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古寨村落风景(恩施土家人文地理)(1)

张高寨富有特色的居民楼

恩施古寨村落风景(恩施土家人文地理)(2)

张高寨富有特色的居民楼

恩施古寨村落风景(恩施土家人文地理)(3)

炊烟升起

恩施古寨村落风景(恩施土家人文地理)(4)

张高寨富有特色的居民楼

恩施古寨村落风景(恩施土家人文地理)(5)

张高寨富有特色的居民楼

恩施古寨村落风景(恩施土家人文地理)(6)

张高寨富有特色的居民楼

恩施古寨村落风景(恩施土家人文地理)(7)

张高寨富有特色的居民楼

恩施古寨村落风景(恩施土家人文地理)(8)

张高寨富有特色的居民楼

初秋时节。从利川城区出发,取道利沙线,经黄泥坝集镇,过壁垒森严的滴水岩,眼前豁然开朗。高耸的峭壁下,阡陌交错,土地平旷,山坳里点缀着一排排古民居院落,那就是传说中的张高寨。

张高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利川市沙溪乡东北部与咸丰县交界的雷音山脚下,距利川市区55公里,距沙溪乡政府27公里。

为何取名张高寨?相传,张高寨村原名石磐溪,因多数住房修建在石磐上而得名,清朝末年村里出了一个名人姓张名高,为石磐溪百姓抵御外敌立下功勋。于是,当地村民为了纪念他改村名为张高寨。

古盐道的必经之路

当地老年村民介绍说,张高寨以前是咸丰至云阳古盐道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上盐贩、布客、鸦片客、山货客、“挑二”川流不息。这条川东(今渝东)延伸到鄂、渝、湘、黔的盐运人行古道,被称为“中国南方的丝绸之路”,张高寨则是古盐道必经之地。起初,几家人落户雷音山下,建成一条小街和一座关帝庙。由于雷音山山高林密,道路艰险,夜间不便赶路,客商、“挑二”(方言:挑夫)只能在山下投宿。有外地人发现商机,于是在张高寨做起盐巴、山货、粮食、布匹、石膏等生意。发财之后就大兴土木,在小集镇和盐道旁边,建起吊脚楼院落,为过往客商提供食宿,并逐步发展成为附近乡民赶场聚会的集镇。

如今,这片民居里不仅保存有完好的盐道古寨风情,还有奇山秀水和溶洞群。它既是土苗古民居的活化石,又是天然的影视拍摄基地,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张高寨隶属沙溪乡繁荣村一、二、三组,有三个院落相对集中。数百年来,川盐济楚推动了文化的融合,其建筑融汇了湘、鄂、蜀等地的民族建筑风格,造型上极力体现结构和轮廓美。多数为一排正屋的“一”字形、一排正屋配一头厢房的“丁”字形或一排正屋配两头厢房的“U”字形(撮箕口)。吊脚楼建造依山就势,有的正屋、厢房全吊,有的正屋不吊厢房吊,一般是飞檐翘角的“走马转角楼”。每栋房屋中间是堂屋,主要用于本家祭祀、迎宾客或红白喜事的主事堂,正壁上安有神龛,供有祖先牌位。寨子里保留着“木火坑、石火盆、鼎罐煮饭”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敬菩萨、敬家神等风俗习惯。近年,张高寨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纳入全国古村落名录,其影响可见一斑。

雷音山的神奇传说

来到张高寨尽头,继续向石盘沟进发。石盘沟由雷音山下两条溪流汇合而成,为古盐道必经之地,沟内溪水清澈,道路狭窄,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行。过去,无数盐夫们在此往返穿行,路上石板被磨得十分光滑。道路和山壁上,随处可见打杵窝子和背篓歇气台的石凿痕迹。

“三道水头钻,七十二道脚不干,洗脚就上羊头山”“早上三杵慢悠悠,晚上三杵赶宿头”,当地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的俚言俗语,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再现挑夫们在古盐道上艰难跋涉的身影,倾听那悠扬的情歌调子和雄浑的石工号子。

从石盘街出发,沿石盘沟古盐道南上约五里就是雷音山。如今雷音寺已毁,庙碑依稀可辨。

雷音寺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奇的传说。张高寨当时的兴旺与建在雷音山上那座庙有关。

清末,有一位道行高的和尚游历至沙溪,准备在雷音山对面的大宝山建庙宇。然而一日晨起,堆在场地的210根柱檩却不翼而飞。和尚差人四处搜寻,终在对面的雷音山一水井发现其踪迹。捞起一瞅,正是失踪在大宝山的修庙之木。令人称奇的是,捞起一根,井下又冒出一根,捞完清点,210根木材一根不差。和尚顿悟,改在雷音山上建起雷音寺。

雷音寺香火久旺不衰,山下的店子也沾了光,张高寨那时一年四季“锅里不熄火,路上不断人”。

恩施古寨村落风景(恩施土家人文地理)(9)

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

爱唱歌的张高人

山脊之下,有关卡叫张高卡。“这是利川通往咸丰的一条重要通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率领工农红军多次从这里出入利川和咸丰境内。贺龙红军独立团在沙溪打游击时,就驻扎在张高寨。他们以这里为根据地,壮队伍,打土豪,留下了好多动人的故事。”提及这段历史,张高寨人仍是那么自豪。

张高寨人喜欢唱歌,唱的多是古盐道客人传唱遗留下来的原生态民歌。劳动号子歌,薅草锣鼓歌,哭嫁歌,灯歌,还有诙谐的情歌、单身汉歌。寨子上的老人讲,张高寨人唱民歌三天三夜不“炒剩饭”。

“这里最著名的歌舞莫过撒尔嗬了。”撒尔嗬又名打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做人情。”在深山峡谷的清江流域,一旦哪家死了人,不分男女,不论尊卑,乡邻们都要从各村寨为其跳一夜撒尔嗬。乡邻们围着棺材边歌边舞。跳撒尔嗬时,一人掌鼓,叫歌领唱,众人合着鼓点,合而歌之,边唱边跳,气氛高亢热烈。每唱一段,最后跟唱一句“跳撒尔嗬喂”,以示为死者家属消忧解愁。来源:恩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