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汝窑鉴定中所存在的诸多争议,不得不看 建议收藏

北宋汝窑真假对比(宋代汝窑鉴定中所存在的诸多争议)(1)

宋 汝窑竹节纹双龙耳三足炉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北宋汝窑真假对比(宋代汝窑鉴定中所存在的诸多争议)(2)

汝瓷因为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北宋汝窑真假对比(宋代汝窑鉴定中所存在的诸多争议)(3)

也正因为汝瓷一直以来的珍贵,导致从古至今汝窑就夹带着神秘的色彩,鉴定中也存在诸多的争议,小编是一位业内资深古玩金牌经纪人,家族世代收藏可追溯至清代,专修考古专业。经常穿梭于各大拍卖行和博物馆,曾亲自策划过许多大型拍卖活动和博物馆主题展览研究。目前小编任职于佛山市未来名耀,负责古董艺术品金融 质押就是把艺术品以金融的形容投放到市场内进行流通认购,进而实现艺术品的市场公开流通交易。

北宋汝窑真假对比(宋代汝窑鉴定中所存在的诸多争议)(4)

由于本身对汝瓷的喜爱,小编曾与业界多位教授实践探讨过汝瓷鉴定中的问题,特作此文,因为对文化行业的喜爱和工作需要,小编也曾亲赴各大博物馆和文物机构。详细了解各大博物馆的收购事宜,据悉,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已有很多年没有出资购买过馆藏,大多是以鼓励劝导民间捐赠的形式丰富馆藏品,但因为网络的发达、国家的支持,越来越多的藏家认识到自己藏品的珍贵性,也就使得博物馆捐赠工作很难进行。

北宋汝窑真假对比(宋代汝窑鉴定中所存在的诸多争议)(5)

北宋 汝窑三足奁

拍品信息:

尺寸:直径13.8cm;高3cm

作品分类:陶瓷>元代以前陶瓷 创作年代:北宋

估价:HKD  68,000,000-68,000,000

一、汝瓷的存世争议:

谈到汝瓷,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以稀少、珍奇、昂贵著称,非一般人能够收藏到。有一种说法:据统计全世界总共有汝瓷6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其它藏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等都有收藏和展出,私人收藏品极少。此说法在收藏界似乎已成定论,如果再有汝瓷出现,那一定是假的或新仿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北宋汝窑真假对比(宋代汝窑鉴定中所存在的诸多争议)(6)

负责古董艺术品质押 金融的征集事宜,我得以能够接触到诸多民间顶级的收藏者,据我了解:民间汝瓷收藏其数量早已不止这些,有众多的藏家都收藏有汝瓷,一些大收藏家个人的汝瓷收藏品已十分丰富,而且造型之优美、工艺之精湛甚至超过博物馆的馆藏品。

说起汝瓷的稀缺性、珍贵性是不可置疑的,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瓷是历代收藏者梦寐以求的珍品。就连乾隆皇帝也曾多次在诗中赞颂汝瓷的精美和稀珍。然而,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对汝瓷存世量的现有说法也应根据实际重新确定。

北宋汝窑真假对比(宋代汝窑鉴定中所存在的诸多争议)(7)

说起汝瓷的稀缺性、珍贵性是不可置疑的,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瓷是历代收藏者梦寐以求的珍品。就连乾隆皇帝也曾多次在诗中赞颂汝瓷的精美和稀珍。然而,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对汝瓷存世量的现有说法也应根据实际重新确定。

北宋汝窑真假对比(宋代汝窑鉴定中所存在的诸多争议)(8)

北宋 汝瓷天青釉弦纹三足尊

二、汝瓷鉴定—芝麻钉

“香灰胎,天青釉,芝麻钉”是汝窑器鉴定的最基本特征。

北宋汝窑真假对比(宋代汝窑鉴定中所存在的诸多争议)(9)

这种细小的芝麻支钉只在汝窑器中出现,其他瓷窑根本无法仿制,明清御窑也仿不出,仿得最好的乾隆官仿汝釉瓷也需支钉加垫饼。令人奇怪的是,随高宗南下临安建都而建的南宋老虎洞官窑的窑工(有一部分是北方的汝窑窑工)也无法复制出芝麻支钉,看来清凉寺汝窑烧制的秘密伴随着金兵的入侵而煙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优秀的汝窑烧制工艺也随之失传了。

北宋汝窑真假对比(宋代汝窑鉴定中所存在的诸多争议)(10)

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汝窑支钉的真面目终于揭开谜底。芝麻支钉其实很平常普通,就是窑工用当地的粘土随手捏制素烧而成,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初期垫饼有支钉和无支钉两种,支钉制作较粗,钉与饼容易脱落,后期制作偏精,饼薄钉尖;以后再生产垫圈,垫圈有带支钉和不带支钉的,有三支和五支钉的,六支钉的作水仙盆用,粘土垫饼或垫圈制成后,素烧成形,便随时取用,就是如此简单。后南宋官窑做不成,景德镇窑也做不成,原因很可能与当地粘土成份有关

三、汝瓷鉴定—开片

开片纹是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釉受热、泠却等膨胀系数的不同,在炉火的烧造过程中或出窑后不断形成的一种釉表面的龟裂现象。开片本是瓷器烧造过程中的缺陷,但文人们对此提升至审美高度,汝窑是第一个。

汝窑的开片非常独特,也如同汝窑之釉面一样丰富而多彩,古人留下来的称谓非常多,且形象贴切,如鱼子纹,冰裂纹,蟹爪纹,鱼鳞纹等等。

汝窑的开片与它特有的工艺和配方有密切关系。汝窑施石灰釉,施釉薄而呈色均匀,并且玛瑙入釉,釉面温润,玉质感强。出窑时已有大开片(以下称主线),出窑后仍继续不断地开片,但都是小开片(以下称为副线),副线都在主线条范围内,不会出主线条之外,并在两主线条内形成网格状,网格有大有小,开片有深有浅,有的开片是斜向的,并呈有白色短线。河南民间专家袁海清在《汝官窑研究手记一》中对开片的形成原理作了详尽的分析。

下面列举一二:

柳絮纹:开片稀,线痕浅、细,色淡。

鸡爪纹:形状似鸡在湿地上留下的瓜痕。佚名《百宝总珍集卷九:青器》“汝窑土脉滋润,与高丽器物相类,有鸡爪纹者认真,无纹者尤好,此物出北地。”这是南宋人的真实记载。后世因无此传世品可查,故变成了“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

北宋汝窑真假对比(宋代汝窑鉴定中所存在的诸多争议)(11)

北宋汝窑真假对比(宋代汝窑鉴定中所存在的诸多争议)(12)

四、汝瓷鉴定—器型

这里提出一个须大家讨论的问题:北京故宫三足洗(以下简称三足洗)不是宋代汝窑器,很可能是清仿汝窑制品(本人无法上手仔细观察,依据公开图片而论)。理由有三:

⑴汝窑的基本工艺是满釉支烧(所有器形都是如此,目前所有出土瓷片没有特列的),既满釉必支烧,若垫烧则无支钉。三足洗底既有支钉,足又有垫烧痕(呈灰黑或黑色),违反了汝窑烧造工艺;

⑵汝窑是香灰胎,所见瓷片断口都是灰白、浅灰或土黄色(年久吃土形成的),灰黑或黑色的没有;

⑶三足洗开片也不似汝窑开片,汝窑大开片中蕴含许多小开片(特别是小开片在两条大开片线之内形成网格状)。三足器腿形也于北宋汝窑器之腿形有别。

北宋汝窑真假对比(宋代汝窑鉴定中所存在的诸多争议)(13)

“汝瓷的造型都经过千锤百炼,做工非常规整”(《汝瓷的鉴定》朱立文),这是当时为皇宫专烧御瓷而集合当地最优秀窑工的结果,所以,汝窑不仅釉色美,而且器形优,冠绝天下,以最简练的线条、釉色表现出最美的内容。所以宫中“惟用汝器”(陆游《老学庵笔记》)。一个“惟”字表明了徽宗的艺术品味和汝窑齐全的品种。

传世汝瓷是汝窑烧造过程中的一小部分,遗址考古发掘不仅有生活用器、陈列用器、文房用器,而且还有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器(鸡、鸭、鹅,狗、马、羊等),还见有人物造型,以及一些缩小的盘、壶、瓶等袖珍玩器。并且一器多形(大英博物馆藏奁式炉口径23.8cm,北京故宫藏奁式炉口径18.0cm,本人手上奁式炉瓷片口径10.0cm),这些新器形极大的丰富了人们对汝窑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