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溪书院全称叫两广端溪书院(两广指广东和广西),由广东按察司佥事李材创建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 年),旧址位于今广东肇庆中学的府城校区,一度是两广地区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书院,被誉为岭南四大书院之首。(端溪书院曾与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并称为“广东四大书院”,也是四大书院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

据《肇庆市志》记载:“明万历元年(1573 年),分巡岭西道副使李材创办端溪书院于兵巡道署左侧。”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赐端溪书院所在地为肇庆府,为广东四大府城。其政治地位举足轻重,而且连接两广,历来为朝廷所重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六月,两广总督吴桂芳奏请将总督府从梧州迁往肇庆,“以开府梧州,惠、潮山海寇时发,相去二千里,文檄往来征调为难,乃徙于肇庆”。至此肇庆作为两广总督的驻节之地共 180 余年,一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

历届督抚对书院的发展不遗余力,选聘的山长均为当世硕儒,使端溪书院成为岭南的教育中心和学术重镇。1905 年,端溪书院结束历史使命,改为肇庆府中学堂,揭开了肇庆近代教育新的一页。

清代贵州三大知名书院(清代广东四大书院之首)(1)

今日肇庆中学初中部校园一角,“明经行修”就是来自端溪书院先贤的遗训。

*李材创办书院,百年韵味犹存

朗朗的读书声从崭新的教学楼里传出,学生在宽广的操场上做运动……这里就是广东肇庆中学初中部。该中学的前身就是历史悠久的端溪书院。

虽然端溪书院的老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但教书育人的薪火依然在代代相传。

清代贵州三大知名书院(清代广东四大书院之首)(2)

今天的肇庆中学府城校区,曾是端溪书院旧址所在。

端溪书院有着怎样的沧桑过往呢?广东肇庆中学历史高级老师杨华说,肇庆府中学堂是在端溪书院原址上建起的,上个世纪早期战争中,肇庆府中学堂的大部分建筑被炸毁。几十年前,肇庆中学修建办公楼和教学楼,从地下挖出了很多石板和青砖,极有可能是端溪书院遗留下来的。后来学校就把这些石板拼接起来,成为校园一条石板路,供后人凭吊。

在肇庆中学,记者看到这条石板路旁边,还有一棵150多岁的芒果树。但见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在这棵老芒果树下,我们遥想当年。“这棵树也见证了广东肇庆中学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这棵树种于同治年间,距今150多年了。到了光绪末年,端溪书院改制,书院改制后就称为肇庆府中学堂,开始了现代教育,后来又改成广东肇庆中学。”杨华谈到。

清代贵州三大知名书院(清代广东四大书院之首)(3)

现今肇庆中学府城校区的青石板路,可算作古时端溪书院的遗迹。

万历元年,端溪书院由李材创建。“作为一名官员的李材创建书院之后,一边讲学,一边从事他的本职工作。他这个人一生热爱教育,一生创办过12所书院。”杨华说。

嘉靖四十一年,江西丰城人李材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自以为学业未成向朝廷乞假南归。李材素来向邹守益问学,邹氏乃明代大儒王阳明高足,因此李材算是王阳明再传弟子。明穆宗在位期间,李材入朝初任兵部郎中,后升迁为广东按察使佥事岭西兵备道。李材调任广东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平定了所辖地区的乱匪,使老百姓恢复了生产生活,社会治安大有好转,保障了商旅的安全。自隆庆五年(1571),李材到任肇庆,在整备军务的同时,就经常向儒生子弟讲授心性之学。后经弟子们的恳请,于万历元年(1573),李材购买官署隔壁空宅改建为端溪书院,以便更好的授业传道。

对于为何取名为端溪书院,杨华说有两种说法,“我们历史上曾有一个理学大师叫周敦颐,李材视周敦颐为大贤。周敦颐曾创建濂溪书院,端溪书院的得名可能也有名人效应的意味。另外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烂柯山脚下有一条小溪叫端溪,里面生产端砚石,端砚的份量也提升了端溪水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创办书院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让读书人也像那为世人宝重的端砚石一样,在书院里刻苦攻读,日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为此,书院得名于此的可能性最大。

*历来38位山长,九成进士

古代书院的主讲人以及书院的管理者,称之为山长。众所周知,端溪书院山长由两广总督选聘,绝大多数都是科举、官吏出身的社会名流,有的则是全国著名的学者。如著名文学家、学者全祖望,以及何梦瑶、冯敏昌、马俊良、谢兰生、林召棠、苏廷魁、梁鼎芬、朱一新、林绍年、傅维森等全国知名的学者都曾在书院掌教。

目前,史籍可考的山长 38 位, 有进士功名者 34 人。也就是说九成的山长,都是有进士功名的。

取得进士功名有多难呢?杨华说,能取得进士头衔的人绝对是文人中的佼佼者,因为进士考试一般是每三年才考一次,全国一期人数按清朝的统计,一期只有200多人,比我们现在的高考真是难多了。

在历任山(院)长中,以全祖望最为著名。全祖望是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主讲端溪书院,任院长,对南粤学风影响很大。而学位最尊者则为粤西唯一的状元林召棠(道光三年癸未科状元及第),于道光十三年(1833),受制军卢厚生之聘,主讲于肇庆端溪书院,长达15年(一说12年)。林召棠治学严谨,教导有方,造就了一批俊秀良才。

清代贵州三大知名书院(清代广东四大书院之首)(4)

清代端溪书院生员试卷及奖励等次。

杨华说,考中进士之后,一般人都会选择做官的这条路,但是端溪书院的诸多山长们很有教育情怀,他们没有选择做官,而是回来造福乡梓,或者一心办教育。比如状元山长林召棠,在端溪学院当了15年山长,时间特别长,一心培养学生,远离官场征召。山长中还有像全祖望这样全国重量级的学术大师。当年岭南地区比较偏僻,能请到著名学者过来,对岭南的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清代贵州三大知名书院(清代广东四大书院之首)(5)

光绪年间的端溪书院全景图。

*“岭南第一”,缘自两广总督驻节肇庆

为什么端溪书院的山长全是牛人,又能号称“岭南第一书院”呢?原来明清时肇庆长期是两广总督驻地,地位一度不亚于广州。

清代,长沙有岳麓书院誉满两湖,岭南肇庆有端溪书院声振两广。由于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清代端溪书院好比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山大学,声名鹊起,所以大家将其称为“岭南第一书院”。

据《端溪书院史话》记载: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了适应书院普及的大势,打破宋元以来所谓“天下四大书院”的局限,雍正发布上谕,在总督、巡抚驻节之地建立省级书院。朝廷颁赐帑金,颁布优惠政策,集中地方人力、财力与学术资源等优势,建设一至两所省级重点书院,使其成为一省的文化、教育、学术中心,并引领各地书院的发展,这是清代对于书院发展事业所作的建设性贡献。当时,全国创建了直隶莲池、山东泺源、山西晋阳、河南大梁、江苏紫阳、浙江敷文、安徽敬敷、江西豫章、福建鳌峰、湖北江汉、湖南岳麓、两广端溪、广东粤秀、广西秀峰、贵州贵山、二南五华、四川锦江、陕西关中、甘肃兰山等20余所省级书院作为“雍正版 211 国家教育重点工程”的这批书院,端溪书院是其中之一。

杨华介绍说,从地理上来说,肇庆是沟通两广的重要枢纽。明朝后期到清朝乾隆年间,有182年的时间两广总督的驻地设在肇庆,两广规格最高地位的端溪书也就院建在了肇庆。为此,官方从经费、人员、资源各个方面,都高度重视两广端溪书院,因而能够聘请到全国著名学者过来任教,也造就了端溪书院的辉煌。

当时办学经费有多充裕?据《清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碑》记载,本地全部砚石开采利润的五成,要“拨充端溪书院经费,加给膏奖”,正所谓“以地方之出产,为地方之公用”。正是由于有了官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端溪书院得以实现办学无虞,山长全国选聘、俸禄优厚,书院优秀生员获得多种奖励与补贴。比如当时书院每月会进行一次作文考试,对于成绩优异者书院会根据等级来进行奖励,这些奖励包括加给饭食等。

清代贵州三大知名书院(清代广东四大书院之首)(6)

1889年《清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碑》拓片。

“现在广州是省会,我们是地级市,当年可以说是有些“颠倒”的。”杨华说,以前广州广雅书院的多位山长都是先在端溪书院任职,再回到广雅书院。广雅书院的首任山长梁鼎芬,就是先在端溪书院任教,再回去执掌广雅书院的。朱一新也是先到端溪书院任山长,后到广雅书院任山长。端溪书院可谓广东学者的进修之地。书院山长这间的这种流动,也共同促进了岭南地区的教育发展。

乾隆十一年(1746年),两广总督驻地迁至广州,但端溪书院省级书院的地位和影响力仍然维持了很长一段时期。

*全面施教,匡正独尊科举之风气

这么多牛人,端溪书院的教学如何呢?据记载,端溪书院主要讲授儒家经典,也将德育贯穿始终。从李材的“止修”到全祖望的“明经行修”,再到冯敏昌的“畜德为先”“敦本力行”,林召棠的“修身践言,读书经世”,林绍年“我将无我”的精神,直至如今广东肇庆中学校训“格物致知,崇善尚美”, 可谓返本开新,一以贯之。

说到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山长,当然是被称为“史学大柱”的全祖望。

清代贵州三大知名书院(清代广东四大书院之首)(7)

全祖望画像。

全祖望(1705-1755),在其短短的有生之年,撰《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全祖望到底有怎样的学术地位?梁启超曾说:“若问我对古今人文集最喜读某家,我必举《鲒埼亭集》为第一部”。而一代学者胡适因佩服全祖望,甚至将长子命名为“胡祖望”。

全祖望的教育思想也非常先进,对当时以科举为主要目的的书院教育起到了匡正的作用。据《端溪书院史话记载》:全祖望在执掌端溪书院期间颁布了《端溪讲堂条约》,此条约分为“正趋向”“励课程”“习词章”“戒习气”等四个方面,从“正”“励”“习”“戒”四字中可以看出全祖望对当时的书院教育是不满的,想对书院教育过于重视科举的现状予以纠正。

所谓“正趋向”,就是要匡正当时普遍以科举为唯一目的的读书风气,“正”显然有矫正之意,全祖望希望诸生端正学习目标,广泛学习,经世致用。这一点在现在看来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励课程”就是提倡诸生要多读经史,不要全部沉溺于“帖括之学”,对书院学生具体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习词章”就是要求诸生要多学习写作各种文体,不要仅汲汲于帖括。“戒习气”就是明确书院规矩,以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诸生,要求诸生“守礼教而能至成立者”。

直至今日,全祖望的教育思想还深深影响着今日的学子。全祖望在《端溪书院讲堂条约》中提及:“自今以始,愿诸生分曹定课,日有章程,其有疑义,拈签以问。每人各置一考课册,填写所业于其中,掌教五日一升堂,或墨或复讲,其必能启发神智,荟萃古今,从此更上一层。”学生先自主学习,有疑问互相询问或讨论,并做好记录;掌教五日进行一次教学。可以看出,全祖望非常重视生徒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要求生徒不能完全依赖老师。

杨华说,这一理念,今天的肇庆中学有了很好的继承。肇庆中学的课时安排,自习课比较多,晚修严禁老师上课,给学生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利用大量的自习时间自主整理,自主学习,培养兴趣,发展特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端溪书院当了15年山长之久的林召堂也提出了类似的“不拘一格”的用人观,矛头直指当时的科举制度。

清代贵州三大知名书院(清代广东四大书院之首)(8)

肇庆中学副校长邓少锋在介绍该校校史室。

*书院未来:恢复端溪书院原貌

今日的广东肇庆中学依然沿续着当年端溪学院的名气和文脉,是广东省十六所重点中学之一,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校址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初中部地址就是原端溪书院所在地。

400多年薪火相传的道路将如何继续走下去?广东肇庆中学副校长邓少锋表示,未来计划在原址恢复端溪书院原貌,基本上是以前规模多大,现在就多大。现在恢复端溪书院的整个规划已经列入政府工程,准备明年动工。届时肇庆中学初中部将迁往新校区,在原址动工恢复重建端溪书院。端溪书院复建后,依然保留在这里上课学习的功能,会成继续为肇庆中学初中部的校区之一。

据悉,广东肇庆中学成立了端溪书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邀请高校专家教授指导,组织课题组对明清时期于书院讲学的山长们开展调查研究。学校在高中部校区还开设了校史馆展览室,展出了端溪书院的重要文物史料,比如当年的考卷、毕业证书等。端溪文脉,继续流转。

本文为南方都市报“走读古书院”专题之七。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 策划王佳 / 执行刘炜茗 陈伟斌

题签刘斯奋 / 学术支持李绪柏 / 专题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黄佩琳

本期直播统筹贺蓓 / 本期直播N视频 马青 阮增豪 实习生 黄昕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