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又有谁会想到,给我们遮风避雨,安放我们心灵寄托我们情思的家,她的本义竟然是“猪圈”。这是不是让人有点难以接受,让人非常尴尬呢?到底是谁这样“糟蹋”我们的“家”的呢?

家这个字的起源和典故(这个汉字的本义是)(1)

最早给“家”做出这样解释的是,元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周伯温,他在《六书正讹》中给出的解释说:“豕(猪的意思)居之圈,曰家,故从从豕。后人借为室家之家。”,后来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也认为“家”的本义应该是“猪圈”,他解释“家”这个字说:“窃谓此篆(指的就是家这个字)本义乃豕(shǐ)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

家这个字的起源和典故(这个汉字的本义是)(2)

我们再看“字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家”是怎么解释的。《说文解字》:“家,居也。从宀,(jiā )省声。”许慎认为“家”是形声字,而把“家”的字义,解释为居所,居处,但没有说,到底是人的居处,还是猪的居处。之所以跟“猪”扯上了关系,是因为这个字的声旁“豕”。他说这个表音部分的“豕”字,本来是“豭”(这个字的本义是母猪),只不过在造“家”这个汉字的时候,省去了半边“叚”(jiā )。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是个形声字,重要的声部,它实际上表音的那半边“叚”(jiā)怎么可以省略呢?何以只留下了“豕”(shǐ)这个不能表音的半边呢?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吗?所以段玉裁认为,“家”这个字其实既是一个形声字,又是一个会意字,即:从“宀”,从“豕”豭(jiā)省声。他认为,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绕了一大圈,就是告诉我们,“家”和猪是有关系的,只是没说透,他在《说文解字注》中给说透了而已,“家”的本义就是“猪圈”。说了这半天,周段二人说得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汉字造字法。

一、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系统地将汉字的构成规则,科学地概括和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他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二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三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四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他不但给“六书”下了定义,并且给出了实例。

家这个字的起源和典故(这个汉字的本义是)(3)

按照这一套理论,那么周段两大学者,对“家”的解释也是完全说得通的。“家”字上面一个“宀”,意思是房子,下面一个“豕”,意思是住着一头猪,那不是猪圈又是什么呢?这正是“六书”中的第三种造字法,“会意”的手法啊,以类比的方式会其意也。至于说,为什么非要把猪的“家”当人的“家”?这不正是造字法的第六种用法,“假借”的手法吗?意思是,当初要表达家这个概念的时候,苦于还没表示这个意思的这个汉字,所以姑且就用表达猪圈这个概念的“家”字来代替。这不等于说猪比人先有了一个“家”吗?真让人恼火,让人难堪啊。

那也许有人会问了,既然我们都需要有个“家”,为何不造一个出来,非要借用“猪圈”来当“家”,这不诚心找茬吗?还真有人这么想。

南宋文字学家戴侗,在他的《六书故》中就实践了这一想法。他说:“乑(yín)古族字,乑伪为“豕”,所以他认为,“家”字应该“从宀从㐺(yín),或从宀从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家”字下面的这个“豕”是个错别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乑”(yín),而“乑"字是“族”字的异体字,“乑”字也可以写成“㐺”(yín),这个“㐺”字,就是众的意思。

家这个字的起源和典故(这个汉字的本义是)(4)

多么完美的解释。这样的话我们的“家”字的意思,不就从房子底下住着“猪”,变成房子底下住着人了吗?多么华丽的一个转身啊!只可惜字音对不上,他的解释同《说文解字》上的原义也相去甚远。“乑”字和“㐺”字,在说文解字上都是众人站立的意思,都读作yín而“家”字读jiā,它的字音来源于“豭”(jiā ),“豭”字是母猪的意思。

既然“乑”字和“㐺”字意思又好,而读音又不同,“字圣”许慎为什么不给予纠正呢?难道他要将错就错?许慎是东汉人,戴侗是南宋人,东汉去古未远,而南宋离东汉又差了一千多年,那么在汉字的源头的探究上,当然是许慎更占优势。况且语言文字的形成都是约定俗成,有他的自然规律,不是人想当然就可以改变得了的。”字圣“耗时三十多年,编就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经历过一千多年的历史考验,怎么可能犯那样低级的错误呢?那么猪到底和“家”又有什么关系?

家这个字的起源和典故(这个汉字的本义是)(5)

二、养了猪家才可以其为家

远古的时候,我们的先民,都是“穴居野处,未有宮室”的,也就是说,先民们都是住在天然的岩洞中,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是随遇而安的。距今三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他们住在洞穴中,以打猎和采集为生,这个时候他们是群居的,既然是群居就不可能有“你家”“我家”这个“家”的概念的,当然也不会有居住地这样的概念。因为没有房子,四处“漂泊”的,所以这个时候不会有家这个概念。

当我们的先民过度到,距今3000年到7000年的“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时期,情况就大不同了。这一时期据考古发现,先民们已经会蓄养猪、狗等动物,会种粟、稻等庄稼,已经会盖房子了,他们过上了定居生活,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有了固定的居所,在这种情况下“家”这个概念就应运而生了。那么“家”是怎样从猪圈这个字义,过渡到人居之家这个词义的呢?

家这个字的起源和典故(这个汉字的本义是)(6)

三、猪多,家族才会兴旺

前面我们说养了猪家才会成其为家,这不难理解。按照我们人类史前文明的发展脉络,只有当我们有了稳定食物来源的时候,才有可能定居下来。而猪本身的繁殖能力很强,所以说猪越多,我们的食物才更有保障,家族才会更兴旺。因此,猪的多寡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存,以及生活质量。所以猪这个话题在人们的生活中就谈论的非常频繁。

四、“家”从表示“猪圈”之义到表示人的居所之义的转换

记得路遥的小说《人生》中,就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描写,小说中刘巧珍有一次,去看望已经在城里工作的高加林,她是农村人又没什么文化,所以她的话题就是谈猪,说:“你家的老母猪生了十二只猪娃,一只被老母猪压死了。”结果让这个“文化人”高加林非常难堪,他们不欢而散。刘巧珍为什么要谈猪的话题呢?一是她实在没有别的什么好话题,因为“没文化”嘛,二是对于一个农村人来说,猪是很重要的食物来源,可以改善伙食补充营养。猪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养猪可以发家致富。现代农民如此,几千年前,我们古老的文明开始发端的那个阶段,先民们也无不是更是如此。

家这个字的起源和典故(这个汉字的本义是)(7)

他们可能刚开始说:“你家的猪怎么样?我家的猪怎么样?”这样说着说着就变成了,“你家怎么样”,“我家怎么样”了,后来干脆就是“你家”,“我家”了。本来是说你我他,圈里养的猪怎么样,到后来就变成你家我家他家这个概念了。这个过程中,随着食物来源日益稳定,原始部族的日益发展,到了三皇五帝时期,我们的远古文明终于诞生了。先民们创造了一个“家”字,它的本义是猪圈,但是由于语言习惯的传承以及概念的转换,“家”字成了表示人的居所的家。

谈论这么多,我们才终于有了一个家,可是不要忘了猪啊。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不必要时常提起它,但是也不要认真到硬要把它从“家”这个汉字中抽离,就像南宋戴侗那样,认为“家”字中这个“豕”字是众人而不是猪。

家这个字的起源和典故(这个汉字的本义是)(8)

猪在在“家”这个字,字义的形成过程中,他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痕迹是擦不掉的,甚至猪在我们远古文明的诞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容抹杀的,痕迹也是擦不掉的。我们不能因为已经进化到文明社会了,而要将曾经的原始性看成是粗鄙,那是过河拆桥,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我们的文化传统,一直是讲究实际的,是很接地气的。前一阵子,猪肉价格大涨,我们突然感觉钱口袋干瘪了许多。这个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猪还是多一点的好。猪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密切,我们不必要嫌弃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