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的“耿直”,其实是一种“习惯性否定”行为

深度访谈节目《立场》第四期结束后,主持人易立竞发了一条微博,称:她所有的专业技巧在周杰那里都失效了,整个采访过程,两人的互动就像是一场博弈。

易立竞评价周杰的采访(采访周杰太难了)(1)

易立竞微博截图

易立竞是前《南方人物周刊》的高级主笔,有着20年的媒体经验,张艺谋、陈凯歌、葛优都曾接受过她的采访。然而,当犀利又毒舌的易立竞,遇上耿直boy周杰的时候,她也只能“以攻为守、缓慢前行”。

那是一场让人觉得十分“卡顿”的对话:

周杰:(别人说你是名人)就是给你带了帽子,是要批评、限制你用的。

易立竞问:你是警惕这个?

周杰答:不是警惕,我觉得不是好话,什么公众人物,就是为了批评别人,之前给人戴个帽子。

易立竞说:大家可能为了话语方便嘛。

周杰:不对,这是坏人。

易立竞:那你觉得应该怎么称呼?要叫名人呢?

周杰:哎呀,干嘛要划类,一分类就有帮派了嘛,人不要那么划类,会有对立面。

易立竞评价周杰的采访(采访周杰太难了)(2)

周杰接受采访

以上是截取的一部分对话,整个节目看下来,简直可以用“对答如敌”来形容——无论易立竞说什或是想引导什么,周杰都会持否定意见,继而对自己的观点侃侃而谈。

周杰的表现被很多人称之为“耿直”,但其实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他的很多否定和对抗都是脱口而出,几乎没有经过思考。即使易立竞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在没有“否定机会”的情境下,周杰还是会用回答来试图否定问题的意义。就比如下面这段对话:

易立竞问:“关于演戏,你有什么理想吗?”

周杰反问:“能有什么理想呢?最高的目标是什么呢?”

易立竞进一步解释:“比如演一些传世作品啊。”

周杰又反问“传给谁啊,前面演的那些戏也都所有人都看过了,叫传世作品吗?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看的东西,不可能有什么所谓的传世作品,传世也有时间段的吧,怎么可能呢?”

发现没有,不管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的问题,也不管问题带不带观点,只要周杰能捕捉到可以否定的切入点,他就会长刀直入地做出反驳——这其实就是典型的“习惯性否定”行为,即: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要否定。

观点不重要,“否定”最重要

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总爱否定别人的人不在少数:

你说某部电影很好看,他说“豆瓣评分掺水了”。

你说你刚知道一个新概念,他说“这概念连中学生都知道”。

你说A方案比较稳妥,他说:“我觉得B方案更有挑战性”。

“你说得不对”、“ 我觉得不是这样”、“你那个不算什么”是他们惯用的口头禅。和周杰一样,这些总爱习惯性否定别人的人,不太在乎对方观点的含义,也不去分辨自己的观点和对方观点的区别,以至于,有时他们的否定意见不过是把对方的观点重复了一遍。

主持人王芳曾分享过自己的观点,她说:

如果你跟一个总爱say“No”的人说“我觉得某某人不错啊”,他会反驳你“有什么了不起,他人很糟糕!”

但如果你反过来说:“这个人好像不怎么样啊”,他肯定会说:“我觉得挺好的呀。”

易立竞评价周杰的采访(采访周杰太难了)(3)

主持人王芳

正如王芳所说,不管你说了什么,对方都站在你的对立面,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表达“否定”这个姿态。换句话说,“否定”这个行为,比“表达观点”要重要得多。

因为,对他们而言,认同对方的观点,就意味着“承认你比我优秀”,而“你比我优秀”就意味着“我很差”——没有人会喜欢这种感觉。

心理学家利昂·费思廷格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

我们都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与不同的人进行比较,我们会获得不同的情绪感受。跟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比较时,我们会感到沮丧和自卑,而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我们更容易获得肯定性的情感满足。

因此,对“习惯否定者”而言,“否定”就是在“阻止对方比我优秀”,因为,“只要我不认同他的观点,他就没办法显得比我优秀”,如此,“我便能继续自我感觉良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而“否定”之所以比“表达观点”重要得多,就在于,“否定”这个行为本身,就已经给他人的观点“判了刑”,而后面的观点,更像是一种“法条解读”。

说出“不对”的那一刻,“习惯性否定者”就已经安全了。

总爱否定他人的人,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认可

蔡康永在某次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功成名就的富豪跟明星,他可能会在三句话之中就流露出自卑,他不会说我刚刚飞到了印度去工作,他会说我刚刚搭了私人飞机飞到印度去工作,他得让别人知道他有私人飞机这件事情,他不放心你瞧不起他,他得让你确认他很了不起这件事。

易立竞评价周杰的采访(采访周杰太难了)(4)

蔡康永

这段话,反过来也同样成立,一个人越是炫耀、彰显,也就意味着他对自己“是否优秀”这件事存疑,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他试图通过外界的力量,来汲取肯定,从而证明自己“还不错”。

对于外在物质而言,我们寻求认同的方式,就是“炫耀”,告诉别人“我有私人飞机”。

而对内在思想而言,寻求认同的方式,则是彰显:“先破后立”——否定你的观点,然后告诉你、证明给你看:我说的才是对的,我的观点更高级。

正如上文所说,即使对方不认同,“习惯性否定者”,也会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而如果真的在争辩上击败了对方,或是获得了旁观者的支持和认可。那这对“习惯性否定者”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褒奖。

这种褒奖是一种最直接的认可,就好像在对“习惯性否定者”说:“你可以放心了,你确实很优秀”。——说到底,“习惯性否定者”的终极追求,是通过外界对自己观点的认可,来让自己相信“自己很优秀”。

因为他们对自己“是否优秀”,无法完全确信和认可,只能借助外界的力量,来提升可信度和权威性。

易立竞评价周杰的采访(采访周杰太难了)(5)

“否定”来源于“被夸奖”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可能会变本加厉

心理咨询师达芙妮说过:

“一个老通过否定别人去获取优越感的人早年一定经历过大量的与人比较的经验,而且这种经验还都是负面的经验.”

公众号@幼教思考者认为:

当一个人被否定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力证自己的正确;第二种是力证别人的错误。当力证自己的正确无法实现时,就倾向力证别人的错误。

这意味着,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被拿来比较且被“比下去”的经验越多,他就越可能发展出“习惯性否定”的行为。

因为,“被认可”的极度匮乏,会导致他们对“被认可”的极度渴望,而越是渴望,人们就越会通过“力证别人的错误”,以间接获得“被认可”的体验。

易立竞评价周杰的采访(采访周杰太难了)(6)

但,可悲的是,越是极度渴求,就越是会维持缺失的状态,更有甚者,这种缺失会变本加厉。

鲜少被夸奖的人,不仅没有习得夸奖他人的能力,反而会不断地否定别人,这种行为有时可能确实会有所收获,例如,对方的退让,其他人的认可等等。但更多时候,它只能换来别人的反感和报复性反击,比如,被你否定过的人,后来一有机会就否定你。毕竟,谁都不喜欢被否定的感觉。

你总是否定别人,别人就以牙还牙,你能给出更多的夸奖,对方才能以礼相待。因此,习惯性否定者其实是在试图用消极的方法,来获得积极的结果,到头来也只能适得其反。

圣经里的那句“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用在此处再合适不过。

如何做,才能减少习惯性否定行为?
  • 开拓更多能够获得价值感的途径

如前文所说,习惯性否定行为是通过压倒别人的观点,来获得认可,从而让自己确信自己很优秀。

觉得自己很优秀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但想提升自我价值感,并非只有“否定他人”这一条路可走。

在兴趣领域的成就、在工作上的收获、新结交的朋友、轮廓初显的马甲线,甚至是卧室内的整洁,都能提升自我价值感。

最重要的是,这种自我价值感,远比否定别人获得的价值感要更夯实、更有长期意义,因为它是通过行动和努力换来的,因为它能让我们真正收益。

易立竞评价周杰的采访(采访周杰太难了)(7)

  • 由己及人地意识到:别人也需要通过表达获得认可

我们一直在讨论“习惯性否定者”,对外界认可的极度渴求,但其实,不只是“习惯性否定者”,每一个正常人都需要通过外界的积极反馈,来提升自我价值感。

但,作为“习惯性否定者”,我们只能看到自己的需求,看不到也顾不上他人的需求。

然而,如果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并能够在对方提出观点时,挤出一丝理性,提醒自己“对方也需要认可”,那必然会减少习惯性否定行为。

同时,我们也应该告诉自己:尊重别人的需求,别人才会尊重你的,毕竟,“否定”很难换来“赞美”。

  • 别人提出观点时,稍等片刻再反馈

这是一个笨方法,但它却能真正奏效。前面我们探讨过——很多人其实是为了否定而否定,比如,那些不经思考就脱口而出的表达。

如果我们总是急于表达否定,那不如就和自己约定:当别人表达观点时,稍等片刻再做反馈。这个时间,我们可以用来抑制表达否定的冲动,它能够让我们真正对对方的观点进行思考,从而做出更加双赢的表达。

最后,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习惯性否定者”,你一定要使劲儿夸他,这样他就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从而减少对你的否定。毕竟,“习惯性否定者”太缺乏被认可、夸奖的经验了。

“习惯性否定”的行为模式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但并不意味着无法修正,只要我们多一分克制,留一分清醒,便能让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更加自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