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春娟

冬至收白菜,立冬起白菜(1)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立冬节气到了。

跟着节气跑了三季,越发感觉,节气是指向未来的,是一场场关于天气和农事的预告。

就说立冬吧,已是冬季的开始,可哪里有冬的实质?

天气并不寒冷,满树缀锦叠彩,正是深秋最美的光景。

真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四季分明的地方。

春花秋叶,夏雨冬雪,岁月流转,四时交替,心也随着起伏跳动。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宋儒的心态,达观而又自适。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修为,一种不同流俗的处世境界。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色彩,这苍茫的意境,为北国晚秋所独有,不光养眼,也温润心灵。

树上树下,满眼都是五彩的叶子,满耳都是风吹枝叶的萧萧声,心思怎能不为所动?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是滋长审美细胞的时节吧?

此时最美的树要算银杏。

一树金黄,一地金黄,若再逢上晴天丽日,光线从不同角度穿过,比油画都好看。

随便哪个角度一拍,就自成美图。

仔细看,每棵树的颜色都不一样,各种黄——浅黄、金黄、半青半黄、黄得透明。

风一吹,枝动叶摇、沙沙作响,较其他时候别具一种风情。

银杏叶子黄了,秋天就要结束了。

在一片秋光中,我看见楼底下有几丛月季花在悄然绽放,它们是要抓住秋天的尾巴,再绚丽一把?

虽名“月季”“月月红”,也只开到晚秋而已。

这秋末的月季花娇柔明艳,安安静静地开放,在周围枯索景象的衬托下,越发楚楚动人。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11月7日或8日。

《说文解字》云:“冬,四时尽也。”

过完这个季节,一年就到头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长大了,成家了,为人父母了,人到中年了……

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千帆历尽、泥沙俱下,多少情怀、多少滋味,欲说还休。

“一切景语皆情语”,谁说不是呢?

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节气的特点与时令步调一致:此时水面已能凝成冰,大地开始冻结,野鸡“变成”水中的大蛤。

“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蜊。

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海边那些大蛤蜊,因外壳的线条、颜色与野鸡的羽毛极其相似,古人便认为“雉”到立冬后就变成大蛤蜊了。

古人认为这两种物象会相互转化,这也是一份美丽的误读,从中可读出节气所独有的那份远古的文化气息。

立冬以后,气温逐渐走低。

几场降温,草木完全枯黄,叶子落尽,高高低低的树木大多只剩光秃秃的枝丫。

原野空旷,大地尽显原始的粗犷简净,渐渐就要进入天寒地冻时刻了。

万物收敛、化繁为简,正是冬天的本色。

对于古人来说,漫长的冬季也是猫在家中、持静修行的时节。

冬天的关键字是“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藏”是休养生息,体现了自然的节律。

有张有弛、有生有息,乃天地之道。

叶落归根,化作春泥滋养大地,以待来年勃勃生发,这是植物界的“藏”。

动物界的“藏”便是冬眠了,它们蛰伏洞中,不吃不喝,直到来年阳气萌动将其唤醒。

人类的“猫冬”也是“藏”——春耕、夏耘、秋收,忙活了三季,也该歇歇了,享受一年来的劳动果实,休养生息,以待来年。

当然,人类的“藏”更具理性,衣食住行都得讲究:

庄稼收割了,收仓入库,以备来年之需;

饮食方面要“补冬”,以增强体质,抵御寒冷;

供暖了,居室生春,以安顿身心;

澡雪精神、修炼自我,也都体现了“藏”之奥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普通人家赶在天冷之前,就把冬衣备下了。

记得年少时,每个冬天来临之前,母亲都要翻洗、重做一家人的棉衣。

有一年冬天,母亲突发奇想,在给我新做的棉袄里边贴着棉花层附了层软软的塑料薄膜。

母亲说这样不透风,更保暖。

出乎意料的是,暖是暖了,透气性却不好。

早晨我跑步归来,一身汗总是长时间消不了。

这是我不能忘却的中学记忆。

史载,立冬之日,天子率百官出北郊迎冬,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心系百姓冷暖,自古便是考量德政的尺度之一。

直到今天,供暖依然是民生大事,每到此时,媒体都少不了对供热的关注。

相比那些拾柴火生炉子的日子,如今的冬天好过多了。

如果没有久久不散、挥之不去的雾霾,冬天应该是很幸福的。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这是汪曾祺应出版社之约给自己的散文集子《蒲桥集》写的“软广告”,可见他老人家对自己的文字多么自信。

“秋末晚菘”即立冬时的大白菜。

“霜降拔萝卜,立冬起白菜”。

立冬过后,经霜打过的白菜收获了,带着初冬的清爽之气,进入寻常人家,变成餐桌上一道道凡常而实在的美味佳肴,滋养身心,温暖一整个冬天。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