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现《巴哈姆特之怒》这款游戏的乐趣之后,银狐花了不少时间在这款游戏上,也花钱储值并且体验了一下游戏中的付费点。在那个时候,因为《巴哈姆特之怒》的成功,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游戏,其中大多数的游戏银狐也都简单的试玩过,发现几款游戏的玩法没有太大的改变。

巴哈姆特之怒人格魅力(从巴哈姆特之怒到我叫MT)(1)

做游戏做了这麽多年有个职业病,就是当自己玩一款游戏玩上一阵子之后,就会开始思考怎麽样运用别款游戏的游戏模式。就以《巴哈姆特之怒》这款游戏来说,这种简单、随处都可以拿出来玩的卡牌游戏,还可以运用在什麽样的游戏上,银狐就不断的在思考著。当然,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也会想著有什麽样的地方可以改变,要改变成什麽样子可以带给游戏更多的变化和乐趣。

银狐喜欢的游戏类型是角色扮演游戏,之前在电脑上不管是MMO或是Web Game也都是玩角色扮演游戏为主,像是Blizzard的《魔兽世界 (World of Warcraft)》这款知名的MMORPG更是从它开放台版之后一直玩到现在。在开始玩手机游戏之后,银狐就不断思考著手机游戏上的角色扮演游戏到底该是什麽模样?

由于手机游戏受到网路状况的影响,因此直接把传统的角色扮演游戏或是MMORPG搬到手机上并不见得能够完全表现出它的特色。银狐在玩过《巴哈姆特之怒》之后,也试玩过几款日本游戏公司在手机上推出的角色扮演游戏。不过这些游戏玩起来就像是玩携带型游乐器那样,并没有考虑到手机游戏的特性。

随著《巴哈姆特之怒》这款游戏玩的时间越久,银狐开始在想,这样的游戏模式是否也可以套用在角色扮演游戏上。刚好《巴哈姆特之怒》这款游戏核心的角色养成其实和角色扮演游戏的核心是相同的,要将这种游戏模式套用到角色扮演游戏上,然后在手机这个平台上做出一款随时可以拿出来玩一下的游戏似乎是可行的。

在银狐的预想裡,这款游戏是这样的:

玩家第一次进入游戏时,要从四位不同职业的主角中挑选一位。然后系统会依据这四位主角的职业,自动搭配另外两位其他职业的角色给玩家组成冒险队伍。这基础的三名角色,就是玩家一开始进行游戏时的队伍。当然在游戏中玩家可以到酒馆招募其他的角色(抽卡),然后玩家可以自行变更队伍的成员。

组成队伍后,玩家会出现在游戏中的新手村。在新手村裡会有一些商店,提供基本的服务。像是旅店让玩家休息、恢复角色的体力;酒馆让玩家招募更多的角色;装备店与道具屋贩卖各式各样的装备以及冒险需要的道具;然后训练屋用来提升角色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游戏会先导引玩家离开新手村到外面进行冒险。

玩家离开新手村之后,会看到大地图画面。在大地图上,会划分为许多的区域,这些区域分别有著像是『绿草平原』、『阳光之森』、『骷髅河谷』等等的名称。这些区域,就像是角色扮演游戏中的一张张地图,每一张地图都会出现不同等级的怪物,玩家的队伍若是不够强就进入高等级的区域时,是会被该区域出现的怪物灭团的。

此时新手导引会指引玩家点选绿草平原,这是游戏中怪物等级最低的区域。玩家点选后,就会随机的跳出几隻这个区域会出现的怪物(例如:史莱姆、史莱姆贝斯等等),然后就进入自动战斗。战斗中玩家若是被怪物打败,那麽就会在复活后出现在新手村;如果玩家打败怪物,就会进入掉宝的流程,依据怪物的种类决定随机的掉宝,这些掉落的物品可能是金钱,或是其他的物品。

※备注说明※

以新手教学的观念来说,这个时候应该会避免出现比玩家强的怪物,或是玩家被怪物打败的状况。初期应该是要教导玩家怎麽进行战斗,然后让玩家享受战斗获胜后获得奖励或是角色升级的感动。由于游戏中还有道具的设计,因此也要教玩家如何使用道具(像是玩家被怪物攻击后使用药水恢复生命这样的流程)。

战斗结束后,再导引玩家回到新手村,把刚才打倒怪物获得的道具卖掉换取金钱。这个时候,新手教学会带领玩家来到酒馆,让玩家体验一次在酒馆召募角色的流程。然后教导玩家如何分辨角色的能力以及如何更换队伍的成员。游戏中的队伍虽然是四人队伍,不过第四个位置是留给其他玩家的支援角色,因此当玩家获得超过三个角色以上的时候,就要自己决定要使用什麽样的队伍组成。

接下来新手教学会再导引玩家离开新手村,再一次的让玩家点选绿草平原。这一次会导入支援好友的系统,让玩家选择其他玩家的角色加入自己的队伍协助进行战斗。在这边会让玩家知道自己队伍的队长,就是其他玩家会看到的支援角色。而支援角色的能力,可以影响队伍的战斗能力。战斗结束后新手教学就告一段落,让玩家开始自行摸索游戏。

这个在银狐脑中规划的手机上的角色扮演游戏,省掉了原本在MMORPG裡玩家必须要不停的在地图裡移动找寻怪物的过程,也把战斗的过程从玩家需要操作改为了自动战斗,算是银狐个人依据当时认定手机游戏的特性所做出的改变。而玩家的队伍成员为三人,实际上拥有的角色数量比这个数量要多,则是为了让玩家依据自己的喜好,可以做出不同的队伍组合的想法。

从游戏的流程以及玩法来看,这款游戏其实还保留著《巴哈姆特之怒》的精髓。然后包上角色扮演游戏的外皮,增加了打怪掉宝以及装备的设计,让这款游戏更像是角色扮演游戏一些。以当时银狐个人对这款游戏的定位,它比较像是一款游乐器上的单机角色扮演游戏,玩家间的互动只有支援队友以及聊天的功能,并不是一款玩家间互动性很高的游戏。

就在银狐想著要做这样的一款手机游戏时,市场上出现了《我叫MT》这款游戏。这款以网路上使用《魔兽世界 (World of Warcraft)》作为题材的同人动画作品,在累积了相当的人气之后,授权给大陆的游戏公司开发出了这样的一款游戏。因为游戏中使用了大量《魔兽世界》的世界观、角色以及故事背景,因此游戏本身就充满著角色扮演的气氛。

巴哈姆特之怒人格魅力(从巴哈姆特之怒到我叫MT)(2)

而且《我叫MT》这款游戏在战斗的表现更是加入了大量的特效以及视觉表现,相较之下《巴哈姆特之怒》的战斗效果就变得很阳春。虽然说在《我叫MT》中的角色是用卡牌的方式来表现,不过就算长得像卡牌,在战斗进行的过程中的动感还是相当不错,不管是直接的肉博攻击或是远距离的法术也都表现得很到位。

因为《我叫MT》的成功,接下来市场上陆陆续续的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游戏。这些游戏大多保留著《我叫MT》的模式,然后在战斗的表现上不断的强化。而《我叫MT》的出现,也让这种所谓的卡牌游戏往角色扮演游戏的领域跨了一大步,也让银狐确认了这样的模式是有搞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