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国学道德经的八大精髓(解读道德经思想精髓)(1)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

深知什么是强雄,却安于柔雌的地位,甘做天下的溪涧。甘作天下的溪涧,水恒的“ 德”就不会离失,而回复到婴儿似的单纯质朴状态。深知什么是光彩,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作预测天下的工具。甘作预测天下的工具,永恒的“德”就不会有过错,而回复到最后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卑辱的地位,甘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得以充足,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真朴的“道”分散形成万物,有“道”的“圣人”沿用真朴,则成为百官的首长。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制然天成、不能割裂的。

【解读】

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这样的一个原则:知雄、守雌,用这个原则去从事政治活动,参与社会生活。这种原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当时正处在春秋末年,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你争我夺,纷纭扰攘,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状况,老子提出了“守雌”的处世原则。他认为,只要人们这样做了,就可以返朴归真,达到天下大治。当然“守雌”的前提是“知雄”。

【事例】

在三国人物中,司马懿无疑是应用老子思想最成功的一位,当诸葛亮攻打到司马懿的城池时,无论诸葛亮如何在城池门口骂战,司马懿就是不应战,诸葛亮没有任何办法,最后想到了一个损招,着人给司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衣服,司马懿见后不仅不生气,反倒当着使者的面把诸葛亮送来的衣服穿在身上并且在使者面前展示一番,并对使者说,”回去替我好好谢谢诸葛先生,就说这身衣服做得非常合身,我非常喜欢!“司马是大丈夫无疑,但面对如此得羞辱,并不在意,反倒来了一次时装表演,如此一来,诸葛亮反倒显得小器了。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处众之所恶,统统都在守心,允执厥中,这才是道之用。

国学道德经的八大精髓(解读道德经思想精髓)(2)

第29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国学道德经的八大精髓(解读道德经思想精髓)(3)

【解读】

这章可以看作老子论“无为”之治,对于“有为”之政所提出的警告,即“有为”必然招致失败,“有为”就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或者把天下据为已有。事实上,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在客观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他在这里说,如果以强力而有所作为或以暴力统治人民,都将是自取灭亡,世间无论人或物,都有各自的秉性,其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要以自己的主张意志强加于人,而采取某些强制措施。理想的统治者往往能够顺应自然、不强制、不苛求,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

【事例】

有一天,一只狐狸走到一个葡萄园外,看见里面水灵灵的葡萄垂涎欲滴。可是外面有栅栏挡着,无法进去。于是它一狠心绝食三日,减肥之后,终于钻进葡萄园内饱餐一顿。当它心满意足地想离开葡萄园时,发觉自己吃得太饱,怎么也钻不出栅栏了。

相信任何人都不愿做这样的狐狸。所以,走运时一定要做好倒霉的准备。 俗话说得好“过饱饭不可吃,过头话不可讲”,确实很有道理。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为人不可把事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有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