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中华美德孝道故事——闵子骞劝父感后母,子路背米孝双亲!

中华德育故事闵子骞(感人的中华美德孝道故事)(1)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孝敬老人的人,会受到来自社会多方面的赞许和认同。古代舜帝对父母的孝顺感天动地,并将对父母的孝顺移到对百姓的爱护,治理有方,为后世所称颂。人人皆懂得孝道的重要性,但是当孝道和其他事情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很多人却将孝道的重要性一推再推。事实上,父母年纪渐长,行孝道的时间有限;自己虽然时间有限,但是孝敬父母的时间不容压缩。故事对于如何分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排序生活中各种事情的重要性,给出了让人信服的答案。

闵子骞劝父感后母

闵子骞是孔子弟子,周朝人,幼时丧母,父亲再婚。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对闵子骞开始嫌弃起来,时常虐待子骞,还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慢慢地父亲也信以为真,开始反感子骞了。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里面铺的是棉花,穿着非常暖和,给子骞做的棉衣,里面铺的却是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四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棉衣也觉得很冷。他的后母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娇气了,故意说冷的。”

有一天,父亲要外出办点事,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冻得直打个哆嗦,马的缰绳掉在地上,马踩到了缰绳,一个趔趄马差点儿翻下了悬崖。父亲见状大怒,扬起马鞭,气得猛打子骞。几鞭子下去,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里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一下子呆住了,顿时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这个狠毒的女人休掉,并且赶出家门。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连忙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句话啊!子骞的意思是说:“后母在,只是我一人穿芦花的棉衣,也仅仅是我一人寒冷。而你将后母赶走了,两位弟弟也没有人照顾了,那么受冻的可能就是我们三个人了,父亲,请求你不要赶走我们的母亲!”

子骞说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凡是听到这句话的人,都称赞闵子骞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他的后母听到子骞的这句话,也深受感动,从此,把子骞当做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视频加载中...

子路背米孝双亲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得意门生,政治、军事才能卓越。早先为人耿直、鲁莽,后来在孔子的教导下,好学知礼,用于改过,答应别人的事情绝不拖延,孔子对他非常喜爱。

子路年轻时,家里很贫穷,父母已年老,他靠在外给人打工挣钱奉养父母。他饭量大,经常吃些糠菜和杂粮充饥,但他从不让父母吃一顿糠菜。

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饭,但大米比杂粮贵得多。为了让父母吃上米饭,他就给一个工地天天背石块,这样可以多挣一点儿钱。拿到工钱后,他步行到五十里外的镇子上买米,回家后给父母蒸白米饭吃。父母连声说道:“米饭真好吃!”子路听了,十分高兴,但他自己仍然吃杂粮。

后来,子路拜孔子为师,学习诗书礼乐。每隔一月,他总要向老师请假回家。一天,他又来请假,孔子问他:“难道是你父母生病了吗?”子路回答:“老师,不瞒您说,我父母最爱吃米饭,所以我经常要到五十里外的镇上背米。请老师原谅!”孔子听了,对周围的学生说:“子路真是一个大孝子啊!”

后来,子路拜孔子为师,学习诗书礼乐。每隔一月,他总要向老师请假回家。一天,他又来请假,孔子问他:“难道是你父母生病了吗?”子路回答:“老师,不瞒您说,我父母最爱吃米饭,所以我经常要到五十里外的镇上背米。请老师原谅!”孔子听了,对周围的学生说:“子路真是一个大孝子啊!”

在子路的父母去世后,楚国请子路去做官。他有了上百辆马车,每年还有一百多石稻谷的俸禄。当他端起香喷喷的米饭,想起了过去为父母背米的往事,于是含泪唱了一首歌:

昔日百里背米,回家两老开颜;

现今父母去世,未能与我同席;

但愿草木不凋,无奈霜雪难熬;

正如鱼儿过河,对着流水而泣。

苍天如若见情,伴来亡灵共餐;

人寿终究有数,不孝后悔莫及。

唱完歌,他捧着饭碗,久久难以吃下一口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