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由来的小故事(古代元宵节的故事)(1)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经过数千年的沿袭和演变,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农历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这是一个传统的灯节,传说汉武帝刘彻有一天久病不愈,有一个道士说他能够召来太一神来治病,便说“病很快就好起来。”汉武帝慢慢好起来,恢复了健康,大赦天下,从此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太一神,天上明月高照,地下彩灯,人海喧闹,元宵灯节由此形成。

到了隋朝元宵节还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陈后主是南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有一个妹妹是乐昌公主,才貌双全,嫁给了一个叫徐德言的人。南朝风雨飘摇,被隋朝即将灭掉的时候,在逃亡时刻,夫妻两人约定,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日后的凭证,约定亡国之后,如果离散,就在正月十五这天到街头卖镜子寻找,来相见。不久,南朝被隋朝攻破,乐昌公主也被隋朝的大将杨素掳走,由于乐昌公主才貌出众,颇受杨素喜爱,而她的丈夫徐德言在兵荒马乱中侥幸幸存,颠沛流离辗转来到京城,千里寻妻到了京城。在正月十五来到,乐昌公主思念丈夫的安危,以卖破镜为名,到街头寻夫,结果偶遇,将破镜合在一起果然重圆。杨素得知后,也被他们的坚贞爱情打动,于是让他们夫妻团圆,这就是成语“破镜重圆”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元宵节,反映了当时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所以元宵节又是亲人、情人相会的时节。

唐朝的元宵节更是花样翻新,都城长安实行宵禁制度,但元宵节前后几天,却是特许放禁三夜,彩灯越来越精致,吃喝之风极盛。元宵节,普通老百姓之家吃元宵,而各个酒楼、餐馆奇茶异酒,热闹非凡……元宵节还兴起拔河比赛,一根四、五丈大麻绳,大家拉拔,锣声齐鸣,煞是壮观。

宋代的元宵节不仅皇帝与民同乐,观灯看舞,这形成一个风俗,同时灯笼制作比唐朝更为豪华。明清时期的元宵节,民间娱乐活动更为丰富多彩,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猜灯谜……诸多活动。

吃元宵是元宵节重要的标志之一,民间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说,吃元宵取“团”和“圆”之音,寓意在岁首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年月圆打头圆之时,祝普天之下的亲人太太平平、团团圆圆。吃元宵的食俗根据记载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元宵的制作也不断变化,作为一个特定的节令食品,元宵始于晋而胜于唐。《荆楚岁时记》已经有“正月十五作豆糜油糕”记载,这就是元宵的前身。后来逐渐发展成圆状,但还没有馅。唐朝的元宵称为汤圆中牢子,或者粉果,形状与现在就差不多了。明清时期的元宵品种已经很多了,《清碑类钞》记载“一岁货声,桂花山楂元宵。”注释曰“挑担,前设锅炉,山楂白糖奶油,加果加馅。”这段记载不仅使我们知道了当时的元宵和今天的基本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