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收藏的谍战片(这部红色经典谍战片)(1)

电影《密战》海报

参考消息网11月15日报道电影《密战》改编自新中国成立后最知名的谍战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两部电影都是根据中共党员、上海地下党联络员李白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密战》的出现是一次历史意识、价值取向和生活趣味的展现,商业化、大众化与红色主旋律的有机融合使得《密战》充满人性、传奇性、怀旧性和娱乐性。

最值得收藏的谍战片(这部红色经典谍战片)(2)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

根正苗红 改编名作

影片中,梁栋母亲对儿子说的那句“总有人愿意为了别人牺牲自己”,以及最后共产党员林翔被抓前,在传递最后一份重要电报后打出的那句“同志们再见了”,这些话语似乎可以戳中距离那段时间遥远的我们。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无数无产阶级战士曾经抛头颅、洒热血,当他们的身影已经远去,我们能做的只有缅怀与纪念。

确实,一部经典谍战题材作品总会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台词。“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放下你的武器,中国的地面上绝不能让你们横行霸道”……1956年的《铁道游击队》里的台词对我们的父母来说是耳熟能详的;1960年的《林海雪原》也有豪气飞天的台词:“天王地盖虎!宝塔镇河妖”;1974年的《闪闪的红星》里有“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令人记忆深刻;《潜伏》的经典对白是“为人民服务”……

最值得收藏的谍战片(这部红色经典谍战片)(3)

电影《林海雪原》杨子荣“天王地盖虎”造型

谍战叙事 欠缺精准

谍战题材本身拥有非常讨巧的叙事模式: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真假难辨、丝丝入扣,完美的伪装与千方百计想要撕碎伪装的斗争,而人性的光明面和黑暗面,甚至是灰色面,都在这样的推推搡搡中暴露无遗。而中国当代史,恰恰又为谍战题材作品提供了绝佳的情景、素材以及再现的理由,再没有比这更加肥沃的间谍潜伏、大做文章的土壤了。自从《潜伏》之后,谍战的“风声”在电视荧幕上甚是猛烈,又有什么理由不在电影银幕上出现,并大获成功呢?

最值得收藏的谍战片(这部红色经典谍战片)(4)

林翔(郭富城 饰)在阁楼发报

而《密战》中的谍战戏份,似乎为了照顾整体的“爆米花”气质,主线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简化,整个故事的走向是可以预见的,由于繁乱的打斗戏,该片对潜伏线进行了单薄的处理。故事情节也颇多槽点,譬如,“地下党”们说电报机很容易被发现,后来他们还就是因为电报机被反派抓到。又如,张翰饰演的梁栋,千里送枪给照相馆小哥自杀,按逻辑来说,敌人特务头子应该将梁栋也抓回去审问,但他竟然平安无事。再如,法国小哥醉酒开飞机时撞翻了墙,但飞机的螺旋桨还能正常使用。电影里很多人物关系也没有交代清楚,情节又平又乱,一些本应该是谍影重重的危机,却经常变成华丽丽的动作大戏,弱化了最重要的“谍战”精髓。

此外,《密战》中,描绘感情的转折过于突兀。男女主角的生情桥段,与梁栋由做“汉奸”到意识觉醒,有些突然。另外,任达华饰演的反派秦老板如此心狠手辣却因一个勒索电话手足无措落荒而逃,似乎说服力并不强。

飞檐走壁 有些出戏

《密战》将故事场景设置在淞沪会战之后沦陷的上海,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幅民国版的“清明上河图”。“孤岛”充斥着各色人等,有特务、汉奸,也有平民。片中也分别设置了革命根据地、孤岛弄堂地区以及奢华的敌伪地区三个空间。

革命根据地作为影片的叙事起点,暖黄的色调预示着革命充满着希望,共产党员林翔作为红色政权的符号奔向上海,即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

最值得收藏的谍战片(这部红色经典谍战片)(5)

梁栋(张翰 饰)在上海弄堂

弄堂则是上海特殊的混合社区,五光十色的摊店寓所如骨牌般密集排列,构成袖珍型都市社会,也造就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市民群。林翔的地下工作和生活基本都在弄堂之中,当然也包括他与敌人在弄堂中的打斗和追逐。弄堂空间的设置让林翔这一英雄形象多了点柴米油盐的“烟火味”,更能引发观众认同,而敌伪生活的区域则显得奢华艳丽,与上述两类空间形成鲜明对比。

最值得收藏的谍战片(这部红色经典谍战片)(6)

秋山雅子(张蓝心 饰)在奢华的敌伪地区

然而,遗憾的是,在这整体风格严肃的“民国风”场景里,人在房间上、楼梯里、马路上如轻功般“飞檐走壁”,硬生生地加了这许多功夫戏码,颇为不合时宜,难免不让人有“出戏”之感。还有网友戏谑道,强行娱乐一把的《密战》为“抗日神片”添砖加瓦。

红色经典如何成为“年轻人的菜”

近年来,中国的导演们也开始意识到红色经典是一笔珍贵的素材,它们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有厚重的史实质感,有崇高正确的道德观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如果能以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表达,或许能成为“年轻人的菜”。

最值得收藏的谍战片(这部红色经典谍战片)(7)

秦老板(任达华 饰)严刑逼供林翔(郭富城 饰)

《密战》中郭富城饰演的林翔被虐的那段戏,令人触目惊心。林翔被捕后被严刑逼供时,敌人采用特殊的“水墨式挫伤法”对他施加“米粒”,郭富城将这段戏演绎得生动逼真,令人感情触动。而这也类似曾经取得成功的《智取威虎山》导演徐克所说的:“我不会完全把这部戏当成历史故事,也不会把它单纯当成京剧故事来拍,最重要的还是从感情下手,让观众对这段记忆有认同感。”以情动人,年轻人也会产生共鸣。

作为一部新式红色经典,《密战》借鉴了很多吸引年轻人的“爆米花”元素。例如,使用了较快的剪辑拼接方式,电报机等器材也相当复古,炸弹火药特效也很劲爆,甚至片中各种追跑戏的人物也像“跑酷”人员上身。然而,《密战》在借鉴之余,也少了几许悲悯和人物的深情。如何平衡深度与娱乐?如何“与时俱进”且不伤害红色经典的精髓?或许值得我们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