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融合改革(奏改革强音迎振兴发展)(1)

航空工业融合改革(奏改革强音迎振兴发展)(2)

航空科研基金于1985年设立。

航空工业融合改革(奏改革强音迎振兴发展)(3)

航空工业融合改革(奏改革强音迎振兴发展)(4)

金城机械厂工人积极参加厂办工人大学。

航空工业融合改革(奏改革强音迎振兴发展)(5)

1995年3月25日,联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航空工业融合改革(奏改革强音迎振兴发展)(6)

歼10首飞成功。

航空工业融合改革(奏改革强音迎振兴发展)(7)

“飞豹”首飞。

航空工业融合改革(奏改革强音迎振兴发展)(8)

歼7Ⅲ首飞成功。

航空工业融合改革(奏改革强音迎振兴发展)(9)

1997年,直9直升机随驻港部队进驻香港。

航空工业融合改革(奏改革强音迎振兴发展)(10)

洪都开发生产的三轮摩托车——长江750。

航空工业融合改革(奏改革强音迎振兴发展)(11)

西飞生产的“西沃”大客车。

航空工业融合改革(奏改革强音迎振兴发展)(12)

“金城”摩托车年产量曾达百万辆。

航空工业融合改革(奏改革强音迎振兴发展)(13)

批量出口的强5飞机。

航空工业融合改革(奏改革强音迎振兴发展)(14)

1 9 9 6年1 1月5~10日,首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成功举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深刻变化基础上,航空工业确立了“科研先行”和“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方针,航空武器装备研制取得重要进展;贯彻军民结合方针,民品生产全面兴起;在“引进来、走出去”思想指导下,大踏步进入了国际市场。航空工业形成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大格局,添加了“航空梦”新的历史内容。

以解放思想为引领,航空工业全面改革

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营机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航空工业集体“下海”,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航空工业积极贯彻国防工业“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方针,实施“军转民、内转外”战略。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系列改革国营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文件,为航空工业明确了改革方向。

1993年6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立,航空工业由政府部门转变为全国性行业总公司,取消政府职能。在成立大会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接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刘敏学局长颁发的“营业执照”,航空工业从此集体“下海”。航空科研基金于1985年设立。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确立“科研先行”方针

在“科研先行”方针的指引下,航空工业大力加强预先研究,展开重大科研设施建设,航空科研取得一批重大成果,迎来了航空科学技术发展的春天。

1985年,为支持航空科学技术开展新领域的探索性研究,航空科研基金设立。

1984年,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研制成功,实现航空发动机燃烧理论和科研实践领域的重大突破,解决了喷气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技术问题;1993年6月18日,中国自主建设的火箭橇滑轨投入运行,中国航空救生系统地面试验设备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1995年11月,航空涡轮研究所研制的亚洲第一座高空模拟试车台投入使用,中国成为拥有独立研制现代高性能涡喷、涡扇航空发动机实验手段的国家。

1995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联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部进入“211工程”行列。

金城机械厂工人积极参加厂办工人大学。1995年3月25日,联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歼8Ⅱ成功首飞。歼10首飞成功。“飞豹”首飞。歼7Ⅲ首飞成功。“昆仑”发动机。1997年,直9直升机随驻港部队进驻香港。直8多用途直升机首飞成功。

大力发展航空装备

这一时期,主战飞机在改进改型中实现系列化发展。歼8II、“飞豹”等新机研制和“空中加油工程”在这一阶段完成。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第三代歼击机和发动机等投入研制。

20世纪70年代末期,党和国家决策发展新型歼击机。邓小平同志亲自听取汇报,并在航空发动机专家建议信上作出批示,下定决心“搞一个新歼”。

1984年4月26日,歼7Ⅲ首飞成功,弥补了歼7无法全天候作战的不足。1984年6月12日,多用途高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歼8Ⅱ成功首飞。歼8Ⅱ研制周期短、质量佳、经费管控严格,被空军领导称赞为“创造了一个奇迹!”1988年12月14日,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歼击轰炸机歼轰7首飞成功。歼轰7是我国海、空军对海、对地攻击的主力装备之一。1991年12月,经过改装的歼8Ⅱ受油机和轰6加油机首次成功完成空中加受油试验,航空工业全面掌握了加受油技术,满足了中国主力战机覆盖广阔疆域的需要。1998年3月23日,中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首飞成功,中国主战飞机开启了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歼11是航空工业首次进行批量生产的第三代歼击机。

直升机在改革开放中焕发新的生机,形成了直8、直9、直11“三大平台”。1988年10月,直9W武装直升机首飞成功。1992年1月16日,中国第一架双发轻型多用途直升机直9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直升机工业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研制道路。1994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种按适航标准设计生产的直升机直11首飞成功。其从立项到首飞仅用5年多时间,创造了我国直升机研制时间最短的纪录。

这一时期,航空发动机取得系列发展成果。“昆仑”发动机是我国第一个走完自行研制全过程的航空发动机。

民品生产蓬勃兴起

在军品持续下降的背景下,航空工业实行“大转、快转、全面转”,大力开发民用产品,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取得了历史性成果。这一阶段,航空企业开发的自行车、洗衣机、电风扇、摩托车等几百种民品投放市场,缓解了社会物资供应短缺。

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后,制定了“航空航天为本,军民结合,军工第一,民品为主,走向世界”的工作方针,确立了“军转民,内转外,攻关加合作”的发展思路。此间引进了摩托车、制冷产品、大客车、微型轿车、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称重传感器等15种民用技术,形成了摩托车、大客车、电冰箱、汽车零部件、空调压缩机、纺织机械等一批支柱产品,组建了金城铃木、金城有限、华昌电器等一批合资公司。

非航空民品的规模化经营逐步有了质的提高,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制冷设备三大支柱民品产业。

1993年,飞亚达在深交所上市,成为航空工业以民品为主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到1993年,航空工业民品产值达到107亿元,占总产值的71%。后来,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提出“突出主体、加强两翼、发展经济、振兴航空”的发展方针,实施“大集团、大产品、大商贸,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战略,并于1994年出台促进民品产业发展的“腾飞计划”。

在此期间,金城摩托车在南美、南亚组建合资企业,部分经营民品的企业纷纷进行改制,成立了很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公司,以此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灵活管理机制。1996年,以军民结合业务为主的力源液压在上交所上市,成为第一家有“番号”的航空工业上市公司。洪都开发生产的三轮摩托车——长江750。西飞生产的“西沃”大客车。“金城”摩托车年产量曾达百万辆。批量出口的强5飞机。外贸出口型歼7飞机。

1 9 9 6年1 1月5~10日,首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成功举办。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978年11月,三机部部长吕东率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首次出访西欧,了解西方发达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开启了航空工业改革开放的序幕。

航空工业随即成立军工第一家外贸公司,歼6、歼7等陆续飞出国门,航空国际合作交流持续展开。运12飞机获得多个国家的适航证。

1979年3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军工行业第一家外贸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宣告成立。中航技成立当年就签署了1.67亿美元的“***首单”。随后,歼6、强5、歼7、运12等批量出口。

航空工业大力拓展航空零件转包生产,先后转包生产了波音、空客、通用电气、罗罗等世界先进航空公司的产品。

1992年9月,运8走出国门,交付缅甸。此后陆续出口多国。1992年3月,中航技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签署中美合作生产20架干线飞机项目协议。

1987年6月,K8、运12等飞机第一次以实物形式参加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这次展览上航空工业共展出19种飞机、导弹和航空发动机。

1996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会同其他4个主办方共同举办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共有25个国家、400多家厂商和95架飞机参展。航空工业通过展示交流、贸易洽谈和飞行表演等方式,加强了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了对外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