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入门

初学者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太极拳初学者该注意什么(初学者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1)

1 序

1.1 太极拳从理论到实践能让人容易接受的原因是什么

1.2太极拳极至地顺从人体的自然状态

1.3太极拳具有非常好的健身祛病功能

2 何谓太极拳,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的内外三合以及太极拳的习练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2.1何谓太极拳

2.2太极拳的起源

2.3太极拳的内外三合,解决习拳时存在的问题

3〈杨式太极85式〉歌诀

4 杨式太极的习拳9诀(摘记)

序文

1.1 太极拳从理论到实践能让人容易接受的原因是什么?

太极拳它具有极大地普及性和影响性。太极拳是全世界最大的拳种,习练者已经超三亿多人。太极拳是集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与现代科学、哲学一样,学无止境。

太极拳的理论是综各拳家门派之所长,重用阴阳互补之原理,既有道家之柔,少林之刚,更有长拳之猛。太极拳海纳百川,集各门派之所长,吸取其精华,且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2 太极拳极至地顺从人体的自然状态。

能够充分的拓发人的主客关规律,是一项强心和健体的有氧运动。而且,它有着一种特殊的研修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有序的调整、合理且有机地提高和强化人体潜能,有效地发挥人体最大的能量,使人的身心、体能迖到更高层次的攻守平衡和拓展。

1.3 太极拳具有非常好的健身祛病功能。老少皆宜。能够疏通人体经络,舒筋活血,化於去病,强身健体。早年间,太极拳自开山门立拳宗旨时就有所发现:“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一说,阐明了太极拳最终的目的。通过习悟太极拳,达到强身健体,修养身心,完善自我,最后健健康康的,能够快快乐乐享受晚年。

2 初学者首先要了解何谓太极拳,太极拳的由来,太极拳的内外三合以及太极拳的习练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2.1何谓太极拳?

欲了知于此拳,需先知何为太极。宏观上看,自盘古开天,中华先人就知万

物皆有大小,易经里则有细述。即万物终始,乾坤共存,天圆地方,万物复始

就是指乾广而无沿,无边无际。

微观上看,在人的视觉里总有比较大和大的东西存在,怎么表喻呢?于是先祖就产生了在大字下面加上一点,形成了太字,意指物高而无比,分喻为大,较大,更大,太大了。这样就有使之易于明了而有层次的比较。

极则为无比、无际、无止、无边和无穷……。极喻示为极至,即树枝高为稍。房之高为脊。则心生意,意为极至,山高称之为巅,海阔唤之为漄,谷深称之渊,太极,即天地之无际,阴阳、互依、互辅、而无处不存。高低,上下,左右,若有若无,无时不有,随身附形缺一不可。

太极图附就是个圆,圆中实际上是二个共存的,阴阳互动,互生互克,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形如鱼尾衔接的动之画录。

太极拳是一种科学的系列性拳技,它集人体学,骨络结构学,医学,结构力学,和静定静不定的结构原理,合理行走的拳架,保证了行拳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从锻炼身体的角度来讲,太极拳的九字诀是区别于其它拳种的主要判别。

有人说“太极拳是在画圈"!有道理,太极拳架的内涵就是非弧即圈,画圈实际有阴阳,有开有合,虚实並进,攻防有序,不信你左右手互画一个圆圈品一下就明白了。

初学者习拳时一般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在手眼身法步的合而归一的基础上,作到圆活贯通,左右兼顾,上下相随,松柔并济,心意相通,做到沉而不僵,轻而不浮。

太极拳要能作到将阴与阳,柔与刚,虚与实,动与静,蓄与发,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综为一体。这是内外修合的一种拳术,可以升至无影无形,顺其自然的境界,你的身心健康就会升入上乘。故古人把这套创于阴阳太极理论基础上的行拳之术称之为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历史非物资文化遗产,是我国武术宝库中的一个拳种。太极拳的立拳之本就是阴阳互补、对立和统一之学说。太极拳首先要求立身中正、静为先、身要放松、行如流水、动作慢而蓄发、做到圆润灵活,协调连贯,制敌于:”彼先动未至,我后动而先制“。

2.2 太极拳起源

起源地虽说法不一,但据武术各派前辈追说,均索源于焦作温县陈家沟

(”太极拳研究、太极拳起源和发展简史一书“)

2.3太极拳的内外三合,解决习拳时存在的问题。

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外三合是:肩与髋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1)怎样做到内外三合,

习拳时,通过内外相启相合,能使全身的经络,肌肉和各三节(稍节、中节、根节),以及12经脉都能遵从心、意的指令进行有效调理、调配和协作。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到迅速、灵活,应对和变化,做到“心、意是君、骨肉为臣”,就是说心与意要调度有方,作到”松弛有序,开合自由”达到习拳的最佳理想境界。

外三合就是要在人体心意的指挥下,能够做到,令行禁止,百式皆依,顺其自然地释放人体固有的本能,达到彼动我后行。后行我先至。使本身的心意和身体达到最佳的同步化,达到先手制敌,外三合(子系统)时刻服从内三合(主系统))的调遣。丹田聚力,集中行拳的那个攻守点上而一举将其击溃之。

2) 习拳者者为什么做不到或做不好内外三合

主要是在行拳时没有做到心意相通,心意不集中。达不到意守丹田,心散、溜号,意不集中,气与力就不能相融。外三合就做不好了,主要表现在肩与肘、手与脚的拳架较多,举例来说:野马分鬃或斜飞式就是手臂开与合过程中,如果没有开与合之感觉,那么肩,胯,肘,膝,手,足之间失掉了“六合”,更谈不上行与'“指“了。气沉不了丹田,就含不了胸。实际上给人的感觉就是:”过渡随意’耸肩架肘,散字为先,没有拳架。

3)那么初学者怎样才能做好内外三合?

太极拳讲究,习拳时一定要保证非弧即圆,气沉丹田,心意相合,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相宜,尤其要做到内外相辅相合。

刚开始练拳时,谁都会紧张拘紧,原因是:记下式忘下式。拳架放不开,动作做不到位,不连贯,处理不好腰、胯、腿、脚和肩、肘、指之间的关系。比如,懒扎衣式,即手顺胸循上,意动手动,叉手时腰动,腰动则跨动,垮动则腿动,重心移动,左功马步变右功马步,脚亦动,形成手脚之合,即上下之合,云手亦是如此,亦含左右阳阴吐旧纳新,则属内外之合。其主要指心意之合,气与力之合,形与意之合,胯和脊骨之合,即腰动跨随,跨动腿动,即腰动为龙,跨从为虎,太极拳属龙虎之和

4)熟能生巧,习拳时先记口诀或先走拳后记口诀都行。注意拳架同时,勤学苦练必有所成。

5) 初学太极拳时,一般的情况下,身体通常都会发僵,没有放松,这是通病。

僵:就是有刚无柔,练惯了外家拳的人都有这个体会,其实外家拳也讲究放松。放松就是心意相通,前提是首先要做到气沉丹田,这样才能气血相通。达到手松、肘松、肩松、下腰落胯以致全身放松,这样才能做到柔而不僵,掤而不散。

6) “飘”直白的说就是无根:一招一式仿佛有升无沉,有上无下,恍如跳芭蕾舞的感觉,拳语上这就叫做“浮”,通俗的说:“没根”。尤其是提腿时,如金鸡独立或双分掌提腿以及转身蹬腿时常常会犯此病,一定要做到沉腰落胯,五指抓地,支撑而屈腿使重心下移。习拳者首先要在放松的基础上掌握好”松”的尺度,做到松而不散。其次要做到沉 ,做到沉而不堆。这样才能做到松沉结合,轻重兼得,有上必然有下,有左必然有右,就是说逢上必下,逢左必右。周身伴随腰胯螺旋上升或螺旋下沉,即要做到“虚灵顶劲”,又要做到”气沉丹田”,感到五指抓地,重心下坠。对拉伸长,且圆裆。有一种上肢如风吹杨柳,下盘稳如泰山。 手则顺逆自如互变,“飘”的感觉也就没有了。

7)“呆板木纳,不能行云流水”

主要是沒有掌握好习拳之要素:是”非孤即圆“。习拳时要充现体现出一个“柔”字,用好一个“缠”字。太极拳的每一招一式,拳架无不都是腰动胯沉〈但绝不是溜胯〉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手起脚落,提膝肩靠,无不处不动,无一处不缠,触其非缠即旋。

习拳时全身各经络关节处时刻处于自然放松,非孤即圆,就不会给人一种感觉"直来直去",犹如做操了。注意这一点就能使拳如行云流水,舒展大方了。

8)”劲“没有劲,即谓之‘丢劲"。,原因表现在:习拳时手眼身法步似孤非孤,似圆非圆,没有做到位。说透了就是丢式,拳架没有做到位,没有作好内外相合,没有精气神,(后面我要谈这个问题)主要是意与气合,行拳多年,没有气场,不能让气行周身,顺逆自然,俗话说的好:”筋松骨轻,心意相通“。太极拳讲究借力发力,借力打力,随意而为,唯我独尊。

9)”前倾“身体前倾。初练太极拳时,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上身前倾,(我就存在这个毛病,老师总提醒我)这种现象就是顾前不顾后,。问题在那?上身没有作到虚灵顶劲,是腰和头没有形成一个开合状态。确切地说没有做到立身中正,容易使拳架发左而塌右,发右而塌左,发前而塌后,忽略了行拳时必须保证有后撑。这样才能做到出拳有形,左右对称,有开有合。

10)”耸肩架肘“为什么 在出拳或掌时,容易出现耸肩架肘的现象,比如,拉単鞭。主要是没有把腰身摆正到位、含胸、上拔做的不够。没有做到沉肩坠肘。掌根下摆角度不够,没有到达或接近90度,保证胸与腰的对开对合也是关键,千万在腰胯下沉的同时不要使臀部下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气要下沉,你把气自然的沉下去,这个问题都解决了。

11)”身形不稳“由于学拳的时间短,双肩还会出现忽左忽右晃动(摇摆),这也很常见,一般的情况下是腰劲使不出来,贴缠抖靠不得法,要不就是前后脚的角度没有掌握好,(角度一般要大于15度,小于45度)。老师在施拳过程中就能看出,上身中正,松肩落胯,以腰带肩,肩肘膝手无一不抖、贴、缠、靠切无处不在,十分强眼,耐看。

12) ”含胸“何为胸?:心以上为胸,行拳时千万不要挺胸,要做到两肩微向前合,这谓之为含胸。在沉腰的同时,肩微向前合,且不可过,胸开背合,背开胸合,两肩松沉,只有这样才能以心驱意,以意行气。

13)”沉肩坠肘“行拳时,老师总是提醒我们要沉肩坠肘,不要架肘。架肘就是在行拳过程中,存在手指不灵活,肘关节上架的现象。原因是没有做到以意贯气,使气行于肩、肘与指。当你使气惯于肩、肘,使其有下垂之感,先肩,次肘,且使之灵活地带动手指,则称之为”沉肩坠肘“。

14) ”虚实分明“太极拳,腿与手、攻与守一定要虚实分清,攻与守要做到无极互换。实者非实,虚者非虚。当者作有闪转腾挪之意时,虚即可变实,实也可变虚。说明虚实与心意有着相开相和的关系,比如海底针。如果做不到虚实有序这一点,就会产生身沉,你就会跳不起来,做不到身轻如燕,落地无声。

太极拳行拳时要使全身节节松开,环环相扣,比如搬拦捶,犹如你手拿鞭子,在抽人之前,鞭子是柔软的,但是当你抽在人身上时,鞭子是直的,是硬的,而且还带风啸,由虚变实,让人不寒而栗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行于手脚全身,即”由掤捋挤按,踩挒肘靠“八字方针来体现,例如:白鹤亮翅,心在驱意使胯松沉,由气驱使臀带动胯向下沉,力始于脚并作虚实转换,催使膝胯左转或右转,向后再作腰部螺旋定式。(吴氏拳有左白鹤亮翅)重心移动时,肩、肘、手,腰、膝、胯,则节节贯通环环相扣,虚实分明皆源于内外三合。

15)”精、气、神“太极拳讲究的就是精、气、神。气与神皆始源于太极拳的大要是“精“!任何功夫、养生、滋补和阴阳,都要精脉旺盛,古人云“练拳不畜精,到头一场空。精旺气盛,练拳则灵。

每个人的精份不同,精分为先天和后天二种,先天之精影响终生,那么后天之精呢?皆出于调理,如饮食营养,身体段练和有序的训练,使之精为之更奋。

养精为上,是太极拳之大要、首要,重要,决不可忽略。习拳技击则次之,精为首之,否则会为’椽木求鱼”空也。

气则为形,介于神之前,气则于无形无势,无处不在,气实际上是由精释放出来的一种表迖的态势。练拳时,由其老师练拳时无形之中就会有一种气场,这种气场很大而且是无形的,有的初学者说和师父一块行拳时感觉就是不一样,能做到淡定神闲,气沉入静。师父从开架走拳到收拳入静,影响周围很大的一部分人,影射范围几米以至十几米,这就是谓之为气场。气在行拳中反映出来的就是阴阳,如呼气为阳,吸气为阴,吐纳反复,阴阳互补,太极之气就是保持阴阳互和,这样才能筋脉调和,血气暢通,耳聪目明,生机昂然。

神,源于气和精,是精气必然的产物,是人体应运而生的必然反映,精与气是看不见的内蕴,存在于人体的七窍和五官百骸之中,是属于一种内敛的意识范畴,但神则表现于表,眼随拳到,神采内敛,举手投足,闪打腾挪都要始出于神,并流露于外……

16)”内在因素“老师常说” 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抓住内在的因素。那么何为内在的因素呢?

内就是体内,素就是外在的行为约束。谁是领导者?是心与意。在其支配下: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份协调好并要达到所要求的目地。

还得谈一下放松,松是太极拳最基本的苐一内在要素。

僻如你作单鞭时,右手变勾(必须)在眉与肩之间,(一般不要高过眉〉,左手向左前方探掌时,腰引跨动,你把丹田气下沉(试一下,把气放净(即为吐气〉即可周身放松,百骸皆宜,否则就会呆板发滞,耸肩腰硬,作不到腰跨相合,手与肩合。首先要作到心松则意得,使气行走于百骸,拳行进则为虚,虚则为实,松作到后才能使腰驱跨动,跨驱腿动,腿动则脚动,作到气而不僵,劲而不撑,转换自如,以进为虚,以虚为进,作到静中寓动,动中渗静,也就说白了,松就是舍与得的关系,一定要因此而求全。

松就是平心静气,太极拳大忌是”躁”,信手出招,遇招拆招。防守、攻击信手拈来。比如野马分鬃,在技击中,对方出拳击你左或右方,你要”松”才能做到耳聪目明,心才能沉而不乱,心意归元,要你斜迈对方腿后一步,前掌向前虚(实))探,右掌由前往后形成对拉,击彼为实或虚,形开合之过程就能至敌于跌或朴倒在地。

松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从健康的角度来看,能使脚下的湧泉到头顶的百汇作到气血有序地流注与全身贯通,从而打通全身十二大经脉和奇经八脉。

松会使拳发劲而松。(懒散无精气神不谓松谓散)。怎样作到松呢?即全身的肌肉和各处的连接关节作到放松(就如颈、肘、肩和踝关节转动自如,随心所欲,再加上所连带的肌肉作连锁有序的运动,这就是做到了放松,比如,丹田气上捧不下沉时,则胸部上挺,腹部发紧,因为那里的右右有肝经、胆经、脾经和肾经沒打通,形成气隔,如若使丹田气下沉,腹部发软,各经络带动饥肉,使其很快放松,就是这个道理。

有的人练拳时向前挺腰,有的蹲马步时向后凸臀这就说明跨关节含有撑劲,没有放松到位。还有的人夾档,没有圆档,则说明大跨根部沒有放松。假如当你累了,懒散散地坐在椅子或沙发上的感受,那才是真正的放松佳境。所以腰跨不松则是气没下沉,这样即便下蹲也会重心不实,下盘不稳,腿则虚实不分,行拳僵滞,皆不能收放自如,作不到出拳如蜻蜓点水,收拳动如飘逸,举步也就不会轻灵如猫行。

松和练功的长久修为有关,和人的天分与勤分有关,这种上下贯通,内外相融,从力学的角度上来讲就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内外互依力,上下贯融力所传导的正反作用力。这种感觉和习武的时间有关,谨记师训,尽快地从理而悟,加快大小周天的内力循环,从而作到松弛有序,行拳有度!

2.4〈杨式太极85式〉歌诀

五指托天松腰胯,

掌心吐地气沉田。

左转右转揽雀尾,

顺式手拉正单鞭。

提手上式望星月,

白鹤亮翅又托天。

搂膝拗步向前推,

手挥琵琶防二边。

搂膝推掌再跟进,

搬拦锤打人胸前。

撒步退防十字手,

回身抱虎恶推山。

如封似闭前推掌,

回身撤步抱月闲。

脚撤手掤肘底锤,

倒撵猴挥三循缠。

上步手拉斜飞式,

提手上式储新元。

白鹤亮翅藏进退,

搂膝拗步推向前。

手挥琵琶蕴攻防,

海底针手藏穿档。

闪通臂含攻守盟,

转身上步搬栏锤。

如封似闭紧贴身,

回身手拉正单鞭。

云手缠丝脚不谎,

高探马防护胸前。

左右分脚有虚闲,

转身蹬脚双分掌。

俯身锉腰锤裁前,

翻身披身拳打人。

搬拦锤打人胸脸,

双手交叉左踢脚。

右右打虎防身全,

回身手交右蹬脚。

双手成拳封耳间,

手上双孤再转身。

右蹬脚时双掌宽。

错掌上步搬栏锤,

退步锉腰十字手。

钭退步欲抱虎头,

如封似闭守心田。

左撒一步斜单鞭,

野马分鬃续新篇。

玉女穿棱走四角,

揽雀尾完正单鞭。

五通云手护上下,

左转腰身拉单鞭。

俯身下式起腰身,

金鸡独立手托天。

重复四次倒撵猴,

上步合手静如仙。

白鹤展翅又腾空,

搂膝拗步坤则乾。

海底捞针插下盘,

彼退进步闪臂猿。

白蛇吐信锤搬栏,

揽雀尾连正单鞭。

云手四攻收单鞭,

高探马坐稳腰间。

十字腿打指裆锤,

搅雀尾守胸肋间。

腰带手动做单鞭,

下式上步七星拳。

退步跨虎虚为守,

转身扬腿换摆莲。

虚架弯弓要射虎,

实则上步搬栏拳。

如封四闭攻中守,

转身十字手归元。

收试入静心意合,

终始方能悟真传。

2.5 杨式太极的习拳9诀(摘记)

三换二履一挤按,

搭手遇掤别让先。

柔中寓刚攻不破

刚中无柔不为强。

避人攻守需采捌,

力要惊弹起丝缠。

乘势进取贴身肘,

肩骻膝顶靠在先。

乘势进取贴身肘,

肩骻膝顶靠在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