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农网】

近年来,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坚持把适度规模的种、养及休闲农业大户培育成家庭农场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鼓励“新农人”依托绿水青山,建起了以生态养殖、田间采摘、林下种植等农业产业为主的家庭农场。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在市场经营中生力军作用,把有着乡土特色的种植、养殖等传统产业和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等新兴产业有机融合,赋予了土地更多的内涵和价值;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向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现市场主体倍增目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到2022年底,施甸县共有种养大户468户,培育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24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9家,实现产值5580万元,带动农户868户。

“60后”老夫妻的农家宴

清晨,在施甸县太平镇李山村兰里飘香家庭农场,杨光富提着玉米面,拉开小门,朝着鹅群走去,看到主人来了,大鹅们张开翅膀、欢快起来。

云南省乡村振兴专项计划(云南施甸县一代)(1)

杨光富收鹅蛋。

今年54岁的杨光富和同龄人的妻子王宪兰,于2018年在家附近建起了家庭农场养鹅,并推出了以鹅为主角的农家饭,每天,喂鹅、捡鹅蛋、种菜、择菜、做一桌美味的鹅宴,是夫妻俩的日常。

王宪兰是农家乐的主厨,50岁的她做起饭菜来干净利落,将辣椒、葱、姜爆香,放入鹅肉翻炒至金黄,趁着高热的油温倒入高度白酒,滋滋作响的大锅上燃起了火焰,顿时,鹅肉香、酒香扑鼻而来。

接着,磕两个鹅蛋,打碎、兑水搅拌,放入草果面、食盐、油,上锅蒸20分钟。配上几个农家特色小菜,水豆豉拌莴笋条、藠头炒洋芋丝、素炒洋丝瓜、油炸干栏片。一桌以鹅为主角的农家宴就完成了。看着远道而来的游客品尝到自己精心喂养的老鹅肉和菜园子里的时鲜蔬菜,杨光富夫妻俩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曾经偏僻的小山村,如今四通八达,城里的食客驾驶着小汽车可以穿过村庄直达家庭农场。

“我们农家乐的特色是火焰醉鹅、蘸水鹅、鹅蛋、鹅油。”说起自家的特色鹅宴,杨光富满脸笑意。“虽然我已经50多了,但赶上了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还是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养殖致富梦。”

兰里飘香家庭农场每年养殖1万多只鹅,每年都有很多游客到农家乐品尝美味鹅宴,有的则通过电话、微信订购,销售不用愁。

“80后”庄稼人的“经济账”

80年代出生的张国院,是少有的在土地上扎根的人,当大多数同龄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时,他们一家却选择坚守在土地上。不仅依靠种田致富,还逐步发展规模流转种植、休闲旅游等新型农业,带动了更多人致富。

走进施甸县仁和鸿嘉蔬菜种植家庭农场,一串串、一个个火红的草莓或点缀在绿叶间,或垂挂、展露在一侧。游客提着小箩筐,时而躬身摘草莓,时而站起来拍照留念,累了还可以到草莓地边的茅草棚里闲坐、聊天。

今年41岁的张国院是施甸县仁和镇热水塘村村民。一家人2021年成立了鸿嘉蔬菜种植家庭农场,流转土地300多亩,每年4月到9月种植玉米种子,9月底玉米种子收获后,整地起垄,根据节令陆续种植草莓、大蒜、西瓜等经济作物。

云南省乡村振兴专项计划(云南施甸县一代)(2)

张国院家的草莓基地游客不断。

“今年种了9亩草莓,每亩产量1000市斤,每市斤草莓价格在20元左右。一亩田可以种植两季,种植玉米种子,亩产值4000元至6000元,种植大蒜、草莓等经济作物亩产值7000元至2万元不等。”80年代出生的张国院,从小就和农田打交道。常年扎根在农田里,对于土地和收益,她心里有一本清晰的经济账。

紧邻草莓园的大棚里种的是西瓜,掀开大棚,只见里面的西瓜苗正铆足了劲儿向上生长。离西瓜棚不远处的地方则是连片的大蒜。

“这些长势正好的大蒜再过几天就抽蒜薹了,3月初可以挖大蒜,一直挖到4月底。最多的时候,每天需要400多个劳力挖大蒜。”张国院说。

李佩仙是施甸县仁和镇热水塘村村民,47岁的她干农活很拿手,最近几年一直在张国院家的农场打工。“一天能挣90多元钱,家里的零用开销也够了。”李佩仙说。对于家里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的她来说,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这样一份工作,特别满意。

“相信国家对家庭农场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下一步我打算继续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自己致富的同时,也带动附近更多的乡亲实现共同富裕。”张国院说。“你看,这是前不久我们在基地周边撒上的彩色油菜花,已经发芽了,再过一段时间油菜花开的时候,这田间地头就是一道风景。”

看着眼前绿油油的油菜,张国院脸上露出了笑容,对于未来她还有更美好的憧憬。

“90后”大学生的“致富梦”

“90后”布朗族青年张海彪,2015年大学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自己家的山林,创办起了新海家庭农场,养殖林下鸡、老品种猪,种植姬松茸、羊肚菌,加工茶叶、办农家乐。

春节刚过,走进新海家庭农场,羊肚菌正迎着春风冒出地面,有的已经长得鲜嫩肥厚,工人们正忙着采摘。

“去年10月份种植了36亩羊肚菌,今年1月初开始采摘,到目前共采摘了200多斤,一部分销售到超市,一部分留给农家乐。”

云南省乡村振兴专项计划(云南施甸县一代)(3)

张海彪展示收获的羊肚菌。

新海家庭农场占地200多亩山林,灌木林、阔叶林、针叶林混交,80多亩是张海彪自家的,100多亩是流转来的。2015年大学毕业创办农场到今天,张海彪在这里已经8年了。在这里,张海彪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养过鸡、鸭,最多的时候土鸡年出栏3万羽。

2021年10月,张海彪又带着村里的10多名年轻人在林下种植姬松茸、羊肚菌,养殖保山黑猪,依托乡里的乡村旅游发展项目,建成占地4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车间,占地800平方米的农家乐,租了十多套民房,将布朗族和彝族民俗风俗为主题的民宿和布朗族土罐茶技艺相融合,推出以认领小黑猪、打卡小鸡、小鸭、休闲采摘为项目的乡村旅游,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推介传承布朗族文化。

从林下种植基地步行15分钟后,便到了保山黑猪的养殖基地,200多亩的山林是黑猪专属放养基地。

“2022年共养殖了180头保山黑猪,通过林下放养、家庭认养的模式和网络宣传,提前把猪卖出去,80多头已认领,市场销售30多头,每市斤价格30元。剩下的就留着作农家乐的年猪,腌制成火腿、骨头鲊、萝卜丝炸肉、油罐肉等特色腌辣。”张海彪说。

近年来,新海家庭农场共带动摆榔乡200多农户林下种植、养殖,农户每年增收2500元至2.1万元。

随着政策支持体系的不断完善,在施甸乡村,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农业产业上崭露头角,他们有想法、有知识,敢闯敢干,带领着乡亲们从土地上捞金。

作者:杨丽娟 毛忠芹 赵海乐 刘瑛丽

本文来自【中国农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