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武王①克殷②,召太公③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④?”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⑤。咸刘⑥厥敌,使靡⑦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公出,邵公⑧入,王曰:“为之⑨奈何⑩?”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⑪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⑫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⑭。”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⑮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选自《说苑•贵德》)

周武王既克殷阅读答案(文言短文精讲系列之一百七十五)(1)

【注释】

①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②克殷:攻下殷都。克,攻下。殷,商朝的都城。

③太公: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又名吕尚。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

④奈其士众何:对他的士众怎么处置。奈何,怎么办,怎么处置。

⑤余胥:篱笆,墙壁。

⑥刘:杀。

⑦靡:无,不。

⑧邵公:又作召公,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召,故称为召公。⑨为之:对他们。为,对。之,指士众。

⑩奈何:怎么办。

⑪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之弟,名旦,因封地在周,故称为周公。

⑫田:耕种。

⑬惟仁是亲:亲近有仁德的人。“惟(唯)……是……”,宾语前置的格式。

⑭予一人:即天子,此指殷纣王。

⑮贵:以……为贵,意译为,爱护。

【评析】

战争打赢了,俘虏该怎么办?武王伐纣后,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纣王的军队。

武王就这个事,分别询问了身边他最可倚重的几位大臣,也得到了各自不同的回答。

太公的回答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邵公的回答是:无罪有罪,区别对待。周公的回答是:罪在纣王,从者无罪。

武王最终采纳了周公的意见,昭示周朝是以仁德治理天下,统御民众的。统治者的胸怀从无如此宽阔,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从而开启了一个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朝代周朝。

周公不管是摄政,还是辅佐成王治理天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那就是礼乐制度。所以后来儒家的鼻祖孔子对周公崇拜有加,他一生倡导克己复礼,这个礼,就是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

历史跨入周朝,意味着人对自身认识的觉醒,了解热 认识到了人的高贵,意识到人民对于统治长治久安的巨大影响,将人从殷商时期,可怕的人牲,及甲骨所传递的鬼神世界中拉出来,真正开始展现了人的理性的曙光。

仁者爱人,民为贵,君为轻。所以,周代才有了诸子百家,才有了《周易》,出现了那么多伟大的学者,思想家,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