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秘闻全集(阴阳那些事)(1)

阴阳那些事

柴育斌

植物有喜阴的:白掌,光照过强则叶子容易被晒伤;吊兰,光照过强则叶色发黄;文竹,在阴凉处观赏价值高;丽格海棠,光照过强叶子和花朵容易焦边。

也有喜阳的:茉莉最喜阳,有“阴不死的兰花,晒不死的茉莉”之说,茉莉如果少了阳光,则叶子发黄,枝条细弱,花苞变少;扶桑花、石榴等亦大抵如此。

喜阴喜阳,实乃植物本性。于是它们趋利避害,各自努力朝着自己的本性生长。

这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有人天生喜阴,怕热,于是趋阴避阳。有人天生喜阳,怕冷,于是趋阳避阴。

但于人格塑造上而言,人类一律青睐于“阳”,蔑视“阴”。

“万物生长靠太阳”“向阳花木早逢春” 等语句毫不掩饰人类对“阳” 的喜爱、仰慕、向往之情。

于是小孩子最早得到来自家长、老师的教导:你们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为人要阳光、开朗,性格要阳刚、坚强。待稍大些,大概上初中了,则会搬出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来,以促其越发阳刚、坚韧。

追求“阳刚”成为人类的通则:阳刚化为成就事业的必备组件,事业有成者,往往被称为硬汉,如果是女性,则称之“女汉子”,一律以阳刚冠名,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相反,因缺乏阳刚而失败者则被唤做“狗熊”而加以排斥;阳光帅气成为年轻人择偶标准之一,阳光排第一,帅气排第二,可见世人对阳光性格的高度肯定、追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阳”的热衷、追捧登峰造极。

然而“阴”则遭遇人类无情的蔑视:“说话不要阴里阴气”“做人不要阴险毒辣”“做事不要耍阴谋”“住宅不要选在阴暗潮湿处”等等语句,无不显示人类对“阴”的忌惮。

但凡事皆有例外,比如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颠覆”了人类的认知,谈“阳”色变,而无限景仰起“阴”来了。

微信里第一句问候语一定是:今天核酸检测还阴着吗?

那头立马无限自豪的回复过来:托您福,今天还阴着呢!

这边又祝福过去:一定要守住九“阴”真经,打残奥密克戎。

那头神回复:我已练成“九阴白骨爪”,天下无敌了。

即便不合时宜地问到对方核酸检测呈阳性,但彼此在打字时不约而同地用“羊”替代“阳”,“阳”俨然已成为人人躲而避之的瘟神。

诚然,从医学角度看,人类与前面对阴阳的界定完全异位,趋阴避阳成了铁律。各种医学检测,结果为阴性,自然皆大欢喜,结果为阳性,则戚然萎靡,寤寐不安。

撇开医学生化检测的阴阳不说,从中医角度来讲,其实,中医特别强调人体要做到阴阳调和,阴盛阳衰,谓之阳气不足;阳盛阴衰,谓之真阴不足。皆属病态,西医所谓亚健康。中医主张调和阴阳,阴阳平衡,诸病不生。

道家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即谓阴阳是相互依存又互为转化的。老祖宗把阴阳那些事早摸透了。

后辈一代一代演绎着阴阳变化故事,品尝着阴阳转化的酸甜苦辣咸,书写着阴阳生生不息的传奇文字,最后用自己一生验证了老祖宗的阴阳学说,目闭神驰,阴阳两隔。

“不知者无畏,知而深深畏”。我认为我已过了这个年龄段,应该是“知者无畏,知而深坦然”。对人的生(阳)死(阴),如同惯看秋月春风,生也美好,死也坦然。在生,活出生样;于死,闭目养神。面对奥密克戎需要的是知者无畏的坦然,深入了解它,才能控制它,即使阳性,转阴也指日可待。

阴阳皆可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