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开国皇帝登基之前,朱元璋祷告了天地日月,由此也奠定了明朝统治者对于封建迷信的信仰。如今天坛、地坛、各方神灵的寺庙,就是古代迷信最好的体现。但是,在这种迷信之后,又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中,皇权的专制是其至高权威的需要。那么天生尊贵的皇帝,真的至高无上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许多皇帝都有迷信思想,而这也带动了民间迷信思想的热潮,并在民间生活中得以体现。

明朝时期最突出的建筑是什么(思想慰藉精神崇拜)(1)

在生活之中,自己住所的选择无疑是一件大事。为了获得更好的住所,以及更好的生活空间,中国古代发明出了“风水之说”,用于确定良好的住所之地。在明朝时期,官府与民间的住所选择,很大程度上是以风水之说来规划的。而这种迷信,还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体现。

明代官府也相信建筑风水之说

关于明朝官府的传闻,野史中的记载不乏材料与故事。什么“龙脉”之说、堪舆之说等等,都在争议贵族将相的住所选择。但是在正史之中,关于住所风水的记载,是确有其事的,只是记载的比野史少。这也证明,风水之说的影响是深远的。

不过从科学角度来看,风水之说是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想要知道迷信的功效,无异于水中捞月,但是在其背后的精神思想,却是可以发现的。在明代官府住所的选择中,绝大部分都是政治的需要。

1、皇城的选择与抛弃

在明朝时期,其都城有三个,北京、南京与中都凤阳。在选择这三座都城时,都沿用了风水之说。如临山靠水,王气之盛的体现,在北京有西山与运河,在南京有金陵山与秦淮河,在凤阳有淮河与凤凰山。

明朝时期最突出的建筑是什么(思想慰藉精神崇拜)(2)

可是最后真正起实际行政作用的,只有北京。而关于明朝最后为何选择北京,明朝一些大臣也进行了一些论证。但是论证的根本,都与风水之说有关。如南京的风水没有“砂关琐”的形势,且金陵山与秦淮河没有太多王者的气势。

除了风水上的压力以外,还有一些迷信的思想发生在明朝都城的选择中。如凤阳是因为木工在营建之时,劳苦而无工资,故意施行了“厌胜”之法,所以朱元璋主动放弃了凤阳。而北京,因为位于北方,与道教中北极的法力与功效相关,具有统治天下的权威与能力。

其实在历史的记载中,关于明朝古城的选择,更多的原因是皇帝个人思想与政治形势的需要。为了加强说服力,风水之说成为了一种迷信的舆论之力,具有促使人们相信政治选择的效果。这种心理的安慰与调剂,是为政治发展而起辅助作用的。

2、建文年间的趣闻与无知

在建文年间,政治史上的大事件便是“靖难之役”。而引发靖难之役的,便是建文皇帝对于各地亲王的撤藩。皇帝对自己的亲人,进行猜忌与不信任。为了巩固自己的中央权威,又苦于没有礼法可循,风水之说,成为了一个政治借口。

如在撤销开封周王的过程中,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周王王府之中的王气过盛。为了印证这一点,建文朝廷还编写了一个华丽而荒唐的谎言。“毁掉银安殿,就是去掉龙心;拆毁唱更 楼,则是挖去龙眼;定四角石,则是为了制住龙爪;……”。

历史之后的发展证明,建文年间的撤藩,反而加速了建文朝廷的毁灭。因为其误解了政治斗争的本质,用一种迷信的思想与无知的心理,在自我欺骗。当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发生之后,建文皇帝的帝位成为了政敌的宝位。

明朝时期最突出的建筑是什么(思想慰藉精神崇拜)(3)

3、现实与想象的混淆

除了皇家王府的选择以外,明朝的官府也运用了风水之说的原则。如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合称为“三法司”,其建筑选址都在都城的西北方;六部在皇城外的建筑布局,顺应了“向离之象”。

在这些布局之中,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方便政务的实施,确保政务的长久。可是在现实与想象之中,迷信的功效与舆论之力使两者混淆了。更多的官员相信,只要拥有迷信之力,那么政务将会自然而然的获得成功,如建文朝廷的覆灭,以及之后清朝的腐败无能,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想法有关。

虚荣有时候确实可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因为在生活之中,人们都会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以获得快乐。可是现实与主观思维是有差距的,如果不能在现实与主观思维之中做出平衡,那么主观思维就会被现实所打击。

民间对建筑风水的崇拜

官府对于风水之说的迷信,也使民间对风水之说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依赖。至今,在一些农村,还有专门的相地师傅,来帮助人们选择风水学中,合适的住所之地。甚至,还有许多规定,成为了人们选择住所之地的依据。

在民间生活,人们对风水之说的相信,不像官府一样,过多的考虑政治利益。在住所的选择中,除了简单的生活需要以外,人们希望通过风水迷信,来兴旺自己的家庭。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迷信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尝试。

明朝时期最突出的建筑是什么(思想慰藉精神崇拜)(4)

1、南北方的差异

在民间住所的选择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树木与住所的关联。“俗多言大树有神,其影照人宅则兴旺”。这是是北方居民,在选择自己住所时,所定的规矩。而在南方,则截然相反,“人居而木蕃者去之。木蕃则土衰,土衰则人病”。

在北方,居民都会选择在住所旁种树,而南方居民却不喜欢在住所旁种树。在地理上来看,北方以平原为主,树木少,到了夏季就会非常炎热,而种树之后,就会有树荫得以乘凉。而在南方,以丘陵地形为主,树木繁多,倘若还要种植树木,那么就会影响住所的需要。

在文化的角度上来看,南北方也产生了不同。树为木,地为土,北方人认为两者结合,可以使自己的住所环境有所改善。而南方人却认为,过多的树木会影响土地对人的促进作用,所以南方人不愿意在自己的住所旁种树。

2、应天府学的例子

除了南北差异以外,民间对于儒学的热潮,也在有关儒学的建筑中,体现出来。明朝作为科举制度的完善者与发达者,科举热潮也带动了儒学的热潮。人们在普通的生活中,也有了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儒学建筑,也有风水上的讲究。

如应天府学,就经历过两次改造。而这两次改造,人们都将其与风水之说相挂钩。嘉靖年间之前,应天府学中试者一直处于“高产”状态。可是在嘉靖初年营建了尊经阁后,应天府学的中试者逐年递减,渐渐失去了“高产”的盛况。

明朝时期最突出的建筑是什么(思想慰藉精神崇拜)(5)

直到万历年间,周继出任应天府尹,才出现了改观。因为周继懂得风水之说,所以其对应天府学的建筑进行了风水上的改造,在此之后,应天府学便出了一位状元。

在探究这位状元的家世背景后,就会发现,其确实是一位人才。至于尊经阁的营建与周继风水改造,其还有待一个更科学合理的解释。在这种风水的改造,可以看到明朝百姓对于儒学科举的重视。

3、视角的转变与内心的所求

在南北建筑选择的文化差异中,可以看到其视角的不同。在不同视角下,一些迷信之说确实“正确”,但是追根溯源,主要还与其人文背景有关。而风水之说与迷信之说,很大程度上是民间百姓自己编撰的一个故事,为了获得更多的认同感,以一种“玄之又玄”的魅力,吸引着他人的眼光。

而这种建筑文化的表现,很大程度上还与自己内心的所求有关。在明朝,儒学的发展源于宋朝,却比宋朝要发达。作为一种改变自己人们命运的道路,官员的荣耀使百姓心向往之。为了表达对儒学的感谢,儒学建筑也由此兴起。

在不同的视角中,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建筑成为了人们内心中的一种表达。其不仅具有生活上的功能,还有文化上的功能。迷信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性,但是作为人们思想中的安慰剂,其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建筑方位向文化的发展

迷信不仅是人们编织的精神谎言,但也有一些大胆的文化行为的尝试,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如明朝时期流行的“暖房”,就是一个积极的文化行为。虽然其说法与迷信的事物有关,却反映了人们在相互关系促进上的努力。

明朝时期最突出的建筑是什么(思想慰藉精神崇拜)(6)

明朝时期,农民百姓营建了新的房屋,都会邀请邻居一同入住新房。在迷信上来讲,是为了使新房增添人气,让房屋更加兴旺。但是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无疑提升了人们之间的相互感情。

至今,一些有关迷信的说法还在民间传承着,但是其并没有出现过于迷信的危害性。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文化的使者,肩负着人际关系维系的重任。如暖房习俗还在许多地方得以传承,以及其他的许多文化行为,很多都源于迷信的思想。

内心的表现与历史的选择

在精神文明中,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求,都是一种文化文明的体现。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也会产生积极与消极的文化行为。但也并不是积极的文化行为就有用,消极的文化行为就有害,在观望历史的大格局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本质。

无论文化行为怎样改变,文化形式如何绚烂多彩,只要不能顺应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这种文化必将走向历史的反面,成为历史中的一个印记。

所以大胆的尝试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明朝时期,官府民间对于建筑风水的迷信行为,很多都传承了下来。在如今发展多变的时代,在改变中求不变,似乎才是一个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明代社会生活史》

《明史》

《营造法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