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那么中国是不是从始至终就不是一个热爱共和,民主和人权的民族呢?

不是的,其实中国自从文明诞生之时就曾有过禅让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民主选举首领制,而儒家思想中,天下为公出自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天下是众人公有的,指不把君位当作一家的私有物。

浩气长存天下为公,他振臂高呼天下为公(1)

但这种制度和思想仍然是不够完善的,以至于他们不具有很强的延续性,或仅存在于思想层面,而不能切实发展成为实现理想社会的理论进行实践。

19世纪末,中国已进入封建君主专制晚期,如果仅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共和将会晚很久到达华夏,但随着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进入中国,一部分有识之士终于站出来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一个叫孙文的名字,将被历史的波涛推向时代的最前沿,或许世人更熟知他的另一个称呼,他就是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出生于广东,家境虽然普通,但从小接受教育。年轻时期的孙中山在亲戚的资助下,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先进性。

19世纪末期,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孙中山目睹了自己祖国被列强瓜分的耻辱,他决心用自己的所学帮助清政府改变这一局面,上书李鸿章,倾诉自己的救国主张,但孙中山在天津亲眼看到官府的腐败,使其由“革新”变为了革命。

浩气长存天下为公,他振臂高呼天下为公(2)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此后,孙中山一直走在革命的道路上,为这一主张奋斗终生,直到1925年,孙中山先生患癌在北京去世,在临终前孙中山先生总结了他革命生涯四十年的经验,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号召,坚持革命到底,并且他的墓前刻着他最爱的4个字,天下为公!

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为共和而奔波,以至于积劳成疾致癌,但他的思想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此后无论经过张勋复辟,袁世凯复辟,溥仪的伪满洲国,中国的国体从来没有改变,因为共和早已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