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6:别让老师的偏心毁了你

老师是我们学习知识的领路人,这一神圣光荣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但是在这些从业者中,并非每一位老师都是完美的。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的身上也有普通人所具备的缺点,我们不可能对他们求全责备,但是我们也不能沦为老师偏心之下的牺牲品。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老师的偏心

一位公平公正的老师,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但是不可能每一位老师都是公正的。从理想的角度来讲,老师应该均等地把自己的爱分给所有的学生。然而事实上,这是很难做到的,老师总会对自己特别喜欢的几个学生加以关照。

日本科学家提议教育应该多提问(别让老师的偏心毁了你)(1)

有的学生,即便没有老师特别对待也能正常的学习,丝毫不会因为老师的忽视而放松自己的学习。但是有的学生却感觉自己被遗弃了,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留下心理上的阴影,这是非常不幸的。而有的学生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法,比如说讲一些粗鲁的话,做出一些无礼的举动,这样更是不明智的。

1996年,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位大作家,在童年时期也曾遭受到老师偏见的伤害。希姆博尔斯卡小时候成绩一直很好,而且是一位很活泼的孩子。她的父母和周围的人都很喜欢她。但是有一位数学老师例外,她无端地特别讨厌希姆博尔斯卡,经常在课堂上当众批评她讲话过多,没有修养。

通过仔细观察,希姆博尔斯卡发现这位数学老师喜欢的女生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她们出身于富裕家庭,穿品牌服装,具有漂亮白皙的外表……总而言之,数学老师实质上是一个眼光很势利的人。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希姆博尔斯卡不再伤心。虽然自己相貌平平,没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却具有自己的优点。她并没有因为老师的偏见而丧失信心。这件事如果换了别人,可能会当作一件相当糟糕的事情,但是希姆博尔斯卡并没有留下心理阴影。她一直相信只有个人付出努力奋斗才会成功,最后的事实证明,她的想法是对的。

在上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位令人讨厌的数学老师,实质是一个势利鬼。在她的眼中,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穿着打扮时尚的孩子才会有修养,这说明她的见识浅薄,却不能成为判断学生优劣的标准。

老师的偏心根源是学生背后的家世和阶级背景,而不是学生本人品质不好,但是这种想法通过现实生活表现出来时,却上升到了对学生品质的评价。因此当她说希姆博尔斯卡没有修养的时候,实质是因为这位学生不具备有钱有权势的家庭背景。

希姆博尔斯卡很聪明,她避开老师对自己施加的影响,同时尽力去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将这优点发扬光大。

我们不可能讨所有人的喜欢,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个时候,我们的容忍度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宽容老师的偏见,忽视老师的责难,我们就距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如何避免偏袒的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偏袒是客观存在着的,它并不因为我们的刻意回避而远离。因此我们要学会避免来自偏袒的伤害。

我们首先要学会分析老师偏心的原因。一个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喜欢你,当然,也不会无缘无故地讨厌你。老师也是如此,他们的喜欢和厌恶也是有理由的。有的老师比较喜欢女生,这一点在两位教育家布鲁菲和埃弗特森的研究过程中有得到了证明。不过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也有的专家提出学校对于男生更为优待一些,比如说美国大学女性协会(AAUW)的研究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日本科学家提议教育应该多提问(别让老师的偏心毁了你)(2)

女生通常情况之下会性格比较温顺,喜欢听老师的话,不会给老师添麻烦,因此受到偏爱也无可非议。男生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受到老师的喜欢。我们不可能改变自己的性别,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努力去具备这些优点。不同的老师具备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人生观念。但是我们相信,一位受到很多老师喜欢的人,必定具备相当多的优点。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就会慢慢改变老师对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无形之中也避免了偏见的伤害。

拒绝偏见,做到坚强自信

举世闻名的爱因斯坦小时候却并不是老师眼中的聪明学生。有一次,老师让学生们交上手工作业。爱因斯坦拿出了一只丑陋的小板凳,这只小板凳立刻成了老师嘲笑爱因斯坦的理由。老师当众对同学们说,爱因斯坦做的小板凳大概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东西了。

爱因斯坦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拿出来两个更难看的小凳子说:“虽然这是只丑陋的小板凳,但却是我亲手做了三次,才做出来的。你看我是不是已经取得了进步,这第三只小板凳比那两只好看多了。”但是这位对爱因斯坦有偏见的老师,送给自己学生的礼物却是嘲笑的眼神。

若干年之后,爱因斯坦被诺贝尔评为百余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最受尊敬的三位获奖者之一,而那位老师则因为对自己的学生存有偏见,贻笑大方于世人。小小的爱因斯坦坚强自信,而对老师的偏见不愠不恼,而是敢于从这件事中挖掘出自身的优点,用实际行动证明老师的看法是错误的。

当时,如果爱因斯坦屈从于老师的偏见,恐怕这个世界上就少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了。

俄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小的时候,也碰到了一位对他有偏见的老师。

当时他在距彼得堡不远的皇村学校上学。当数学老师讲课的时候,发现普希金一直在埋头写着什么东西。他很生气,把这位学生叫了起来。

“你上来把这道题演算一遍。”

普希金只好走到了讲台上,把这道题做得一塌糊涂。老师生气地说:“你肯定是没有注意听我讲课。你刚才在纸上写什么?”

普希金不好意思地拿出来一张纸条,红着脸说:“是一首诗。”老师看了看纸条,嘲笑他说:“像你这么笨的学生只会考零分,又怎么会写诗呢?”老师说完,引起学生们的哄堂大笑。

日本科学家提议教育应该多提问(别让老师的偏心毁了你)(3)

其实,普希金是在老师上课的时候突然有了灵感,再加上他对于诗歌的着迷,因此就忍不住写了下来,但却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老师没有根据他的兴趣加以引导,反而对他充满了偏见。但是普希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诗歌的追求。他坚信自己有朝一日定会写出人们喜爱的作品。

1814年,15岁的普希金写的一首《致诗友》发表在了彼得堡《欧罗巴导报》上面,获得了读者及专家们的认可。当长篇叙事诗《叶甫根尼·奥涅金》写成时,普希金更令世人震惊。俄国当时的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称这部书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普希金比较幸运,没有在老师的批评之下放弃对文学的追求,老师的偏见没有对他产生太大的伤害。最后,他成功了。

由此可见,当我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之后,在检讨自己的基础之上,一定要坚强和自信,不能自暴自弃。

大多数学生都能觉察出老师对自己的看法。老师的态度也许或多或少具有主观性,有时候甚至于存在着误解。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与老师尽可能地进行交流,改变老师对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就会为自己争取到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也许通过你的努力,老师会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是错误的,从而试着接受和喜欢你,为你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帮助。

当然,也有的老师会坚持不公平的对待自己的学生,固执已见。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对老师提出的意见认真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老师对自己武断的指责,却又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时,我们就要格外小心,不要被他们的意见所误导,更不要失去信心,否定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就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

并非每一位老师都是圣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牢记。拒绝偏见,将会让我们走出人生的阴影,自信地走出美丽的风采!

诺贝尔师训:

人无完人,某些素质不高的老师存在偏心的行为,在所难免。但学生不应该对此没有免疫能力,深受其害。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对其“视而不见”,而把精力放在挖掘自身优点上面,用实际行动证明老师的偏见是错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