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来源:重庆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陈家尧在全国第四届初中群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系列活动上的讲座《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与呈现》实录

群文阅读专题培训(初中群文阅读活动讲座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与呈现分享)(1)

什么是文本

文本在拉丁语中本义是“波动、联结、交织、编织”的意思。这些含义后来衍生出了“构建、构成、建造、制造”等意义。

第一,文本不等于文章。不是只有一篇篇完整的文章才是文本,文本包括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连续文本用于承载的句子和段落,非连续文本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包括图表、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等。

第二,文本不等于篇章。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一个篇章。老师在选文时,为了教学需要,可以从很长的文本中节选一些片段,不一定非要把全文呈现出来,这样也就能够让我们在教学中对文本更聚焦一些。

第三,文本也不等于纸质媒介。比如视频也可以是一个文本。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我们选用的文本是纸质的还是非纸质的,这些文本都需要能够构成一个“自我解释”,即文本本身是一个能够凭借它自身生成意义的系统。

文本选择原则

指向性、典型性、异质性、融通性。

【指向性】

群文阅读的文本受议题的统帅,作为教学内容的承载体,每一个文本都有与议题对应的关联点。议题要善于分解。比如“情节之妙”,可以分解为“情节的摇摆”(选文《变色龙》)“情节的延宕”(选文《我的叔叔于勒》)“情节的反转”(选文泰格特《窗》《叶子》),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对应“情节之妙”的一个点。选文应该清楚地指向议题的某个侧面,或是指向某些知识点的生成,或是指向于实践运用的某个环节。议题和选文形成对应关系,可以避免把议题设置的很空、很散。

【典型性】

群文中的每一个文本都应具有代表性,能体现议题的特质,是某个议题合适的承载体。比如说一个群文课,讨论“走进苏东坡”,教师选择了《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这三首词,各具代表性。“密州出猎”这首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表现了苏轼昂扬的一面;“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又是表现了苏轼的深情,是他极具柔情的一面;《定风波》是当他遭受打击之后的一种豁达,表现了镇定从容的境界。通过这种不同指向,可以让学生了解苏东坡丰富的形象,所以每个文本都具有代表性,有独特的作用,相互之间是不可替代的。

【异质性】

多篇文本组成群,如果没有差异,这种组合在一起就是浪费与重复。虽然有“重复”才可能真正揭示文本的规律,但“重复”和“异质”并不矛盾。有些群文课的选文形式内容趋同,是因为教学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某种结构的认识,形成内在规律。但群文阅读不是只有这一种教学目的,更多时候需要的是异质性选文。怎样才能让选文有异质性?要对议题进行分解。比如“情节反转”这样一个议题,可以分解为“事件的反转”,“心理的反转”,还有“悬念的反转”。把议题这样分解了之后再找相应的文本,或者先找到文本再从中发现不同文本体现了议题的不同侧面都是可以的。刚刚这个例子中,如果选了几个文本都是“事件的反转”,这样的“重复”在群文教学中就没有太大意义。

【融通性】

一组群文,各个文本之间应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不但都在议题的统帅之下,在某一逻辑线上相互融通。这种逻辑线,不能仅仅只是同属某一个话题范畴,还应该在语文要素的某一方面具有贯通性。我们不仅要把握文本的内容,还要研究文本是如何呈现内容的,几个文本在表达相同的题材上,选用的手法和题材有什么不一样。比如群文课“中国建筑之美”,选文是《苏州园林》《故宫》《乔家大院》,为什么选这三个文本?因为它们分别呈现的是古代中国不同的建筑风格。苏州园林是南方园林;故宫是北方的、皇家园林;乔家大院是西北民俗。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再讨论建筑美的内涵,怎样来欣赏建筑美,甚至探讨中式建筑风格的南北差异等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