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发现甲骨文120周年,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它当年是如何被发现的呢?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甲骨文的故事。

人吞商史

现在河南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附近,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当作坟地,直到明代才有几户人家居住。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有时会从土里挖出一些刻有奇怪符号的龟壳和骨头。老百姓不懂,以为这些符号是天然形成的花纹,也没当回事,往往随手丢弃到田间地头。

到了清末,村里有个名叫李成的剃头匠,在剃头刮脸的时候,难免会划个口子。他无意中发现把那些奇怪的甲骨磨成粉末后,敷在伤口上有很好的止血效果。李成从中嗅到了商机,就把这些甲骨送到药铺去卖。

扫一扫识别甲骨文(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1)

刻有甲骨文的牛肩胛骨

中药中原本有一味药材叫龙骨,大约是远古生物的化石。据《本草纲目》记载,龙骨有“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的功效,可以“生肌敛疮”。但是对于什么是龙骨,李时珍自己也有点疑惑,毕竟龙本身就是传说中的生物。

中药铺得到李成的那些甲骨后,就胡乱当成龙骨收购了。小屯村的乡亲们听说后,都把挖到的甲骨送到药铺去换钱。多了之后,药铺也用不了,就开始挑挑拣拣。毕竟这种甲骨与真的龙骨不一样,上面还有奇怪的符号,有的药铺就定下一条规矩,凡是有符号的都不收。这也难不倒聪明的村民,增加一道工序而已,把符号磨掉后再往药铺送就是了。

由于量大,这种所谓的龙骨并不贵,一斤才值六文钱,所以老百姓们也就利用农闲的时候有一搭没一搭的挖挖,换点零花钱。龙骨在药书中的用法是要磨成粉末后做成药丸或者煮水吞服,所以这些挖出了甲骨就被当成药材吃了不少,后来人们把这形象的称为“人吞商史”。

甲骨文之父

由于安阳附近经常出土青铜器,所以就有一些人往来安阳与北京之间倒卖文物。有一个叫范维清的古董商人发现安阳出了特产药材龙骨,就顺便捎了一些卖到了北京的中药铺,好在北京的中药铺没有要求磨掉花纹。1899年夏天(清光绪二十五年),当时担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长兼国家最高学府校长)的王懿荣得了疟疾,精通中医的他在从药铺抓回的药中注意到了奇怪的龙骨。王懿荣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对青铜器和石碑上的古文字很有研究。他发现龙骨上的符号很像是古代的文字,而且可能比青铜器上的金文还要古老。就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扫一扫识别甲骨文(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2)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为了验证自己的发现,他让人把药铺中的龙骨全部买回来,又委托药铺继续帮忙收购。正好那个范维清和同伴又带着龙骨来北京,就被带到了王懿荣府上。王懿荣和范维清是山东老乡,原本就打过交道。王懿荣很高兴,当场指认甲骨上面的文字给范维清他们看,他们才知道这批所谓的药材才是真正的古董。王懿荣用大的一字一金,小的一块二两银子的高价买下了这批甲骨,还给了范维清600两银子,让他帮忙再去收购。

王懿荣高兴之余,不仅请范维清他们喝酒,还在酒后脱掉官服,赤膊为他们写下了几副对联,要知道王懿荣可是曾为慈禧太后代笔的著名书法家啊。范维清等人毕竟在商言商,看到甲骨竟然那么值钱,就没有据实告知出处,而谎称是从河南汤阴收购来的。

扫一扫识别甲骨文(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3)

刻有甲骨文的龟甲

因为王懿荣第一个认识到这些甲骨上面的符号是古文字,所以他被称为甲骨文之父,1899年也被确立为发现甲骨文之年。到了1900年,范维清按照约定又给王懿荣送去了几麻袋的甲骨,但是由于当时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已经没有太多的空余时间去研究甲骨文了。

同年八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之前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王懿荣想要拼死抵抗,怎奈手下无兵无枪。很快八国联军就攻进了北京城,眼见大势已去的王懿荣写下“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之其所止,此为近之。”的绝命词后,投井自尽。

甲骨学的形成

王懿荣死后,他的儿子变卖家产为他还债,王家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被刘鹗购得。刘鹗不仅是《老残游记》的作者,还是一位金石学家。他从王家得到了近千片甲骨后,又广泛从各地收得甲骨总计约五千片。他还对甲骨文进行了研究,认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还辨识出了40多个文,后来证实其中有34个是正确的。刘鹗的好友兼私塾先生,后来和刘家成了儿女亲家的罗振玉看到了这些甲骨的拓片后非常激动,动员他编印成书。1903年刘鹗将精选的1058片甲骨拓片编印出版,命名为《铁云藏龟》(铁云是刘鹗的字),《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

扫一扫识别甲骨文(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4)

刘鹗

1908年,正当刘鹗准备深入研究甲骨文之际,他遭人诬陷,以“私售仓粟”的罪名被流放到新疆,第二年死在了今乌鲁木齐。他多年收藏的甲骨也分散到了不同的藏家手中。

罗振玉本以为《铁云藏龟》出版后,甲骨文会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到刘鹗去世,也只有孙诒让的一本《契文举例》出来。虽然也有国内外的多位藏家在收集甲骨,但由于古董商的误导,很多人连甲骨的具体出土地点都没搞清楚。于是罗振玉决定自己收集甲骨,并潜心研究。他和堂弟先后多次到河南实地考察,终于弄清了甲骨的出土地,自己也成了国内收藏甲骨最多的藏家。

扫一扫识别甲骨文(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5)

振玉

罗振玉(号雪堂)再加上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是中国近代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合称甲骨四堂。唐兰先生评价说:“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这些学者的研究加上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期间,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下,考古学者在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进行了十五次的科学挖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时,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金石学的局限,进入了科学研究的新阶段,甲骨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结尾彩蛋:

经过研究我们知道,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甲骨文也是商朝后期的文字。根据不同的角度,甲骨文还曾被称为甲骨刻辞、卜辞、契文、殷墟文字等,现在统称为甲骨文。商人迷信,做事情之前都要占卜,甲骨文主要记载的就是占卜的内容和结果。那么,商代的先民们是怎样占卜的呢?

首先要杀龟或兽类(一般是牛,也有羊、鹿或猪等)取龟甲或兽类的肩胛骨,杀之前还要对这些动物进行祭祀。之后对龟甲和兽骨进行一定的加工,主要是通过打磨使其相对平整。然后还要对甲骨的背面进行钻孔和开槽,但并不打穿,只是使得这部分的骨料变薄。最后用燃烧的木条或烧热的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受热后,在正面就会开裂,出现裂纹,这些裂纹称为“兆”或“卜兆”(其实这两个字就是裂纹的象形)。专门从事占卜的人就可以通过裂纹,也就是“兆”的形状来判断吉凶了。现在我们说的预兆、征兆,就是从这里引申来的。

扫一扫识别甲骨文(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6)

扫一扫识别甲骨文(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7)

占卜的人可不是瞎忽悠,而是很讲究诚信的。他们会把占卜的事项、占卜的结果以及事后是否应验等都写在卜兆的旁边,这些内容统称为卜辞,书写卜辞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文通常都是用刀刻在甲骨上的。但是,研究表明,这些文字一般都是先用黑色或红色的笔书写之后,再用刀刻的。所以早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应该就已经发明了毛笔,并用来书写文字了。只是由于不好保存,目前还没有发现实物的证据。

扫一扫识别甲骨文(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