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逛逛其他路

买卖请到四川路”

上世纪90年代的这句广告语

充分体现了四川北路

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

光阴荏苒

老牌商街如何焕发活力

成为今日新潮流?

上周末,“海派今潮艺术季”在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四川北路武进路路口)开幕。这处由60幢老建筑构建起的沪上文化新地标,以修旧如旧的百年建筑、前卫新潮的艺术空间、充满烟火气的海派集市,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打卡,为四川北路注入创新活力。

民国老上海的调调(多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1)

修旧如旧 百年建筑焕新生

民国老上海的调调(多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2)

何为“今潮8弄”?

“今潮8弄”,顾名思义就是8条弄堂,是崇邦集团在虹口区滨港商业中心的保留修缮建筑街区,由占地1.5万平方米、分布在8条里弄内的60幢石库门房子和多幢优秀百年历史建筑组成。其中,既有历经百年沧桑的精致豪宅颍川寄庐,也有见证历史变迁的石库门弄堂社区公益坊,融汇中西的扆虹园等优秀历史建筑。

去年

“今潮8弄”内的历史建筑

启动修缮

如今走进百年街区

轻轻拂过墙面

你能看到中英文的钢印

刻在墙砖之上

通过保护清洗

100多年前各种华、洋砖厂的名字

赫然出现在眼前

就连长在门缝里的植物

也被保护下来了

民国老上海的调调(多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3)

海岸君了解到,在开发过程中,崇邦集团请来老师傅一刷一捋恢复建筑原貌,外立面清水墙采用历史老砖,石库门的门头选取同样粒径大小的石子。由于石库门的木门大多已经缺失,就通过传统工艺重新制作,就连屋顶上的瓦片也是根据原有瓦片的材质规格重新定制加工的。

精益求精的“修旧如旧”

让人们得以“阅读”

厚重的百年历史

“颍川寄庐”的铭牌

保留下114年的风霜

砖墙残留着的出厂窑名

透出当年的辉煌

彩花地板

重现浓浓的岭南风情

……

在尊重建筑、街区整体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以用促保”,对百年街区进行创新性的更新改造、持续利用,让百年街区重获新生。

民国老上海的调调(多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4)

老建筑、老街区是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在城市更新和旧区重建中,“今潮8弄”将成为虹口区历史文化传承的最佳注解之一,演绎好上海石库门里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海岸君了解到,未来上海文学馆和虹口历史文化馆也将落户于此,再度构建起商旅文交汇的中心。

艺术之光 点亮演艺新空间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当代艺术则为之注入了

最新鲜的血液、最澎湃的活力

上周末,一场文艺视听盛宴

在“今潮8弄”启动

并将持续到明年一季度

11月26日至12月12日,海内外艺术名家与潮流艺术家汇聚于此,以歌剧、爵士、国乐、现代舞、街舞、评弹等精彩表演,让市民与游客感受艺术的暖意、城市的温度。以演出季为序曲,这里将奏响持续4个多月的艺术乐章,涵盖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文创集市等多元形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学术交流、社区活动、艺品展销等深度体验。

民国老上海的调调(多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5)

既有传统文化的国潮风尚,也有西方艺术流行与经典的前沿对话。海岸君了解到,打破固有的呈现形式与发生场域,国乐艺术家方锦龙、评弹艺术家高博文、小提琴家黄蒙拉、“肩上芭蕾”创始人吴正丹和魏葆华等,都将在穿越历史的老建筑前精彩演出。

一系列艺术展览、文创集市等活动

则让文化新空间的体验

更加立体而迷人

在《城市奇遇空间艺术展》中,27位艺术家将通过“城市森林”“烟花迷宫”“折叠未来”等不同主题,聚焦生态话题、人文回忆、未来潮流。《青艺无界青年艺术展》的首期展览《未来已来》集结30多位青年艺术家,为市民打造超感官、超想象的“数字城堡”。

民国老上海的调调(多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6)

民国老上海的调调(多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7)

事实上,今潮8弄所在的四川北路区域,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的发端之地,鲁迅、瞿秋白、丁玲等均曾生活和活动于此。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第一次电影放映都在此发生,中国第一所融合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的美术专门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在此诞生,相距不远的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旧址(今“1925书局”)还是鲁迅常来买书和领取稿费的地方。百余年来,这里始终是文商旅融合碰撞的场域。

民国老上海的调调(多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8)

崇邦集团总裁郑秉泽认为,在“修旧如旧”的老街区更新模式上,恰恰需要加上“历久常新”的里面——从新旧共容到新旧共通,再到新旧共鸣,最终实现形态与功能的相得益彰。“可阅读”的建筑不仅自身值得品味和欣赏,也应成为承载文化艺术的载体,成为当代生活最鲜活的容器。

重铸荣光 四川北路再立“潮”头

提起上海商业街

很多人脑海里会跳出

南京东路和淮海中路

但在老上海人心里

真正属于老百姓的商业街是

四川北路

南起北苏州路,北至鲁迅公园

全长3700米的四川北路

每一米都藏着

上海人过往的青春和旧日的回忆

上周末

随着“今潮8弄”的正式开放

上海人对四川北路的深厚感情

似乎重新有了寄托之地

01

73岁的孙爷爷

73岁的孙爷爷出生在公益坊里,一直住到拆迁才搬走。“这里承载了我家四代人的生活,同事朋友听说你住在四川北路,也都很羡慕,出门就是商店,地段老好的。”看着如今的“今潮8弄”,他感慨“登样”了许多,老房子的情怀和味道还在,却褪去了过去的拥挤和局促。举起手机,孙爷爷和老伴拍下一张又一张照片,留下无限的依恋。

民国老上海的调调(多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9)

02

慕名而来的乔女士

开福酒店的鲜肉水饺、利达的汤圆馄饨,还有西湖饭店里的杭帮菜……同样是慕名而来,乔女士对四川北路的记忆,则是做姐姐的“跟屁虫”,逛足几个小时后,坐进点心店里大快朵颐。“来过几次了,一直在等这里开。”她告诉海岸君,尽管住在徐家汇,但四川北路是上海人的共同记忆

民国老上海的调调(多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10)

民国老上海的调调(多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11)

因此,除了艺术大展

“今潮8弄”也联合早春乐事集

在充满童年回忆的石库门弄堂里

打造了“回到虹口”的城市集市

手工弹棉花、现煮牛肉丸、手作小家具……50余家特色摊主,围绕土地餐桌、地方风物、手作温度、海派生活等带来的集市,将在地文化浸润其中,让老弄堂重现烟火气。

民国老上海的调调(多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12)

民国老上海的调调(多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13)

民国老上海的调调(多少上海人的儿时回忆)(14)

而在“今潮8弄”的后方,滨港商业中心还将新建11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10万平方米的超高层办公楼,为沉寂已久的四川北路带来新鲜血液。

目前,瑜音社全国首店已经与滨港商业中心签约,京剧名角王珮瑜将此地作为“小科班”,打造少儿京剧培训基地。有独立设计师张娜打造的“再造衣银行”首店也将落户于此,展现设计中的环保理念和技术,用服装的“再生利用”对应老建筑的“活力重生”,形成理念上的共鸣。

从老街的深厚底蕴中去诠释和演绎今天的生活潮流,是“今潮8弄”的持续追求。以此为起点,建设中的滨港商业中心也为四川北路的复兴带来希望。随着老牌商街重现活力,变得可读、可听、可看、可游、可玩、可回味,城市的温度与美好也恰在其间。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张钰芸

摄 影 | 张钰芸

编 辑 | 梁 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