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化是我生命中的火种,现在已经烧起来了。所以我说,我现在是一个燃烧着的蒙古人”。——席慕蓉


席慕蓉是我们熟知的台湾地区的诗人、作家。从上学的时候就知道席慕蓉的作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每个文字连成的句子就像水一样从手上流过,每每读来给人亲切感。

席慕蓉 生活(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蒙古族才女)(1)

青年时期的席慕蓉

原本一直以为席慕蓉是土生土长的台湾岛人,或者至少是江南才女。真正了解她的故事后才发现,她是一位蒙古族作家。上大学期间,有几位蒙古族和藏族的同学,他们给我的印象就是粗犷的草原小伙子,喜欢唱嘹亮的民歌。这种印象和席慕蓉的作品对照起来,反差十分巨大。

1943年.席慕蓉出生于重庆。她的蒙古族名字叫穆伦·席连勃,祖籍内蒙古察哈尔部。她的代表作之一是诗歌《乡愁》。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蓉 生活(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蒙古族才女)(2)

此诗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于海峡两岸长期的封闭,很多台湾人心系大陆。席慕蓉对故乡的大草原充满眷恋,但她无法踏足。她只能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根据新京报的采访报道,席慕蓉的外祖父穆隆嘎曾任内蒙古人民革命军总司令,担任过民国政府监察委员、国府委员,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她的父亲席振铎毕业于辅仁大学,曾任民国政府参政员、立法委员,后长期任教于德国;母亲乐竹芳曾任国民大会蒙古察哈尔八旗群代表;二伯父尼玛鄂特索尔曾任察哈尔盟明安旗总管,创办学社大力翻译出版蒙汉书籍,后因反对日本干预内蒙古自治运动而遭暗杀。

席慕蓉的先辈们为了国家的救亡图存,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了生命。对家族历史的探求,进一步激发了席慕蓉对故乡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席慕蓉 生活(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蒙古族才女)(3)

1989年8月,席慕蓉第一次回到家乡。王行恭 摄

1989年8月,席慕蓉踏上了阔别四十年的祖国大陆,回到祖辈栖居的内蒙古大草原。自从这一次踏上那片高原,她在精神上就再也未曾远离。她在一次采访中说,“蒙古文化是我生命中的火种,现在已经烧起来了。所以我说,我现在是一个燃烧着的蒙古人”。

踏上故乡成为她写作风格的分水岭。至此以后,她开始将更多目光聚焦在蒙古文化和蒙古大草原。

席慕蓉 生活(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蒙古族才女)(4)

席慕蓉(2013年,王纪言摄于香港书展)

她在一次专访中说,“之所以要写英雄长诗,是因为回到内蒙古老家以后,我发现了一个无比丰富的新世界,这个世界是外界所不明白、也不想去了解的,但对我而言是一个诱惑,我想慢慢地把它们写清楚,算是给自己的一份奖品。别人说我是有使命感,是在捍卫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实不是,我就是遗憾前半生没有办法仔细了解自己的原乡,遗憾自己民族的英雄处在一个被误解的状态。在草原上,族人心中世代传颂着的英雄人物,在汉文史书上记载的却是极为表面的功过,甚至误解,我也不能说这些记载是错误的,可是总觉得那些解释距离游牧民族的时空真相太远。

我想这就是她余生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