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友票选的“2020年人生十大遗憾之事排行榜”新鲜出炉。

据统计,有3700万人参与,其中,“未能珍惜年少,考入好大学,以致此生碌碌无为”一项有858万多人选择,排在榜首。

小时候的神童现在都怎样了(12年前进入贫民版)(1)

白岩松曾说过:“高考,还是最公平、最给人希望的一条路”。

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是如此,对于出身贫穷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世人总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但现实告诉我们:高考,仍是寒门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最大希望。

12年前,就有24个孩子参与了一项“人生实验”,他们都来自贫困家庭,但却天资聪颖。

如果这群孩子能拥有好的教育资源,会不会冲破阶级壁垒,跨越阶层,摆脱父辈的命运?

小时候的神童现在都怎样了(12年前进入贫民版)(2)

2007年,一个普通的饭局,中科院心理所的教授刘正奎和三辰集团的董事长孙文华相遇了。孙文华说自己想创办一所公益学校,刘正奎听到后,给了一个建议:那些跟着父母在外打工,但又极有天赋的孩子,最需要帮助。

2004年起,刘正奎就开始关注留守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他发现这些孩子很容易出心理问题。

但他也发现一些个例。有些孩子不仅没有因为糟糕的成长环境就变成问题儿童,他们反而更懂疾苦,更坚强,更有韧性。同时,这些孩子是聪明的,有天分的。

他打心底心疼他们,想帮助他们。

两个拥有相同信念的人,一拍即合,决定把这件事做好。

小时候的神童现在都怎样了(12年前进入贫民版)(3)

办一所学校,不是小事,孙文华、刘正奎和其他参与者讨论了一年多,最后达成共识:要办一个不大但要有影响力的学校。

2009年,项目组迎来了一位关键人物——赵大恒。

他是北京教育界名声响当当的人物,此前是北京八中的少年班的负责人,是学校自1985年设立少年班以来,任期最长的班主任。

少年班的学生有多牛呢?进入了少年班,可以说一只脚就踏进了一本的大门。这些孩子,高考时,成绩都在620分以上。

在北京家长的谈论中,赵大恒的名字出现得很频繁。

当年,赵大恒从北京八中退休,学校想返聘他,被他婉拒。

对于如何帮助这些贫穷却早慧的孩子,赵大恒有30年的经验:

彼时,孙文华也开始四处走访。在他的联络下,宋庆龄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设立了“超常教育专项基金”。

“青云学子计划”就这样诞生了。

小时候的神童现在都怎样了(12年前进入贫民版)(4)

2009年,青云学子计划开始招生。

当时的北京,一共有60万打工子弟。刘正奎和工作人员跑遍了市郊的打工子弟学校,见了几十位校长,经过地毯式的搜索后,从八九百个学生当中筛选出24个孩子,他们智商超群,他们都很贫穷。

贫穷,显而易见。

智商超群如何界定呢?青云计划进行了三轮选拔:

初试:几百道题,不同于常规的语数英,也不比知识积累,而是看答题者的逻辑。

复试:依旧是做题。

终试:由中科院的老师给孩子们上中学物理课程,有专门的老师在一旁观察、记录,看孩子们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2009年秋天,这个全是超常儿童的班级开学了。8个女生,16个男生,4位老师,略显匆忙,但心怀梦想。

小时候的神童现在都怎样了(12年前进入贫民版)(5)

青云班的课程体系与传统公立学校不同,分四个学科群来教学:自然学科群、语言与文史哲学科群、身心健康学科群、艺术与生态学科群。

其中,体育是最基础的学科,也是孩子们过了十几年依旧印象深刻的课程。

体育老师张艳杰,是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之前给北京八中的少年班上过课,后来便跟着赵大恒来到了青云班。

每周他都会安排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带着孩子们离开学校,到自然里去。

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园,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他们的出行方式,大多是徒步。有时候从学校出发走十几公里去鸟巢,再走回来,孩子们一个个叫苦连天,却又兴致勃勃。

小时候的神童现在都怎样了(12年前进入贫民版)(6)

青云班的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见识高于知识:

“教育不在于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点,而是让他们看见世界。”

小时候的神童现在都怎样了(12年前进入贫民版)(7)

2012年夏天,青云班小学毕业了。

因为当初不是很严格的筛选,24个孩子中有2个有北京户口,他们在小学毕业之后就离开了青云班。剩下的22个孩子,正面临着因为出身主导的人生走向。

因为当时没有北京户口,无法报考高中,只能报考职校,基于长远考虑,一部分孩子被家长送回了原籍。

在初一入学的紧要关头,刘正奎终于联系到一所学校愿意接收青云班的孩子。不同的是,他们不再是“青云班”了,孩子们被分到不同的班级,算是安稳地度过了3年。

因着初中入学问题的经验,在孩子们初中毕业时,刘正奎找到俞敏洪,希望新东方国际学校可以接纳他们。

刘正奎的计划是,既然不能考国内的学校,干脆让孩子们出国。

俞敏洪答应了,每人一年十几万的学费也给打了折,由项目组出。

彼时,项目组也开始联系当年因为各种原因离开的孩子。最后,一部分孩子得以在北京重聚,准备一起完成当年未完成的事情。

小时候的神童现在都怎样了(12年前进入贫民版)(8)

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出国,青云班放弃了最初准备报考美国大学的计划,改为西澳大学。

因为西澳大学能提供全额奖学金,再加上青云项目组能给他们提供用来支付房租的贷款,每个孩子只需要承担个人花销,一年大约5万元人民币。

而就是这5万元,难倒了一半的孩子,他们在最后关头放弃了去澳洲。

至此,青云学子计划第一届学生生涯落幕:

24个孩子中,有北京户口的两个孩子,一个去了美国读书,一个考上了北大;剩下的一部分去了西澳大学,另外的几位有些在国内上了专科,或者技校,也有的考上了本科;极少数人中途辍学,失去了联系。

此后,青云学子计划依旧招生,但始终因为政策问题,很多孩子只读到初二就回了原籍。大概在两三年前,青云项目组创办的中科青云学校不再招收非京籍的学生。

小时候的神童现在都怎样了(12年前进入贫民版)(9)

第一届青云班毕业时,刘正奎跟孩子们讲了事情的另一个真相——当时选拔的智商测试并不严格。

虽然青云班的智商普遍在120以上,但距离北京八中少年班的130,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但这些孩子们,一开始就被人告知自己是不一般的,自己可以通过智慧和努力过上和父母不一样的人生。

这个话起作用了,孩子们真的就做到了不一样的程度。

同时,孩子们对成功也有了更广阔的见解,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和生活,因为每个人生来就不一样。

就如新华字典对“前途”的解释: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院,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从世俗的教育角度看,这个计划并没有取得成功,但第一届学子徐博曾对记者说:“我觉得它是成功了的,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向上的人,一个正直的人。”

也因为青云学子计划,他有了很多超过10年的朋友。对徐博来说,他们不仅是朋友,还是亲人,之间有绝对的信任。

12年过去,青云班最初的那三年,仍旧是他们心里最纯真的回忆,也是他们勇于闯荡人生的丰厚的财富。

正如一位退学孩子的妈妈曾在相关报道中留言:十多年后,她回想起来,泪流满面,唯一想表达的,是感谢。

参考资料:

[1] 一群穷孩子的人生实验

[2] 10年前,北京有过一个贫民版“天才少年班”,如今他们怎么样了?

[3] 12年前,北京穷人版“少年班”现状曝光,撕开命运最残酷的真相

[4] 如何反驳「凭什么我们几代人的努力凭你寒窗苦读 10 余年就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