本文为三方作者投稿,作者:深海鲸鲨,一位站在时代对面的人。原题《今夜,听听后摇吧!》。

我是个乐于和朋友分享音乐的人。偶然遇到一首恰好对味的作品,反复聆听后,总会推荐给朋友,让他也试试看。

与喜欢的音乐邂逅而产生的快乐,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被放大了,这也是听歌的一种乐趣。无论是民谣、摇滚、流行、说唱,还是相对小众的爵士,可以分享、与人探讨的作品似乎没有界限。

但惟独有一种作品,我不乐于分享。难得遇到一首喜欢的歌,我更倾向于认真倾听,然后悄悄收藏。

这种音乐,就是后摇。

摇滚表达孤独脆弱(纵使没有了摇滚的观点和情绪)(1)

后摇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几大音乐团体不约而同地推出一种类似的音乐作品,在美国英国等地形成小规模的音乐运动。乐评杂志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这个摇滚乐的“新生儿”,有人叫他们,Instrument Rock,器乐摇滚,也有人叫他们,Post-Rock,后摇滚。但这些乐队本身,也很反对这些标签。对他们而言,后摇只是一个可以形容他们作品某个剖面的词语,却不能准确描述他们真正的音乐风格。

可是世事常常如此,无论你愿不愿意,人们最后都保持着他们的评价。

后摇与摇滚的关系,如同艺术中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前者脱胎于后者,但却不止于此,叫嚣着要表达自我,与母体划清界限。如果摇滚是有观点,有态度,有情绪,那么后摇就是没有观点,没有态度,没有情绪。

摇滚表达孤独脆弱(纵使没有了摇滚的观点和情绪)(2)

这种反对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立,而是一种创新与革命。后摇的基石就是解构主义,他们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过往成熟的经验和方式的大胆否定,表达一种在虚无中重新建立混沌的决心。

而事实是,后来他们成功了。后摇没有就此消失,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而是渐渐站稳脚跟,开始逐渐思考“我是谁”、“我要做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就像一个人度过了纠结迷茫的青春期,后摇迎来了自己的蓬勃发展。

正如我在前文所说,后摇没有态度,没有观点,没有情绪,如果非让我打一个比方的话,它像是山间清澈的湖,平静地倒映任何与它对视的人。也许创作者会把自己某一刻的心情融入作品中,并以此作为一个最根本的情感基调,再去丰富音乐作品。但我始终认为,后摇只是提供了一个氛围,而不是提供了一种情感。在这个氛围中,我们得以诚恳地面对自我的真实感受。

摇滚表达孤独脆弱(纵使没有了摇滚的观点和情绪)(3)

换句话说,我们听到的情绪,其实都是自己的情绪。而这,恰恰也是后摇最令我感到着迷的地方。我在后摇构筑的小小音场中,在那个时空中,我找回了自己。

坦白说,欣赏后摇具有一定的门槛。听者必须拥有足够强的情感理解能力,可以足够敏感地捕捉到音符旋律对内心的触动,这种触动常常是转瞬即逝的。然后利用足够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一点点小小的细节演化成一个状态,并尝试用不同或相同的情绪将这些状态联系起来。

同时,大多数后摇作品,相对常见的音乐作品来说,要更长一些,这也要求听者具有足够的耐心,可以静静地让沉入音乐中,让身边的世界空旷得只剩下自己。在这样一个匆忙的时代,这种独处似乎变成一种昂贵的奢求,甚至变得并不重要。但请你相信,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人生阶段,把生活中的部分时间留给自己,永远都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同时,只要你有足够的决心,这也是可能的。

摇滚表达孤独脆弱(纵使没有了摇滚的观点和情绪)(4)

我想给你推荐几首后摇作品,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过后摇,也许他们会让你渐渐领略后摇的魅力。如果你和我一样,谈不上迷恋后摇,但总愿意偶尔打开一个歌单,静静地听几首后摇,像潜水一样沉入海底,让生命被更辽阔的海洋融化,让内心袒露在灵魂的自我注视下,那么,也许你会邂逅共鸣的惊喜。

第一首后摇作品,尧十三的《失之城》。很多人因为尧十三的民谣作品,或者指弹作品而了解他,喜欢他,但并不知道,他还有这样一首后摇作品。十三对于音乐的尝试一直非常大胆,这一点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出来,早期的纯指弹练就了他足够娴熟的表达能力,比如《让我弹琴给你听》、《我想念你一如独自撸管的悲伤》;中后期的民谣创作让他的作品有了成熟的情绪内核,比如《北方女王》、《南方的女王》、《二孃》;再后来实验性的作品,诸如《龙港秘密》,又很好地继承了他之前作品的特点,但又增添了新的想法。

摇滚表达孤独脆弱(纵使没有了摇滚的观点和情绪)(5)

十三的这首《失之城》,可以说是一首很标准的后摇作品。从最开始的木吉他清弹,后来电吉他加入进来,开始丰富旋律线。相对凌乱的音符与主旋律勾结在一起,形成更有层次感的听觉体验。

之后是鼓点,轻柔的敲击让作品有了一种生命的脉搏感。接下来是失真的电吉他和沉闷的贝斯,变幻莫测的音符连接起来,形成缠绕纠葛的线条,像是不断生长的藤蔓,渐渐占据整个音场。

最后的两分钟,所有的一切开始轰鸣起来。像是在舞台上各自表演的戏子,渴望剥夺更多观众的注视。吉他越来越失真,越来越纠葛,鼓点越来越躁动,越来越急迫。

然后吉他突然消失,鼓点打完最后一个节拍也隐匿不见,耳边只剩下空灵的木吉他,继续循环那段从始至终的旋律,最后渐渐消弭。

摇滚表达孤独脆弱(纵使没有了摇滚的观点和情绪)(6)

如果你听的是十三那张专辑《飞船,宇航员》里的版本,你还会发现令人惊艳的二胡和讨喜的电子乐,还有最后那段升华了所有情感的弦乐。但对我而言,我却更爱相对简单的旧版,虽然朴实,却有着更令人怀念的意味。

在最后那段木吉他清弹中,我总会听到一声打火机点火的声音,若隐若现地,像是恰到好处的叹息。这种粗糙感,带有一份岁月的沉积,很醇厚,很悠长。

我在《失之城》这首作品中体会到一份怀念,也许是怀念一座城市,或者一个人,抑或两者兼有。就像许巍那首《故乡》,刚听的时候,我一直很单纯地以为真的是思念故乡,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思念他的妻子。我们对一座城市的感情,往往烙印着我们对一个人的感情。正如逼哥所唱,“关于郑州我想的全是你,想来生活无非是痛苦或美丽。”那座城池,因为她,才在记忆中变的特殊起来。

摇滚表达孤独脆弱(纵使没有了摇滚的观点和情绪)(7)

十三的这首歌也是如此,他把自己的怀念揉进作品,并巧妙地把怀念的发展过程和音乐进程联系在一起。从一开始单纯的想念,到最后越来越多的回忆从心底涌起,凌乱的片段在眼前飞舞,堆叠,直到一个膨胀的极点,然后渐渐崩塌。后来所有的回忆如同海潮般渐渐退去,空白的脑海里只剩下最初的想念仍在继续。

《失之城》适合怀念的情绪,无论你在怀念故人,还是故城,它都恰如其分,就像窗外淡漠的月光,让思念得以安静地跳动。

第二首歌,《The Heart Of The Mountain》,我很喜欢它的中文名,高山之心。这首后摇作品来自一个相对小众的后摇乐队,Release The Long Ships。如果说哪首歌让我真正愿意入后摇这个坑,去寻找更多触动心灵的后摇作品,那大概就是这首。

摇滚表达孤独脆弱(纵使没有了摇滚的观点和情绪)(8)

这首《高山之心》来自朋友的推荐,当时他很认真地跟我说,也许这是他这个月,听到的最佳。带着些许疑惑,我开始慢慢触摸这首作品的轮廓。后来,我必须承认我的朋友是对的,《高山之心》用它的画面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奇妙的享受。

是的,画面感,这首歌用音符让我看到了足够色彩斑斓的画面,足够缤纷丰富的风景。

电吉他在躁动时,我可以想象到山岚吹过树林,林海翻涌,惊起群鸟飞舞,百鸟争鸣。他们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寻找风的痕迹,又随心所欲地停在某个枝头,舔舐羽毛,消失在无边无际的碧绿中。

摇滚表达孤独脆弱(纵使没有了摇滚的观点和情绪)(9)

木吉他清脆的回音在耳边荡漾时,我可以感受到溪水流经手指,一丝凉意从指尖流淌至全身每个角落。清澈的山涧就像甘甜的母乳,人类回到自然,在返璞归真中找回那份缺失的安宁。

所有乐器都在轰鸣时,我仿佛正站在山峦之巅,呼啸的风从身边吹过,我成了一片微不足道的落叶,在天地间流浪。如同宗教中的弥撒,当我们真正融入自然时,也像融入更加宏大的存在。就像一滴水消失在海洋里,一种沉稳的踏实在心中迅速生长。

这首高山之心常常让我想起那首传说中的《高山流水》,那首让伯牙子期相识相知的曲子。我渐渐明白,那种神秘的意境真的存在,音乐真的可以通过音符带给人画面感,甚至更多的感觉。也许所有艺术形式的终点,就是感官表达的统一性。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真的可以彻底摒弃皮囊,让灵魂轻盈地融入其中。

第三首歌,惘闻乐队的,《Lonely God》。如果后摇是毒品,而我是个不可救药的瘾君子的话,那么这首《Lonely God》,大概就是我的海洛因。它让人沉醉,让人失去生活,让我忘记了我。

据说惘闻乐队的名字含义是,“没有人知道,也不在意外界的看法”。这是遥远古老的传说,但却真实地表达了乐队的初心:只是想做音乐,其他的都不在乎。谈及中国的后摇乐队,惘闻,甜梅号,沼泽,琥珀,一定必不可少。但如果非要分个高下,我想惘闻一定名列前茅。

摇滚表达孤独脆弱(纵使没有了摇滚的观点和情绪)(10)

这首《Lonely God》可以说是惘闻乐队的代表作,音乐层次复杂但却清晰,就像一碗沙拉中的蔬菜与水果,尽管混杂在一起,却粒粒分明。

但同时音乐风格却冷峻柔和,冷峻时仿佛离自己很遥远,无法触摸,柔和时又像就在身旁,近的仿佛可以听见心跳。这种忽冷忽热的处理,让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

惘闻对乐器的情绪表达力已经修炼到一种炉火纯青的意境,总是可以恰到好处地撩拨到心里最深刻的感受。

摇滚表达孤独脆弱(纵使没有了摇滚的观点和情绪)(11)

同时,他们很擅长将生活中零散的声音碎片融入音乐中,也许是雨声,也许是市井嘈杂声,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让听者并非完全进入音乐世界,而是仍有部分灵魂处在人间。这种链接着的割裂感,藕断丝连般的音乐体验,让惘闻的作品有了自己的色彩。

有人说,惘闻乐队以一己之力,让中国的后摇造诣得以和世界接轨,与Pg.lost、MONO、God is an Astronaut这些优秀的后摇乐队平起平坐。也许有些过誉,但却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了惘闻的表现力。

而这首《Lonely God》承载的却不是某种单一的情感,而是生命状态。请允许我妄加断言,这种生命状态正如名字,孤独。

林语堂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来描绘孤独:“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这句话拿来形容这首歌,简直浑然天成。

摇滚表达孤独脆弱(纵使没有了摇滚的观点和情绪)(12)

我喜欢在失眠的夜晚静静循环这首歌,从开头嘈杂的人声,到后来渐渐复杂的乐器合奏,直到最后8分5秒突然的爆发,一切渐渐归于平静,这首歌就像一场完整的旅程,令人五味杂陈。

有时候我躺在床上听这首歌,会盯着天花板,看窗外皎洁的光芒洒进来。我会想,那究竟是月光,还是城市泛滥的光污染。然后我听到清晰清脆的琴声,就像呼吸,在黑夜里起起伏伏。

鼓点和吉他渐渐丰富,我的思绪开始自由飘荡,复杂混乱的情感在心里四处滋长。这时,悠长婉转的弦乐刚好加入进来,像是在房间里飞舞的叹息。

随后,在这些乐器的演奏中,我的情绪就像酒槽里的谷物,渐渐发酵,演变。也许一开始我还分得清它们的模样,这是悲伤,这是疲劳,这是无奈,这是倦意,到最后它们都融为一体,就像这个混沌的世界,再也分不开。

摇滚表达孤独脆弱(纵使没有了摇滚的观点和情绪)(13)

对白昼生活的厌烦,在之后逐渐单一的演奏中渐渐滋生,然后开始沉淀,慢慢吞噬其他情感,又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它自己最初的模样,所有情绪,感受,混杂成一个复杂的整体,慢慢压抑,收缩,逐渐变成一个沉重的点。

然后,这个点爆炸了。一切都迅速膨胀开来,填满整个空间,就像宇宙的诞生,黑暗和空洞突然被光芒充斥,飘渺的虚幻渐渐沉淀下来,凝聚成真实的物质。情绪也是如此,到最后一切又恢复了最初的模样,这里是悲伤,那里是疲倦,那边是无奈,绝望在远处默默地看着大家。

像是回到了最初的平静,又像是开启了新的旅程。

这就是《Lonely God》带给我的感受,超越语言表达的能力,最直击内心深处最感性的情绪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lonely god是一种小吃的英文名,这种小吃叫做浪味仙,曾经是许多人童年里最美味的记忆。潇洒浪漫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最真实的孤独呢?也许没有人知道。但这个译名,这个名字,却让人玩味。

本来我还想写更多的后摇作品,写一写Pg.lost的《Kardusen》、《Pascal's law》,甜美号的《南方蝶道》、《黄昏鹿场》,湖泊的《宿醉之星》,Athletics的那张专辑《Who You Are Is Not Enough》,但我想了想,就此停笔。

摇滚表达孤独脆弱(纵使没有了摇滚的观点和情绪)(14)

在漫长的叙述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后摇的魅力和我的表达能力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后摇是感性的,是主观的,甚至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切感受都只在心里产生,然后悄悄消失。你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这些情感的生命,搜寻它们存在过的痕迹,就像在海潮来临时在沙滩上留下画作,然后在退潮后,去寻找线条勾勒的深浅。

像是可笑的徒劳,但却有它自己的美与魅。

感谢每一个看到这行字的人。今夜,听听后摇吧,让自己尝试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在一个独特的时空中,用后摇的氛围,回归最真实的内心感受。 去面对那片湖泊,看看自己的样子。

——本文为果酱音乐(www.jammyfm.com)三方作者稿件,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