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缠枝纹历史沿革
青花缠枝纹历史悠久,作为一种经典的纹饰,从青花瓷器问世之后就经久不衰,几乎每一位青花瓷爱好者或多或少会接触几件缠枝纹青花瓷器。
好多年前,某次与一位制瓷前辈聊天时谈到元青花,前辈认为元青花的缠枝纹等纹饰风格就是伊斯兰风格,源自伊斯兰文化。当时我从不少书籍上也看到了很多关于元青花纹饰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文章,好像颇有道理。
然而近几年自己开发青花瓷器,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学习之后,对这个说法开始产生疑问。为了追溯青花缠枝纹饰的来源,翻阅了大量的书籍,亲自去古代烧制瓷器的各大窑场观摩他们历史上制作过的瓷器,陆续去了陕西博物馆、定窑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磁州窑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等等全国各地的博物馆。

贴花瓷器与手绘瓷器的对比(瓷器上图案的寓意)(1)

经过几年的努力,不断深入了解,对青花缠枝纹的来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缠枝纹最早的母题纹饰源自西方的茛苕涡卷纹,“在叙利亚沙漠中的贸易城市巴尔米拉,罗马时期兴建的贝尔神庙边饰上出现波浪形花茎上的茛苕叶衬托着怪异花朵的图案”。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由近东传入中国,“在中国,最早具有影响力的叶饰出现在佛教寺院中。这类建筑是在异域文化的影响下建造的,因为当时中国人必须从中亚获取各类信息,包括佛教活动所需的准确经文、图像和寺庙设计图”。在云冈石窟早期建筑上已经出现茛苕叶纹,“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增加了缠枝的新内容,工艺匠师外师造化,汲取精华,根据内容和用途的不同,以蟠缠枝纹的波形为基线,行枝趋叶、添花增势,创造了无数优美生动,与前代迥然不同的波形式二方连续新图案

而后在隋唐时期,在金银器及漆器上出现了大量的缠枝花纹(唐代时期代表性的有卷草纹、唐草纹、忍冬纹等)。由于在唐代金银器属于贵重器皿,“整个唐代金银器制作风气盛行……方士们推崇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朝廷对各阶层使用金银器也有严格规定,“开元二十五年(737)令:诸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六品以下不得用纯银”。所以普通大众是使用不起金银器皿的,这个时候相对价格低廉的陶瓷器皿就出现了,由于有金银器皿的纹饰参照,在陶瓷器皿上就出现了类似缠枝纹的题材。其中定窑印花缠枝纹在唐宋期间的大量出现,“北宋后期至金代,定窑印花瓷器上的牡丹纹多以缠枝形式为主”

贴花瓷器与手绘瓷器的对比(瓷器上图案的寓意)(2)

越窑五代北宋期间的划花镂刻印花都出现缠枝纹题材,“五代的划花在继承晚唐风格的同时出现缠枝纹、朵花纹、波浪纹等”。耀州窑五代时期青釉划花工艺更是代表了耀州窑步入成熟创新时期。“口外壁及颈部划卷草纹,肩部划莲瓣纹,腹部划缠枝牡丹纹,肩腹相交处以弦纹相间”。

贴花瓷器与手绘瓷器的对比(瓷器上图案的寓意)(3)

两宋期间,因为战乱等原因,磁州窑白釉黑花瓷器及湖田窑青白釉瓷器以及吉州窑的崛起,纹饰题材上更为丰富,为后续元代青花瓷纹饰提供了更多的纹饰题材。磁州窑白釉黑花及白地黑剔刻花工艺更是当时重要的纹饰之一,“通常在大造型上画小碎叶缠枝牡丹,而在小件器物上画大折枝牡丹或草叶纹”。而同在江西境内的吉州窑首创的铁锈花彩绘工艺跟后世的青花彩绘工艺更有异曲同工之处,“铁锈花彩绘所用工具与我们日常生活写字画画的毛笔一样,只因彩绘所用的釉料与墨汁有所不同,而需选用毫质各异的笔型”

贴花瓷器与手绘瓷器的对比(瓷器上图案的寓意)(4)

有看到很多资料说元青花纹饰传承自磁州窑,但出土的湖田窑青白瓷已经有很多刻花印花的缠枝纹瓷器,“湖田窑青白瓷上莲花纹饰图案的构架式样,有团式、带式、散点式…….且常见的是折枝或缠枝的空间组合”。“篾纹地上刻以缠枝花卉纹。类似的梅瓶北京故宫博物馆及各地遗址中都有发现,足以说明青白瓷在当时的普及”。另外元代青花瓷很多窑场也属于湖田窑,“从中选取少量代表性瓷片与湖田窑元代生产的青花瓷片一起,经过科学分析和研究,作出了对胎、釉和色料的评价”。所以说元青花纹饰有借鉴其他窑场的工艺,但不会是传承关系。“从陶工本身来说,也不需要那么费力刻画,并且可以比印花更有变化,崭新的或反映时事的主题亦都可以立即成为装饰”。

贴花瓷器与手绘瓷器的对比(瓷器上图案的寓意)(5)

贴花瓷器与手绘瓷器的对比(瓷器上图案的寓意)(6)


元代建立之后,中国和西亚版图相连,“中国陶匠为伊斯兰客户制作青花瓷,西南亚陶匠抄袭复制中国青花瓷,这是世界设计史的惊人大事件”。东西方继唐朝之后再次进入一个贸易的高峰期。这期间为中西亚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青花瓷器。大量的青花瓷进入西亚国家,从而影响了西亚国家的装饰与绘画风格。

贴花瓷器与手绘瓷器的对比(瓷器上图案的寓意)(7)

“13世纪晚期和14世纪初期,中国动物和花卉母题出现在近东的陶砖、金属器和陶瓷上,而中国样式的树木、植物和风景也被用于在伊朗绘制的蒙古绘画中”。“随着元代青花输入西亚,波斯出现了白地蓝彩陶器”。因为战乱原因,北方各大窑场陆续因为战火而停止生产瓷器或者大幅减产,导致匠人窑工南迁至未受战火涉及的景德镇,各大窑场的技术引入,令景德镇窑迅速崛起。自元代浮梁瓷局到清代御窑厂,景德镇引领中国瓷器六百多年。

贴花瓷器与手绘瓷器的对比(瓷器上图案的寓意)(8)


第二部分:缠枝纹的含义
以植物的枝茎或蔓藤为骨架,呈波状卷曲连环的花卉纹样。或左右延伸,或上下延伸,或上下左右延伸,构成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或多方连续的装饰带,在波状线上画叶,在切圆之内画花,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装饰图案。如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缠枝纹委婉多姿,生动优美,富有动感,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从而跻身于中国吉祥物。
缠枝纹中各花纹的寓意:
牡丹纹:牡丹在中国传统装饰中被称为“富贵花”,寓意幸福美满,富贵昌盛。现实生活中,唐宋之际牡丹曾被封为花中之王,牡丹花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莲花纹:莲纹的出现和中国佛教盛行于民间有关。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便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佛教文化中,舒展的荷叶上配着盛开的莲花,缠枝莲纹也很常见。在民间,咏莲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含有神圣意义。
菊花纹:古人认为菊花能轻身益气,令人长寿。菊花还被看成是群花中的隐逸者,并赞它风劲斋逾远,霜寒色更鲜。故常被喻为君子。菊花是文人喜爱的花,菊花纹样具有多种含义。
茶花纹:在民间常用来表示祝福,或寄以美好期盼。
忍冬纹:古代寓意纹样,多作为佛教图案使用,可能取其“益寿”的含义。

贴花瓷器与手绘瓷器的对比(瓷器上图案的寓意)(9)


第三部分:青花缠枝纹绘法的演变
元代青花缠枝纹装饰基本上分为两种,白地青花和青地白花。
白地青花绘法基本分为:
1、 点:用于莲花、花卉等细小处,或圆或尖,都有铁斑下限现象。
2、 画:由画而成的各种粗细圆直线条是白地青花的主要笔法,又称勾勒方法。有些元代青花瓷先用细线画出大概轮廓,再用粗细不等的线条完成造型。
3、 塌:以侧笔涂塌,花卉的枝叶大多用这种方法。
4、 染:以大笔渲染,大块面的涂青用染笔法。

贴花瓷器与手绘瓷器的对比(瓷器上图案的寓意)(10)


青地白花绘法分为:
1、 纹饰用细线勾勒,在纹饰外用青料涂抹。
2、 纹饰用细线勾勒,在纹饰外以细密线条勾勒花卉纹。
明代青花缠枝纹装饰方法在元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法:
1、 单笔勾勒:缠枝纹的枝叶、卷草纹、变体莲瓣等采用这种笔法;
2、 双勾填色:分为细笔双勾填色和粗笔双勾填色,双勾出花卉纹轮廓再填色,有些纹饰则只用细线勾勒并不填色,形成白描效果;
3、 双勾轮廓分水填色:开始出现淡青填色浓青点染。

贴花瓷器与手绘瓷器的对比(瓷器上图案的寓意)(11)


清代青花缠枝纹装饰方法随着分水技法进步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法:
1、 双勾填色分水:细笔双勾轮廓,枝叶、莲瓣采用青花浓淡分水。
2、 双勾填色分水点染:细笔双勾轮廓,枝叶、莲瓣采用淡青填色,浓青点染,俗称点工青花。

贴花瓷器与手绘瓷器的对比(瓷器上图案的寓意)(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