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诗词写得好的文人不少,但同时以书法出圈的就不多了,黄庭坚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墨客,不仅是一名文学家,还是一名书法家,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黄庭坚妥妥的斜杠青年。

古代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有过入世为官的经历,一般来说,官运比较好的,诗文都不太出圈,毕竟优秀的作品,一般都是在人生逆境中诞生的。从这条定律来看,黄庭坚的仕途,应该是命途多舛。

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认识苏轼等志同道合的知己,或许是黄庭坚坎坷人生中的另一种幸运。

苏轼和黄庭坚谁更乐观一点,认识苏轼等志同道合的知己(1)

(一)

1045年,老黄出生于江西九江。老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点没错,老黄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读书天赋,不仅把家里所有的书都看过了,有些还能倒背如流。

现在的小孩七岁时字还认不全呢,但人家老黄七岁就能作诗了,而且人家作的诗可不是那种最简单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话诗。

而是:“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小小年纪就懂得借用牧童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

这老黄也太早熟了吧,从小就有这么高的觉悟。

老黄也知道自己才华过人,所以从小就立志当公务员。

八岁那年,老黄家乡有人进京赶考,他还送了人家一首诗:“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当时的老黄毛都没长齐,但却迷之自信,坚信自己是一块还没被人发现的大金子。

苏轼和黄庭坚谁更乐观一点,认识苏轼等志同道合的知己(2)

(二)

公元1067年,老黄就迫不及待得进京赶考,并且成功上岸了,被分配到了汝州的叶县当公安局局长,大学一毕业就考上了公务员,端上了铁饭碗,前途不可限量啊!

但老黄还不满意,随后参加了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文章写得太好了,所以就立马被被调到国子监任教,试想20多岁就当上了北大教授,可见他才华有多出众。

老话讲:“酒香不怕巷子深”,老黄依靠着出众的才学,在京城名声远播,混得风生水起,就连大名鼎鼎的苏轼,在看过老黄写的文章后,都忍不住想要跟他结拜兄弟。

老黄知道苏轼仰慕自己,就给苏轼发了微信,但两个人还没有见过面。

苏轼收到了老黄的微信后,就赶忙回复他:“你这么优秀,我以为一生都不可能跟你朋友,但是收到了你的信,我内心又高兴,又有点自惭形秽。”两个人成为了网友。

公元1085年,老黄被调到了山东德州,秋风将至,老黄想起了曾经一同游山玩水的基友,但苦于当时没电话、没微信,只能通过写诗表达思念: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节选)

不得不说,这首诗真的很经典,当年在桃花、李花盛开的春天,我与你一起赏花饮酒、好不自在,一别十年,你我散落在江湖南北,我只能在这秋雨绵绵的夜晚,对着眼前的一盏孤灯回忆曾经一起喝酒赏花的时光。一景一物,却道不尽惆怅与思念、相逢与漂泊,令人回味无穷。

苏轼和黄庭坚谁更乐观一点,认识苏轼等志同道合的知己(3)

公元1086年,新皇帝登基,苏轼与老黄都被召回京城,两位在网上聊了8年的网友终于面基了。

虽然是初次见面,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经常聚在一起写诗,而且写的诗还是你侬我侬、情意绵绵,比如老黄给苏轼送一点家乡的茶叶: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节选)

然后苏轼回谢一首诗《次韵为谢》:“鲁直~你送给我的茶,我甚至不舍得让僮仆去做,都是自己亲手泡呢。”

但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朝廷就此分为两派,一派支持新政,一边坚持旧政,老黄虽然没有明确站队,但当时他的好基友苏轼是反对新政的,老黄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支持新政的人针对。

老黄内心感慨万千,在清明时节出去踏青,虽然眼前看到的全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脑子里想的却是人生无常: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清明》(节选)

就这样过了几年,苏轼实在不想呆在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就申请到杭州那边去任职。

但老黄日子也不好过,被人诬陷身为朝廷命官,生活作风不检点,存在男女关系问题,索性大手一挥:“老子不干了。”

苏轼和黄庭坚谁更乐观一点,认识苏轼等志同道合的知己(4)

(三)

过了一段时间,老黄再次出山,这次是到宣州担任知州。但没想到的是朝廷的天已经变了。

在中央工作期间,老黄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检讨官,参与编修《神宗实录》,就是把神宗在位期间的一些所作所为记录下来,然后对里边的内容进行完善一下。

树大招风,总会有看不顺眼的人,当时蔡卞、章敦等人就非常看不惯老黄,就诬陷老黄在编修《神宗实录》时,有讥笑神宗的意思。

比如老黄在书中写道:“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有官员揪着这句话不放,老黄就说了“这件事情发生时我也在场,上面提出的这个治水措施,的确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就这样,老黄被贬到了四川去了。

苏轼听到了好基友的悲惨遭遇,就写了一首诗讥讽朝政,结果也被贬了。

两人就相约在鄱阳湖见一面。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分别竟成了永别。

所有的相逢都是隆重的,所有的离别都是猝不及防的。

当时的四川可不是山美、水美、人美的好地方,可以说得上是乌烟瘴气、穷山恶水,但老黄适应能力不错,到地方以后很快就习惯了,当地读书人知道他才华横溢,所以很喜欢跟他唠嗑、听他讲课,老黄的日子过得也算自在。

苏轼和黄庭坚谁更乐观一点,认识苏轼等志同道合的知己(5)

(四)

在四川待了五六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上位以后,提拔老黄做了监鄂州税。

到了鄂州以后,老黄的日子也算过得去,白天忙活一天,晚上就会到附近的南楼乘凉,看看荷花、晒晒月亮,感受仲夏之夜的美好: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没过多久,上面又提拔老黄当水部员外郎,但老黄不是很喜欢这个岗位,所以就跟上面说自己能力有限,做不了这个工作,最好派遣我去做郡官。

于是老黄就被调到太平州当知州去了,但到了那边屁股还没坐热呢,上任不到10天就被罢免了。

公元1101年,苏轼在从海南北归的路上去世了,老黄听到这个噩耗后哭了好几天,把苏轼的画像挂在屋里,每天早上都要衣冠整齐的献香致敬。

屋漏偏逢连夜雨,老黄以前做官的时候得罪过一个人,叫赵挺之,其实也不算是得罪,就是有些意见不和。但没想到这家伙官做大了,当了宰相。

老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未必,赵挺之这人就小气得很,都过了多少年了,还记恨着当年那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

为了打击老黄,赵挺之就指示手下拿出老黄写的《荆南承天院记》大做文章,说他幸灾乐祸。

公元1103年,被安上了幸灾谤国的罪名,关在宜州,也就是现在的广西河池,当时的广西被称为南蛮之地,环境十分恶劣。

到了宜州以后,老黄心里别提多郁闷了:“我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居然沦落到这样的下场……”,但老黄应该没有完全失去人身自由,闲暇时他还有机会出去踏青: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但人都这么惨了,看到这些美好的景物,内心还是惆怅、失落以及茫然。

两年以后,上面打算把老黄转到永州去,没错,就是柳宗元写《永州八记》那个地方,但老黄不愿意,不久之后客死宜州,终年60岁。

苏轼和黄庭坚谁更乐观一点,认识苏轼等志同道合的知己(6)

结语

黄庭坚的一生,可以说得上高开低走,他的人生起点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毕竟世间之人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而黄庭坚可以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神童。但他人生的后半程,或许就毁在一个“直”上,始终学不会溜须拍马、见风使舵,所以在事业上算不上功成名就。

但黄庭坚也是幸运的,鲁迅先生曾对瞿秋白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黄庭坚入朝为官后认识了诸多志同道合的知己,比如苏轼、苏辙、黄几复、贺铸等等,而且是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不含一丝一毫的杂质。黄庭坚在文学与书法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就,这其中固然有自身的天赋与努力,但也离不开苏轼等好友的指点。

说实话,真的很羡慕这样的友情,人生一知己,足以慰风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