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故事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一次农民起义,历史上确实有宋江等36人起义反抗北宋朝廷一事,起义给了当朝统治者沉重的打击,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微宗本纪》和《张叔夜传》等文献都记载了此事。后来这个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而且不断丰富与充实,在南宋时被民间的说话艺人用说话的形式继续传播,到了宋末元初时,就被人写人了《大

宋宣和遗事》话本,到了元代,戏剧艺术空前繁荣,当时杂剧表演中就有《水浒》戏,百回本《水浒传》的问世是在元末明初,从民间口头流传到说话艺人话本再到文人的加工创造而成,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然而这项再创造、再加工的工作难度非常大,它的完成者究竟是谁,学术界目前还有很大的争议。

水浒传读后感(水浒传的作者是谁)(1)

大多数的人还是对施耐庵是这一名著的作者持肯定意见的: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他出身船家,家境贫寒。童年时随父到了苏州,13岁时在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29岁时中举人,后来经朋友推荐,到山东郓城任训导。在山东,他遍搜梁山泊附近有关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熟悉了山东的风土人情,有关他搜集这些事迹还有很多有趣的记载。35岁时施耐庵考中了进士,到钱塘任县尹,两年后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在家从事创作。后来,施耐庵做了起义领袖张土诚的幕僚,这使他熟悉了农民起义军的军营生活和许多起义军首领。时间一长,施耐庵发现张十诚等首领日骄逸,料相他们肯定不能成功,于是便离开了张土诚,居住在常熟河阳山和江阴祝塘一带以教书为生,并根据民间故事和说话艺人话本,还有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潜心创作《水浒传》。张士诚失败后,朱元璋搜捕有关人员,施耐庵为了避祸,只好到现在大丰市的白驹镇定居,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水浒传》一书著成后,在民间流传甚广。朱元璋看到此书后愤怒至极,将施耐庵关进刑部天牢。后经刘伯温的帮助,托病就医被释放,施耐庵在天牢关了一年多,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很大摧残。出狱时,已是瘦骨蟥峋,步履艰难了,不久后,他就去世了。从《水浒传》这篇名著里我们可以看出施耐庵的爱憎,他对于朝廷、皇帝的昏庸的憎恶,对奸臣当道的痛恨,对于有才识之人在这个壮会当中难以生存的这种不满,他在那些英雄人物身上也奇托了白己的理想和希里。明人成鲜《少室山房笔丛》认为,虽然《水游传》的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南宋初年到元来约14年的时间,是群体创作与文人加工润色后的结果,但是,它的主要创作人还是施耐庵。这个观点是大多数人都接受的,而且,至今所有版本的《水游传》基本上都冠有施耐庵的名字,《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也成了基本的文学常识。

水浒传读后感(水浒传的作者是谁)(2)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生,根据考证,罗贯中所作的《三遂平妖传》的21篇赞词中,有13篇被插入到《水浒传》中,这种情况表明,两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就是罗贯中。而且他们认为罗贯中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之间存在的差异正好表现了作者在世界观方面发生的变化。还有人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师生二人通力合作而完成的,施耐庵死后,罗贯中在淮安又住了几个月,他把施耐庵留下的书稿做了番整理后,动身到全国的刻书中心——福建的建阳去,准备把《水浒传》刻印出来。可是,这里所有的书坊,没有一家敢刻印。罗贯中只好在建阳住下,这期间,他又将《水浒传》重新做了纂修和编次,同时集中精力,写成了《三国演义》。不久后,他也染病,离开了人世。明人高儒《百川书志》著录有《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题为“施耐庵撰,罗贯中编次”。大多数学者认为《百川书志》所载是《水浒传》的祖本,材料很有权威性。此外,天都外臣作序的《水浒传》题署“施耐庵集传,罗贯中撰修”,是如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水浒传》的版本,也很有权威性。这又可佐证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都部分学者还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郭勋,他组织门客,参考了宋元人的话本、诗词、笔是此书的作者。记和元杂剧等编写而成的。他们提出的论据有两个:一是明初时尚无人提及《水浒传》,郭勋的百回本《水浒传》应该是《水浒传》的最早版本,现在见到的最早谈到《水浒传》的文献出现在嘉庆年间,此时明朝已经灭亡一百多年,所以《水浒传》不可能产生在元末明初。

二是《水浒传》里的不少地名都是明代的建制,元末年明初的人不可能写出来。这说明元朝末年的施耐庵不可能是《水浒传》的作者。而《水浒传》上所署的施耐庵,很有可能也这些观点各执己见,也没有一种观点能够理由充分地驳倒其他观点,《水浒传》的作者究不是真实姓名,而是为逃避祸害而取的别名。

竟是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有待学者们进一步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