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夜行黄沙道中豪放派的温柔)(1)

如果不说作者是谁,你能想象到这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写的吗?有着豪迈之气的词人竟写得如此“婉约”,也让我们看到他温柔的一面。这是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应该是他被贬之后,退隐山林时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记录了他在夏夜散步时的情境,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经过他的妙手描述,竟如画般浮现在眼前。让我想到儿时,和大人们在树下乘凉,听老人们说古。

眼前的东西皆是寻常景物,而在他的手下又变得不寻常,仿佛被什么点化了似的,一切都活了。明月惊醒了小鹊,清风送来了蝉鸣,连稻花的清香,青蛙的叫声,都给人愉悦的感觉。他的心情是愉快的,他的感受是香甜的,是对来年丰收的期待,是对安宁生活的赞美,在这里没有案牍之劳形,没有朝堂之争斗,做个散淡闲人也是不错的。

夏季的天,小孩儿的脸,转眼间就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眼前的一切看得他怡然自得,陶醉留恋,竟没想到一场雨即将到来, 依稀记得土地庙附近有一座茅屋,怎么不见了呢?拐了一个弯,那座小茅屋就突然出现在了眼前。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夜行黄沙道中豪放派的温柔)(2)

辛弃疾的词大多慷慨激昂,自带一股英雄气,因他亲眼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发誓要恢复中原,保家卫国。 他是南宋时期的豪放派词人,是一名带兵打仗的军人,曾深入敌军生擒叛贼。他有报国之心,可惜南宋朝庭无雄起之心,他多次向皇帝进献抗金谋略,都被闲置一旁,他的有一腔热血,最终付与了词。南宋失去了一位将军,却成就了他的词。

他把满腔的爱国之情与雄心都诉诸笔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壮志难酬,英雄暮年,归隐山林,有多少无奈与痛苦。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夜行黄沙道中豪放派的温柔)(3)

之所以喜欢《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因为他不仅有铮铮傲骨的英雄气质,也有寄情山水的闲散气质,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歌颂美。普普通通的田园生活,乡村里的花花草草,在他的笔下好像有了灵气,清新秀丽,活泼可爱。

辛弃疾文武双修,武有战略眼光,文能书写文章,又有爱国情怀,可惜生不逢时,良驹没遇到伯乐。面对南宋的软弱与退让,他的壮怀激烈,雄心壮志,只能化作一首首词,也只有在梦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