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书法史》系列之32。原创不易,喜欢请点击右上方“关注”,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欢迎转载,勿盗用,洗稿。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告知即删除。原文有删节。

颜真卿比杜甫大3岁,他们一生大部分时间是重合的。一个是忠臣烈士,一个是诗史诗圣,都是名垂千古的人物,一个代表了大唐的书法高度,一个代表了诗歌高度。

杜甫的一生评价(杜甫给那么多同时代书家刷好评)(1)

杜甫像

杜甫的一生评价(杜甫给那么多同时代书家刷好评)(2)

颜真卿像

杜甫热爱书法,从9岁开始学写大字,终身习字不倦,在书法上很有心得,可惜杜甫没有墨迹流传下来,我们不知道他的书法原貌。杜甫一生结交过很多名书家,为他们写诗赞美刷好评,张旭、贺知章、虞十五司马、李潮、顾戒奢等,多达十几位,基本囊括了他那个时代的名书家。而颜真卿,唐朝书法的巅峰人物,中国书法史上可以比肩王羲之的一代宗师,杜甫却没有为他写过一首诗,连提都没提过,是他们彼此都没有听说过对方吗?这不可能,他们有好几个共同的文艺圈朋友,甚至还可以曲折地攀上亲戚。为什么喜欢写诗的杜甫在他一生所作的1400多首诗歌里,看不到颜真卿的影子呢?

颜真卿与杜甫是否见过面,确切资料说明至少有一次。这次见面对杜甫来说是非常尴尬的,因为见面是在审讯室里,他是阶下囚,而颜真卿是主审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为好友两肋插刀

这事要从杜甫的好友房琯说起。安史之乱时,房琯随玄宗入川,任文部(即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太子李亨在灵武被群臣尊为皇帝,是为唐肃宗,并未退位的唐玄宗迫于形势,命房琯与另外两位大臣前往灵武,正式册封唐肃宗为皇帝,自己退位当太上皇。唐肃宗认为房琯素有盛名,对他倾心相待,参与决断朝中机密事。房琯一介儒生,但他自认为自己有军事才干,以廓清天下为己任,请兵讨安禄山,为了对付叛军的骑兵,他居然搬出了先秦时代的战车,试图抵挡骑兵,结果全军覆没,40000万唐军成了他纸上谈兵的牺牲品。唐肃宗这才知道他是能说会道但不切实际的人,尽管朝廷损兵折将,但并没有怪罪房琯,而是鼓励他再图进取。

而这时候,房琯的门客、著名音乐人董庭兰借他的权势受贿被告发。董庭兰是谁?诗人高适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庭兰就是天下无人不识的董大。董大到底有没有纳贿,古人说法不一,从董大一生清贫自守来看,大概率是政敌借董大来打击房琯,但也无法肯定。房琯因为受董大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在是非难明之际,杜甫跳了出来,为好友房琯两肋插刀。

杜甫的一生评价(杜甫给那么多同时代书家刷好评)(3)

董大写意画

杜甫这时担任左拾遗,从八品的小官,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官职,但他有权给皇帝上疏。杜甫上疏给房琯辩护的言辞相当激烈,他说:“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激烈的措词,使得唐肃宗大怒,召见宪部(即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司来质问杜甫。

“三司”者谁?一个是吏部尚书韦陟,一个是礼部尚书崔光远,一个是刑部尚书颜真卿。这真是一个大阵仗。案子是怎么审的,先按下不表。

现在来说说颜真卿和杜甫的人生故事。

二、都有童年创伤,命运却各自不同

颜真卿和杜甫都在在年幼时失去亲人,都有过寄人篱下的童年。杜甫幼时丧母,父亲在外做个小官,他被寄养在洛阳姑母家。颜真卿3岁丧父,靠母亲和舅舅抚养。他们都是有童年创伤的孩子,铸就了他们后来倔强孤傲的性格。

25岁那年,颜真卿参加科举考试,得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赏识他的人是孙逖,后来颜真卿以门生自称。第二年,24岁的杜甫参加科考,不第,主考人也是孙逖。实际上这一年的科举考试是权相李林甫编导的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李林甫通过这种方式来向皇帝证明,贤能之士都在朝廷,以此来说明自己当宰相多么称职——坏人就是这么坏。杜甫科举之路走不通,不得不转走权贵路线,投赠干谒,但都没有结果。

就运气而言,杜甫不如颜真卿。

安史之乱前,颜真卿和杜甫有着共同的朋友:高适和岑参。但是颜真卿在朝,杜甫在野,他们之间没有交情,也不可能看出对方将来是光焰千古的人物,即便他们都生活在长安,还是擦肩而过了。

杜甫的一生评价(杜甫给那么多同时代书家刷好评)(4)

颜真卿油画

杜甫的一生评价(杜甫给那么多同时代书家刷好评)(5)

2020年新发现的颜真卿书丹墓志

杜甫的一生评价(杜甫给那么多同时代书家刷好评)(6)

2020年新发现的颜真卿书丹墓志

安史之乱,成全了杜甫的诗歌,也成全了颜真卿的忠烈。在这场叛乱中,颜真卿据守平原,敌后抗争,艰难折回长安后被封为宪部尚书。而杜甫东奔西逃,狼狈不堪,期间小儿子饿死,自己也被叛军所俘,幸亏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河西尉,看管不甚严,得以逃脱,最后逃到凤翔投奔唐肃宗,当他见到唐肃宗时,穿着麻鞋,两个胳膊都露在外面,所谓“麻鞋见天子”,这样的忠贞子民,唐肃宗不能没有感触,给杜甫封了个左拾遗。

接着就发生了房琯事件,差点要了老命,谁救了杜甫呢?不是颜真卿。

三、两个大唐牛人的尴尬会面

颜真卿是恪守儒家教诲的刚烈之人,他有强烈的忠君思想,在维护皇家权威上不遗余力,这一点和在野惯了郁郁不得志的杜甫是不同的。颜真卿在宪部尚书任上整顿风纪,雷厉风行,先后弹劾醉酒入朝的中书舍人崔漪、行为不检点的谏议大夫李何忌;仅仅两个月后,颜真卿又被肃宗任命为御史大夫,他身兼二职,既掌管国家法律、刑狱,同时又监察百官、审判诉讼。

杜甫的一生评价(杜甫给那么多同时代书家刷好评)(7)

颜真卿行书

房琯与颜真卿二兄颜允南是忘年交,又与颜真卿夫人韦氏家族中的父辈韦述交情很深。但这些关系其实没有用,当时的大家族就那么几个,攀起来都是千丝万缕。就说杜甫和颜真卿,也可以攀亲戚,颜真卿的女婿杜济是杜甫从侄,颜真卿的老师张旭和世叔贺知章与杜甫也是知己,杜甫《饮中八仙歌》就有他们二位,不知道颜真卿有没有读过,这些关系都然并卵。忙于整顿朝纲风纪的颜真卿容不得宰相门客纳贿,毫不留情的上表弹劾。吓得房琯向皇帝当面道歉求情,肃宗很生气,把房琯斥退,忧惧的房琯闭门不出,次年五月被罢相。

作为谏官的杜甫,为搭救朋友一纸上书,言辞激烈如同向皇帝开火,结果把自己搭了进去。

从颜真卿整肃朝纲的角度,杜甫凶多吉少。至始至终,颜真卿没有表达对杜甫的态度,显得公事公办。但是同审的韦陟回护了杜甫,他认为杜甫虽然言词狂妄,但这是谏官的体统,不能因此而问罪;时任宰相张镐也向杜甫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站在政治高度上劝谏唐肃宗,如果让杜甫抵罪,就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才缓解了怒气,案子的结果是“免于推问”。

杜甫的一生评价(杜甫给那么多同时代书家刷好评)(8)

唐肃宗画像

有了这样一个过节,颜真卿与杜甫的人生从此就是平行线。但是,我们从杜甫品评书法的诗歌里,似乎能读出一点余味来。

四、别有幽闷诗中生

杜甫曾写过诗赞美张旭,诗很长,就不引用了,只看其中两句,“未知张王后,谁为百代则”,“张”是指张芝,“王”指王羲之,这个好评可以说是极限了。而张旭正是颜真卿的书法老师。

然而,杜甫在给自己的外甥李潮书法所写的诗《李潮八分小篆歌》里,在热情赞美外甥的篆书、隶书的同时,又贬了一下张旭:

吴郡张癫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指李斯)中郎(指蔡邕)丈人行。

……

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

之前还夸张旭草书为百代楷模,为了赞美李潮又说张旭书法不古。可见,杜甫论书法没有恒定标准,随意而发的成分比较多。李潮书法并不为时人所重,赞美的也就杜甫一人。杜甫在诗中说李潮书法可以比肩当时名书家韩择木、蔡有邻,后来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特意做了对比,认为李潮“笔法亦不绝工,非韩、蔡比也。”

“书贵瘦硬方通神”是评书名句,用来总结初唐书法还是比较贴切的,但自颜真卿出,他创出了雄壮的新面貌,就不能说是“瘦硬”了,对颜真卿的新风,杜甫肯定是不认可的,在书法鉴赏上,杜甫是偏保守的。宋朝的苏轼书风偏肥扁,对老杜的这句诗也是不敢苟同,他写诗反驳: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杜甫的一生评价(杜甫给那么多同时代书家刷好评)(9)

浙江大学藏颜真卿碑刻

杜甫好论书法,但他又是诗人,难免缘情而发,是当不得真的。明了颜真卿和杜甫之间的微妙恩怨,再来分析《李潮八分小篆歌》,也就别有趣味了。

杜甫的一生评价(杜甫给那么多同时代书家刷好评)(10)

能读完的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朋友,如果还喜欢,请点击“关注”,一起探寻鲜为人知的书法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