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的消息传到东吴时,要说孙权心里不痒痒那是假的。
  1. 论地盘,三家中,东吴的地盘排名第二,第一的曹魏也不比东吴多到哪里。
  2. 论人口,三家中,东吴仍然排名第二,比蜀汉多出一倍,人口也意味着兵力。
  3. 论实力,东吴水军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无人可比。
  4. 论人品,北边那位连他爸的侍妾都一网打尽,吃没吃相;西边的那位跟东吴打交道的时候,主要方式是靠哭。
  5. 论出身,北边那位是靠篡位,西边那位原本就是一卖鞋贩屡的。

论......

还论个P啊,赶紧称帝吧。只有称了帝,队伍的人心才安定,大家皆有封赏,级别都能往上大幅调整。心念及此,孙权还是为谨慎起见,找了一个精通天象的主儿,看他怎么说,能不能编些帝星旺盛、四处祥瑞的梗,制造称帝舆论。

那位爷仰望星空,之后说了什么或者没说什么,我们无从知晓,只知道孙权最终还是没敢称帝。

孙权叹了口气,不行啊,“位次尚少,无以威众”呢,还是慢慢来吧。

孙权为什么甘心吃瘪,又苦苦熬了八年,才敢称帝呢?

夷陵之战后孙权为什么打败蜀国?东吴孙权称帝为何比魏(1)

因为他还想到了更为现实的几个问题。

论形势:

听说刘备急红了眼睛,称帝不过三个月,就举兵东征,来报二弟的仇,顺带夺回荆州,孙权求和不成,为了免于遭到双重夹击,只好屈膝向曹魏称臣,先确保北边不来群殴。

222年7月,夷陵之战结束,刘备退守白帝城,东吴没等喘口气,9月,曹魏又来进攻,之后的几年里,曹丕三次对东吴用兵,东吴只好又与蜀汉通好,在北方战线的对峙一直没消停,始终绷紧了那根弦。

老实说,这几年里,孙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不挨揍的课题,这段时间称帝相当于是在曹魏心头拱火,实非明智,这是形势决定的。

夷陵之战后孙权为什么打败蜀国?东吴孙权称帝为何比魏(2)

论法理:

孙权想称帝还有一个绕不开的法统问题,曹丕称帝前,一是身份已经继承了曹操的魏王,二是效法古代的禅让,是汉献帝让给人家的,说起来合乎法统,名正言顺;刘备宣传攻势也很出色,早早给自己贴上了皇叔的标签,219年,先是进位汉中王,221年,宣称汉献帝被曹丕所害,为了不让大汉江山落入贼手,人家国号仍然是“汉”,人家怎么说也是老刘家的人,也不乏合理性。

唯独他孙权就差着意思,没人禅让给你,你也不能再拾人牙慧,建一个“吴汉”,不仅如此,直到222年,曹丕才册封孙权为吴王,起步就比别人晚。

论辈分:

孙权还有一项,输在了起跑线上,那就是辈分和年纪。从辈分上来说,刘备是和他老爸孙坚、曹操都是跟黄巾军斗争的革命老同志,曹丕虽然是第二代,跟孙权年纪也仿佛,但很明显,人家势力更大。一直到刘备和曹丕死后,孙权在辈分上才算是压住了刘禅和曹叡一个身位,称帝才成为一种务实选项。

夷陵之战后孙权为什么打败蜀国?东吴孙权称帝为何比魏(3)

论出身:

曹操和刘备两个家族都是世代为官,到了刘备这一世虽然委屈了点儿,但好歹还是皇族血统。反观孙权家族,夸张了说是孙武后人,客气点说叫“世系不明”,难听点说就是一直到孙坚那一代才“草根逆袭”,成为太守。在东吴也并非名门望族,在讲究门第出身的古代实在是很有些难堪的。

到了228年,吴、魏两方在石亭大战一场,魏军败北,同年,诸葛亮展开第一次北伐,也揭开了六出祁山的序幕,曹魏顿时失去了大举进攻孙吴的意图和能力,孙权称帝的障碍终于扫清。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为帝,建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自此正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