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现在的河南省有18个地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别称,别称的由来可能是历史典故,可能是地理方位,可能是本城的特色等等,人们通过别称,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个城市。河南每个城市都有别称,今天鹰城君给大家盘点一下,看看哪个最好听,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1)

郑州:商都、绿城

郑州的别称有:商城、商都、绿城等。商城和商都一是因为郑州有3000多年前商朝都城的遗址,另外一说是郑州在上世纪90年代商贸业很发达。而叫绿城是因为郑州曾经满城长满了法国梧桐,看上去郁郁葱葱一片。现在的郑州绿色比较少了,希望以后可以慢慢多起来。

郑州在三千多年前,成为中国商代中期都城。全市各类文物古迹达一万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包括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黄帝故里、郑州商城遗址等历史名胜开封:汴梁、汴京、东京。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2)

开封:汴梁、汴京、东京

隋朝时曾修了条汴水,通过开封。北宋定都后,因为有汴水流经,称作汴京。之所以叫东京,那是因为自古以来,一般都是以洛阳,长安作为首都。而开封在崤关以东,古时候称这些地方叫关东。所以立在关东的首都,京城,就叫东都,东京。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3)

洛阳:神都、牡丹花都、雒阳

神都是唐睿宗及武周时期洛阳的别名,也是武周王朝的首都。“神都”之名,最早出现在《水经注》中。相传战国时,就有雒阳之名,其位居雒水之北,邙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得名曰雒阳。秦朝时,始皇帝将雒阳改为洛阳。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4)

平顶山:鹰城、应国

平顶山以前的历史只能查到六朝。平顶山建市初期要搞一个城市雕塑,因为出煤,它准备搞一个太阳城标识。古文字专家郝本性说这没有特点,凡是出煤的地方都可以叫太阳城,他建议改成鹰(应)城,鹰字在商代就有。商朝的应国是五帝时代应龙氏后裔的封国。因为商应龙氏部族图腾中有鹰元素,西周姬姓应侯墓中又出土有雕刻精美的玉鹰,考之古文字“鹰”“应”同源通假,后来这个城市的别名鹰城就叫开了。今平顶山市境域古代为应侯之国。上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确定以“鹰城”作为平顶山市的别称。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5)

安阳:殷都、邺城

安阳,古称邺城,简称殷、邺。自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这里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殷都”由此得名。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6)

鹤壁:鹤城

据说是来自春秋时期卫国的一段记载:“卫懿公嗜好养鹤,在宫廷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长垣县鹤寨)等处,均大养鹤。”其中朝歌西北鹤岭,正应鹤壁1957年设市政府所在鹤壁集,故称作“鹤城”。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7)

新乡:牧野、庸国

源于牧野大战。牧野是史上的一个地名,其地在今新乡市北部,包括新乡市所辖凤泉区、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县等地。牧野原非专有名词,这里是相对于殷都朝歌(今鹤壁市淇县)而言的。从朝歌城由内向外,分别称作城、郭、郊、牧、野。历史上的牧野主要指卫辉市,广义上的牧野也包括新乡市凤泉区、获嘉县部分地区。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8)

焦作:怀庆府、山阳城

焦作古称山阳、怀州,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现存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明清时设置“怀庆府”。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9)

濮阳:龙城、澶州、楚丘

1987年在濮阳出土距今6400年的蚌塑龙形图案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据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濮阳为“中华龙乡”,因此现在人们又称濮阳为“龙城”。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10)

许昌:莲城、魏都、许州

素有“莲城”美称的许昌市,早在宋代就以荷花闻名天下。每至仲夏,许昌市城区便呈现出“红绿交映,风景如画。三国时期许昌为魏国五都之一,所以就有了“魏都”之称。另外,许昌烟草种植历史悠久,有“烟草王国”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烟草生产加工基地和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2015年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11)

漯河:沙澧、漯湾河镇、獭河

沙河,发源于鲁山县西部木札岭又叫摩大岭,石人山下。澧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因为两条河流贯穿整个漯河全地区并在市区相交汇,所以沙澧合起来一般为漯河的代称。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12)

三门峡:天鹅城、虢国

每年入冬以后到次年初春这段风寒雪飘的季节,三门峡这座美丽的城市总会迎来她相知的朋友——白天鹅。三门峡也因此有了“天鹅城”的美誉。三门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公元前21—前13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属虢国,秦置三川郡,西汉为河南府,汉武帝设置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13)

商丘:三商之源、梁郡、宋城

因上古时期商部族的起源地和聚居地在商丘,商人、商品、商业发源于商丘,所以商丘被誉为“三商之源”,商朝开国帝王商汤灭夏后在商丘建都,商丘被誉为“华商之都”。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14)

周口:龙都、周家口

六千多年前,东方夷族著名首领太昊伏羲定都宛丘(今淮阳),把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自此,宛丘称龙都,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西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封 儿子刘龙为淮阳王,陈称淮阳国。以后的各个朝代淮阳都是郡、州、府建制,一直是豫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周口建专设市,淮阳一直是周口的属县, 周口从此为“龙都”。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15)

驻马店:驿城、天中、蔡州

驻马店古为交通要冲,因历史上南来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驻驿歇马而得名。驻马店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16)

南阳:宛城、南都、裕州

宛城,古城名,即今南阳市市区,位于白河(古称水)北岸。至今仍留有残存的城门和护城河、城河桥。南阳在春秋战国时为申、吕之地,楚文王灭申、吕置 宛邑,史称宛。秦设宛县。隋初改称“南阳”。自古以来享有“南船北马”之称,居豫、鄂、川、陕交通要冲。更有商贾遍天下,富冠海内之誉。又是藏龙卧虎之 地。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17)

信阳:申城、茶都

信阳过去简称“申城”,这个可以追述到春秋战国时期。鲁庄公六年(前688年)楚师假道于邓伐申。大概在楚文王时,申国被灭,设为县。楚灭申后,将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迁往东面的信阳一带安置,成为附庸。这就是春秋时期信阳之申的由来。

河南的历史文化大省(一城一故事河南十八城)(18)

济源:愚公故里、孟涂国、河阳县

济源市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愚公移山》源自列子著作《列子·汤问》中的一篇文章,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