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晚年痴迷周易(孔子周游列国)(1)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姓孔名丘,字仲尼,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思想和学说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曾祖父为避难才到了鲁国,父亲做过鲁国陬邑的大夫。孔子很小的时候, 父亲就死了, 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

宋国是殷商的后代,鲁国又是周朝初年周公的封地,这两个国家都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鲁国更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孔子从小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懂得了许多的古代的礼,就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

当时的礼可多啦。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可是讲究这一套,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雇用了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干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就干过,所以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o

孔子年轻的时候,对一套周礼已经很熟悉了,可是他仍旧不断努力钻研。一次,他进入鲁国祭祀周公的庙堂,见到每一项礼节、每一件祭物,都虚心地向内行人请教。有人嘲笑他说:“谁说这个陬邑大夫的后代懂得礼呢?看他这没完没了地问,大概什么也不懂。”孔子听了却很坦然地说:“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呀!”孔子还说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由于这样虚心好学,孔子对周礼达到了精通的地步,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便有人专门向他学习周礼。孔子在其他方面的学识也很丰富。他的声望逐渐提高了。

孔子为什么对周礼这样感兴趣呢?原来,周王室鼎盛时代,天王拥有绝对的权威,诸侯全听王室的调遣,周公又用“制礼作乐”的形式,把君臣、父子、尊卑、贵贱的差别固定了下来,以巩固统治的秩序。可是到了春秋时代,周王室已经衰落,只剩下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诸侯国都争当霸主。犯上作乱,杀父弑(shi) 君的事层出不穷,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既然连周王室都不放在眼里,周礼当然更没有人遵守了。孔子认为社会的动乱是周礼被破坏的结果,所以他一心想通过恢复周礼,来求得恢复王室的统治,维护社会的稳定。由于思想保守,孔子对当时一些“越礼”的行为很反感。他三十五岁那年,听说季氏家里组织了一次由六十四人组成的舞蹈队,十分气愤。为什么呢?因为按周礼的规定,舞蹈队一行八人算一佾,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六十四人组成的舞蹈队。诸侯用六佾,像季氏那样的大夫,只能用四佾——三十二人的舞蹈队。现在季氏竟然用起天子作乐的规格,岂不是大逆不道吗?所以孔子惊呼:“这样越礼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后来,孔子一直以教书为业。在他五十一岁的时候,当上了鲁国的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宰,第二年升为司空(主管建筑)、大司寇(主管司法)。孔子干得很有成绩,据说当时各诸国都来效法。

鲁国与齐国相邻,这两个国家面和心不和,总是相互提防着,唯恐对方超过了自己,现在,鲁国各方面有了起色,威望也有所提高,齐国便看作是对自己的威胁。齐景公派使者到鲁国去,通请鲁定公到夹谷(今山东省莱芜县)举行会盟,调整一下双方的关系。鲁定公接到邀请很高兴,便打算前往。孔子说:“您不要这样匆忙。您这次去和齐国会盟,虽说是重修旧好,可也要有武将随从以防不测才是。”鲁定公接受了孔子的意见,带上了左右司马,并且指派孔子做赞礼官,这才来到了夹谷地方。齐景公也以礼相迎,互相赠送礼品之后,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宴会进行中间,齐国赞礼官给鲁定公奏“四方之乐”。只见一队队武士手持戈矛剑戟,在音乐声中蜂拥而上,虽说是舞蹈,却显得杀气腾腾,吓得鲁定公面如土色。负责护驾的左右司马持剑护卫在鲁定公两旁,这时候,只见孔子快步登上台阶,朝着齐国的赞礼官一挥袖子,高声贼道:“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晤,为什么要舞戈弄剑?你还不把他们赶走!”那位赞礼官下令武士们退下,武士们都不听,斜着眼看齐景公的态度。齐景公理亏,只好挥手叫他们退去,并且下令换“宫中之乐”。不一会,上来了一群侏儒小丑,他们忸怩作态,表演的都是一些粗俗下流、不堪人目的节目。孔子再次快步上前,厉声质问齐国的赞礼官:“这些侏儒公然戏弄诸侯,乱人耳目,按律当斩,你还等什么呢?”赞礼官只好下令把这些人杀掉。一场宴会不欢而散。这就是有名的夹谷之会。会盟以后,齐景公见鲁国君臣不肯示弱,只好作些让步,把过去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公的信任。

等地归还鲁国,以表示歉意。孔子维护国君有功,更加得到鲁定孔子是主张积极人世的,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大部分时间住在卫国(前后十来年)和陈国(三年),其余时间奔波在宋、蔡、楚等国。说来可怜,孔子领着一班学生东跑西颠。向各国君主进行游说 , 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是他的主张过于保守,结果不被人家采纳,人家对他常常是敬而远之,尊敬也却不重用伦。孔子四处碰钉子,最后只好又同到鲁国,从此。他专一意在家里教书,作学问,直到七十三岁(公元前479年)死去。

孔子最突出的贡献还是在教育方面,过去,学校都由官府开办,只有责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创办了“私学”,自己聚徒讲学,这样就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招收学生没有门第、等级的限制,所以他的学生既有责族子弟也有居住在陋巷的贫民,既有鲁国的也有别的国家的。他开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课程,还把礼节、音乐、射箭、驾车、写字、算数等“六艺”的技能教给学生。孔子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意思是:学习没有个满足,教导人也不知道疲倦。他鼓励学生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认为只死读书本而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想来想去而不動于学习就会走上斜路,那就更危险。孔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孔子办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据说他的学生先后有三千人,其中成绩优异的也有七十二人,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

孔子的学生有不少出色的人才,像以品德好闻名的颜渊、闵损,以政治见长的子路、冉有,口才智慧过人的子贡、公西华,还有子夏、子游、宰我等等。孔子喜爱这些学生,同时注意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他们。

有一次,子路来问孔子:“一个人如果听了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实行呢?”孔子平静地回答:“总得先问问别人的意见吧,然后再去决定能不能实行。”子路走了以后,冉有也来问老师:“如果认为是件好事,是不是可以立刻去做?"孔子马上说:“那当然了,应该马上去做!”在场的公西华非常纳闷,问孔子:“子路和冉有问的同一件事,你怎么回答的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平时办事有胆量可很莽撞,容易不谨慎,我就劝他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冉有办事稳重,可勇气不足,迟疑不决,我应该鼓励他办事果断。”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很高明的。另外,像“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说法,也是很让人信服的。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据说《易》、《礼)、《尚书》、《诗经》、《乐》等“五经”都是他整理修订的。他还修订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这些古代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到今天,是孔子的一大功劳。这些书还对儒家学说的流传起过很大作用,被奉为儒家的“经典”。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整理下来,编成《论语》一书。这本书记载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在春秋时期,和孔子齐名的另一位思想家是老子。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姓李名耳,曾经做过周朝藏书室的官员,后来因为战乱和国势衰微,离开了周朝,到外地去了,据说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并称赞他是飞腾的“龙”。但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不一样。他认为天是物质的,就是说天是没有意志的,不能主宰人世间的吉凶祸福。只有“道”才是万物的根基。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是它产生了万物,而人却看不见摸不着。同时,道又是以自然为依据的,世界万物是受自然规律约束的。老子的这个思想,否定了天神的存在和权威。

特别可贵的是,老子有丰富的辨证思想。他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并相互转化的。比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对当时社会战争不断、人民生活痛苦的局面很不满,伟批评统治者剥削人民,主张关心百姓的疾苦,努力帮助他们,但他同时又主张“无为而治”,让民“无知无欲”,这样社会才会多宁,他的这些思想和孔子积极人世的思想大不一样,有合理的面,也有不正确的一面。

老子离开周朝的时候,路过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学问高深,劝他说:“您就要走了,请写本书给我吧!”老子就写了一部书叫《道德经》,又叫《老子》。我们现在了解老子的思想,主要就是根据这本书。

老子被后人称为“道家”的始祖。道家和儒家主张虽不相同但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