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9月23日电(记者邓楠)初秋,位于武汉新洲区的一片总面积3000余亩的桃园基地里,正是桃胶采收加工的时节,基地负责人曹桂园戴着草帽,用手翻动着正在晾晒的桃胶。

桃树流胶,桃胶因为含有膳食纤维在食品行业颇受欢迎。“温度越高,天气越干燥,流出的桃胶越不易被空气腐蚀氧化,质量也越好。”曹桂园说,今年夏天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培育出了颗颗饱满晶莹的桃胶。

500亩桃园摘桃子(一抔桃胶话丰收)(1)

农户在桃园里采摘桃胶。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采摘工人是来自周边村庄的农户,加工工人多为当地村民,连日来,基地的加工车间一刻不停地运转。曹桂园算了算,6月至今,基地加工的桃胶数量相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一批批桃胶被销往全国各地,或远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

如今的丰收景象,与今年34岁的“新农人”曹桂园的努力分不开。

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多年的岗地。“年轻人都出门务工了,留下的人也不愿意耕种地势高、取水难的岗地,大片的田地荒废,村集体的收入也是年年吃紧。”新洲区三店街道党工委委员何建军说。

农户眼里不好种的岗地,却适合耐旱怕涝的桃树生长。2012年,原本在街道经营水果店的曹桂园选择开辟桃园,“种田的人都知道‘桃三李四’,一棵桃树种三年才能结实,前期需要大量投入。”曹桂园说。

500亩桃园摘桃子(一抔桃胶话丰收)(2)

丰收时节的桃园基地。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种桃初期,她几乎整日泡在田间。为了给桃树施肥养料、维持田间运转,她将经营水果店的收入拿来垫付。最初选择引入的品种,一度因为没有根据地形调整种植方案,存活率始终不高。“还有一年遇上大雨,损失了几十亩的桃树。”

桃林结果,逐渐掌握种植规律的曹桂园琢磨起新的富农之道。“3月桃花盛开,举办桃花节吸引游客。5月桃树结果,开发采摘体验服务。到了6月,桃胶流出来,既能加工售卖还能开发农副产品。”她说。

算着农时丰富产业,曹桂园说干就干。近5年时间里,育苗基地、种植基地初步形成规模;桃胶粗加工厂与桃产品食品加工厂投入使用;桃产业综合服务区里,特色农家乐迎来一批批乡村旅游的游客,农副产品展销会不定时举行。

500亩桃园摘桃子(一抔桃胶话丰收)(3)

曹桂园在桃园里。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一棵三五年的桃树,能流出7两到1斤的桃胶。桃胶刚采回来时外表有黑红色的色彩沉淀,经过晾晒、色选,根据质量分级,再把表面的树皮、灰尘清理干净,细细打磨,才达到最基本的售卖标准。”这些粗加工桃胶的经验,都是曹桂园跟着技术员不断研究学来的。

因为加工技艺成熟,产品质量上乘,曹桂园依托桃园基地成立的武汉宋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每年在全国各地收购原始桃胶,吸纳农户为产业工人进行加工,设立“扶贫车间”,引入色选机、打磨机、分装机等机械设备提高加工效率。

如今,仅基地自采的桃胶年产量就达120万斤,通过加工桃胶售卖获得的年收入约3500万元,产业规模效应初现,辐射带动周边2万人次就业。同时,公司还为当地低收入农户免费提供桃苗、农药、化肥等,通过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服务提高种植成活率,以产业兴农。

“敢想敢做,决定好了方向就扎根下去,坚持到底。”曹桂园说,“我相信,每个‘新农人’都有这样的特质,才能在乡村这片广阔的舞台上发挥才干。”

来源: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