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古代四大名镇(广西容县历史建置沿革古今)(1)

广西容县真武阁

容县古称容州,地处广西东南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辖县。

容县位于大容山和云开大山两大弧形山脉之间,东西南三面高,中部和东北部低,由南向东北微坡倾斜,平缓下降。县内山峦叠嶂,岭谷相间,河谷交错,丘陵起伏,是一个丘陵山地占优势的县。

容县县治设于容城, 以县治为起点,陆程由公路至玉林地区驻地玉林市为57公里,公路铁路兼程至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为343公里,从公路直达南宁为340公里;公路至梧州为162公里,至广州市为414公里。

容县是沙田柚的原产地,也是全国沙田柚最大生产基地。

广西古代四大名镇(广西容县历史建置沿革古今)(2)

广西古代四大名镇(广西容县历史建置沿革古今)(3)

古代容县,交通发达。

据史料载,元结任容管经略使时可乘“单车入蛮洞”。元时辟驿传路,容县有自良、绣江两驿站,从藤县经自良、容城至北流设水陆两路驿道。

清光绪《容县志》载的桥梁遍布11里,乡村道路在跨过绣江及支流杨梅河、泗罗河时均设置横水渡。历史上陆路交通均是步行肩挑,间有驼运。

说起容县就不得不提贵妃,贵妃即是杨贵妃,又称为杨妃。众说杨贵妃祖籍是容县。

杨妃井在唐容州普宁县杨冲(今容县十里乡杨外村)。相传杨贵妃因饮此井水而相貌艳丽,后人因称杨妃井。明广东学者邝露等曾专门考察过此井。邝露在《赤雅》书中载:“杨妃井,最冷冽,饮之美姿容。下多芳草。在容州云凌里”。明《广西名胜志》等古典书籍都有记载。解放初被填没。

杨妃山在唐容州普宁县杨冲山上。相传此山葬着杨贵妃的祖父,杨贵妃之诞缘于此山,故得名。唐许子真《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等古籍均有记载。

杨贵妃梳妆楼在唐容州城东经略台东侧。相传为杨玉环的养父容州都督杨康为之建造,存至民国年间。

杨妃庙在今容县十里乡杨外村。相传杨贵妃死后灵魂现于故乡杨外村,村人因建庙以祭之。庙存至解放后,于1968年拆毁,现遗迹尚存。

但是关于杨玉环的祖籍,除了说容县外,还有虢州阌乡说、山西蒲州永乐说、弘农华阴说等。种种说法不一,这一点留大家继续考证。

广西古代四大名镇(广西容县历史建置沿革古今)(4)

广西容县真武阁

容县历史建置沿革

秦朝,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容县地属象郡辖地。

汉初属南越国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容县属合浦郡合浦县地。

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将县境东北部之自良、古旺、大里、同江、思旺一带划出在苍梧郡下置鄣平县,今县地既属合浦郡合浦县地又属苍梧郡鄣平县地。

建安八年(203年)设立交州,合浦郡合浦县和苍梧郡鄣平县归交州所辖。

三国,容县属吴,为交州合浦郡合浦县地和苍梧郡鄣平县地。

晋朝(公元281—420年),将合浦县分置合浦、荡昌二县,隶属交州合浦郡,今容县地属荡昌县地,县治所设于今容城城区。是容县地置县之始,距今1700余年。

南北朝,前期(420—465年)荡昌县(今容县)属交州。

南朝,宋泰始年间(465—471年),交州改越州后属越州。

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改荡昌县为阴石县,置阴石郡,属石州(州治在今藤县),郡治设于阴石,是容县置郡之始。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阴石郡,改阴石县为奉化县。

开皇十五年(595年),将今县地东北之鄣平县改为安人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复改安人县为宁人县。开皇十九年,将奉化县改名普宁县,隶属扬州永平郡(郡治在今藤县)。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合浦郡之北流县和永平郡之普宁县置铜州,州治设于北流县,又从北流县分置宕昌(容县地西南部) 、新安(今容县地西部)二县,从普宁县分置渭龙县(容县西南部) 。宕昌县建治不久便析入普宁县和渭龙县。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颁令各州县以所在地之名山大川命名,铜州境内有名山大容山,因改铜州为容州,州治由北流县迁至普宁县。

贞观十一年(637年),将新安县划归渭龙县和普宁县。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将原属藤州辖下之宁人县更名欣道县,划旧容州管辖。此时容州领普宁、北流、陵城、渭龙、欣道和陆川等六县。开元中,容州升格为都督府,移容州郭下之北流县于西南60里,自此,北流县与普宁县、渭龙县载然分域。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容州改为普宁郡,治所从北流县迁至普宁县(今广西容县)。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普宁郡复改为容州。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置容州管内经略使,治容州,下辖容州(今广西容县)、白州(今广西博白县)、禺州(今广西北流市东南)、牢州(今广西玉林市)、绣州(今广西桂平市南)、党州(今广西玉林市西北党州)、窦州(今广西信宜市西南)、廉州(今广西合浦县)、义州(今广西岑溪县)、汤州(今越南谅山省)、岩州、辩州(今广东化州市)、郁林州(今广西兴业县)、平琴州(今广西玉林市)14州60余县。普宁县(容县)及渭龙、欣道县(其地大部在今容县地)均隶属容州。容县成为州治之始,随之成为祖国南疆的政治、军事重镇。

五代十国,今容县地属普宁、渭龙、欣道县地,隶属容州宁远军。宋朝,开宝五年(972年),废欣道县、渭龙县,其地并入普宁县。

皇祐五年(1053年)置容州路(领11州),

建炎年间(1127—1130年)复设容管,普宁县为路、管治所驻地。元朝,普宁县地概有今容县地,隶属容州,当时容州领普宁、北流、陆川三县。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撤销普宁县,其地并入容州。

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改容州为容县,隶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自此容县之名沿用至今。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后,容县行政区域仍称里,分为坊里、厢里、思传里、罗龙二里、罗龙一里、罗面里、波罗里、辛圩里、招贤里、顺德里和水源里等11个里,共辖村485个。

民国元年(1912年) 至20年容县行政区划沿袭清末旧制。

至民国21年9月,广西省政府公布广西省各县甲、村(街)、乡(镇)、区编制大纲,凡十乡(镇)以上的县,依地方之山川形势及交通情况划为区,每区以十乡(镇)为原则,.随之县区划设区、乡、村。

民国23年7月,广西省政府又发布《广西各县组织大纲》,规定除地面辽阔、形势险要之区域外,余每区以万户以上为原则,不足两区之县不设区。

广西古代四大名镇(广西容县历史建置沿革古今)(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容县军政委员会成立。

1950年元月6日容县人民政府成立,进行划区、乡建政,设杨梅、南和、松山、自良四大区和容城镇。

1950年8月行政区域有所调整,增设城厢区,将原为松山区管辖之思传、厢西乡,杨梅区管辖之峤山、江口乡和自良区管辖之十里乡划归城厢区管辖,原黎村区之灵山乡划归杨梅区管辖,容城镇为县直辖。

1951年7月,玉林专区与梧州专区合并,迁署容县办公,称容县专区,时容县属容县专区。容县土地改革结束,将原有区、乡重新划分,容县划分为10个区、一个镇、58个乡、286个村。

1958年7月撤销平乐、容县两专区,分别设立梧州、玉林两专区,容县划归玉林专区管辖。

自1971年至今,容县属玉林地区。

1996年,容县面积2257平方千米,人口约69万人。辖8个镇、8个乡:容城镇、杨梅镇、六王镇、黎村镇、县底镇、自良镇、罗江镇、石头镇、浪水乡、松山乡、杨村乡、灵山乡、容厢乡、容西乡、十里乡、石寨乡。县政府驻容城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容县总人口621498人。其中:容城镇67437人,容厢镇54996人,杨梅镇41485人,灵山镇35442人,六王镇49633人,黎村镇64546人,杨村镇41585人,县底镇43151人,自良镇27700人,松山镇34378人,罗江镇20473人,石头镇49815人,容西乡13104人,石寨乡27578人,十里乡32158人,浪水乡18017人。

2002年8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2]148号)同意石寨乡改为镇建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调整后,全县辖13个镇、3个乡。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63号)同意撤销容城镇、容厢镇,设立容县容州镇,以原容城镇、容厢镇的辖区为容州镇的行政区域,容州镇政府驻原容城镇金珠街。

2005年6月28日,撤销容城镇、容厢镇设立容县容州镇:

一、撤销容县容城镇、容厢镇。

二、以原容城镇、容厢镇的辖区为行政区划设立容县容州镇,容州镇人民政府驻原容城镇金珠街(即原容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辖城西、西上、新北、新南、南大、城东、北门、城北、福船岭、城南等10个社区和河南、厢南、红光、东光、同古、礼信、厢西、周口、宁冲、大榄、三和、五一、大明、杨叶、华南、励志、峤北、千秋、木井、平坡等20个村。

全县现辖12个镇、3个乡:容州镇、杨梅镇、灵山镇、六王镇、黎村镇、杨村镇、县底镇、自良镇、松山镇、罗江镇、石头镇、石寨镇、容西乡、十里乡、浪水乡。县政府驻容州镇。

2013年01月,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南宁市邕宁区百济乡等14个乡改镇建制的批复》(桂政函〔2012〕282号)文件精神,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批复,同意容县十里乡、容西乡、浪水乡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容县十里、容西和浪水三个乡相继举行了撤乡建镇揭牌仪式,建镇后名称分别为十里镇、容西镇和浪水镇,撤乡设镇后原所辖行政区域不变。至此容县15个乡镇全部建制镇。

广西古代四大名镇(广西容县历史建置沿革古今)(6)

关注家乡历史,了解地方历史建置的沿袭和变革,是每一个地方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最好传承。

广西古代四大名镇(广西容县历史建置沿革古今)(7)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