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记忆之村庙文物 记忆深处有乡愁(1)

娘娘庙主体建筑。张鹏飞 摄

乡愁记忆之村庙文物 记忆深处有乡愁(2)

融入百姓生活的娘娘庙。张鹏飞 摄

乡愁记忆之村庙文物 记忆深处有乡愁(3)

编者按

“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这十字真言,浓缩了“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历史价值。穿越千年时光,“唯用一好心”精神已经熔铸到“好心之城”的城市血脉中。冼夫人精神的感召早已超出了两广和海南,随着华人的足迹远播南洋各国。

在冼夫人生活过的地方茂名,至今仍留存着许多冼夫人文化印记,这些印记和信俗成为后人景仰、传播冼夫人文化的纽带。即日起,《南方日报·电白视窗》《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和南方 客户端联合推出“冼夫人文化行”系列深调研报道,实地探访现存冼夫人文化印记,以新闻之眼寻文化之脉。敬请垂注。

猜灯谜、闹醒狮、摆市集……9月9日晚,中秋前夜,在冼夫人故里景区举办的冼太庙会精彩纷呈,大批游客流连忘返。“这样的热闹,久违了。”当天晚上,茂名滨海新区文联办公室主任张永忠兴冲冲地去“凑热闹”,享受久违的文化大餐。

以冼太庙会为代表,从祭祀到冼夫人诞庆典,以及各地各具特色的纪念活动,千百年来,源于对冼夫人的敬仰,在茂名有一套丰富的冼夫人民间信仰文化习俗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而庙宇作为文化载体,是冼夫人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位于冼夫人故里景区的娘娘庙自隋始建,饱经风雨,重建重修,承载着当地群众将冼夫人信俗生活化、社会化。

总策划 张俊华

策 划 陈戈 刘俊

统 筹 刘栋铭

采 写 邹祥亮

“一墙看五代”

该庙虽经历代重修,但仍保持其原貌,庙里有隋三足石鼎、唐虎头足石香炉和六通清代重建碑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9月8日上午,一场大雨洗刷过后,娘娘庙的外墙并不会让人感觉新了多少。零星攀附着青苔的墙砖,深一块、浅一块,大一块、小一块,底部甚至是用不规则的石块垒砌。但就是这些充满了时光痕迹的石块,无声地留下了这座庙宇的年轮。

“从墙基至1米高处,有一个‘收腰’的处理,这是典型的隋唐风格。”张永忠摸着砖石纹路向记者解释,在此之上,有隋、唐、宋、明、清青砖等,这是因为墙砖历经多代重修增补的原因,因此也有“一墙五代”之称。

娘娘庙是当地村民祭祀冼夫人的庙宇,庙为四合院式,其主建筑分为前殿、拜亭、正殿和东西厢。据广东省文史专家鉴定,除了墙基保有典型的隋唐风格外,娘娘庙现今还保留2件与其同时代的文物,一是石炉,俗称“烧纸炉”;一是石鼎,俗称“飞来鼎”,作烧香用。

从庙门入,左右两侧墙体内还嵌着六块碑刻,包括诞会碑、神泽会碑、捐题碑、诗碑等字迹还相当清晰的碑刻,目前均被裱框保护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些保存完好的碑刻,以及地方志等史料记载,关于娘娘庙的一些确切的“前世今生”才得以被后人了解。

娘娘庙始建于隋代,唐代时,冼夫人玄孙冯君衡获“矫诬”罪,被“毁冠裂冕”“籍没其家”,冼夫人墓以及庙宇均连同遭到破坏。宋景炎年间,电白庄垌蔡氏始祖蔡秋涧定居今电城镇庄垌村。

蔡氏四世祖开始在山兜冼夫人墓园和谯国夫人庙遗址前开垦农田,并在田头建有用于农业生产的田头屋。七世祖看中冼太夫人墓园是风水宝地,欲迁其六世祖坟。夜见冼夫人托梦说:“此地留构予庙,予指引汝上山,欲贵显则葬鹿地,欲富庶则扦豕穴。”其按托梦所说上山,果然见到一鹿一猪分开跑,便追猪而得穴。蔡氏十世祖为向冼夫人报恩,与同村的黄氏族人商议,决定在冼太夫人墓前建庙,庙的首座是蔡族所建,次座及西边的回廊由黄氏族人协力建成。

清乾隆八年,蔡黄两族又因“远沾其惠”,捐钱置田祀庙。到嘉庆八年,蔡黄等族见“庙宇甚狭”,又联合捐钱建造檐屋和廊屋,“始增其宇”。道光四年,蔡黄两族见庙“历年久远、不无崩折之虞”,故又重捐钱千余两,将古庙墙基1米处以上尽拆,并依照旧址建造。

最近一次维修是2004年,电白有关部门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联合民营企业家和各界人士斥资重建,并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重修,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娘娘庙的保护与建设也制度化。

2013年3月5日,娘娘庙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茂名地区第一个冼夫人庙宇被列入“国保”单位,娘娘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肯定,为研究冼夫人历史文化提供可信的宝贵资料。

庙会年味浓

每年农历正月十七至二十二日,是当地村民举行乡傩的日子,附近村民纷纷前来祭祀,并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9月8日当天恰逢山兜村庙会,负责此次仪式的村民早早就到娘娘庙进行祭拜,并开始张罗一顿“工作餐”,在雨中的香炉上方还飘着缕缕烟火,一同维持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庙的热闹。

据现场祭拜的山兜村民黄大哥介绍,山兜村每年会办三次庙会,一个是正月二十一日的年例,一个是农历八月初,再一个是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夫人诞辰当天。每一年庙会的工作则会由村里专门选出28人负责,而每年的负责人会在上一年的冼夫人诞辰上重新挑选并公示。此外,在庙会期间,村民还需请忠烈侯黄十九公神像到娘娘庙“陪冼夫人看大戏”。

庙宇是冼夫人信俗的主要活动场所。作为茂名地区冼夫人庙宇中唯一一所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兜村的娘娘庙无疑是附近村民祭拜冼夫人的重要场址。娘娘庙正殿里,供奉着冼夫人及麾下甘、廖、盘、祝四位大神的神像。每年农历正月十七至二十二日,是当地村民举行乡傩的日子,附近村民纷纷前来祭祀,并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了方便移动,冼夫人及其麾下都制作有更加小的神像,日常供奉在正殿一侧。”张永忠向记者介绍,比较有特点的活动,包括“接冼夫人回娘家”,即从娘娘庙接冼夫人的神像回山兜丁村;以及“冼太探四郎”,即在附近各村巡游等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茂名冼夫人信俗经过与多元文化的历史演进融合,成为了茂名年例的主体内容之一。在茂名地区,年例是各村年年定期举行的民间习俗节日,多在农历正月、二月举行,年例短则一天,长至三四天。

茂名年例以游神摆宗台为核心,通过茂名非遗活动、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群体性祭祀活动,其主旨还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在祭祀、敬奉冼夫人上有共通之处。

电白区冼夫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戴国伟则认为,先秦时期至南北朝时期,茂名地区古称“乡人傩”的“年例”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乡人傩”都是敬天敬神求保佑的祭祀活动,两者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差异,而冼夫人元素的加入使茂名地区的年例更具有实质性的辨识度。

■守护者说

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创会发起人之一、副会长、秘书长戴国伟:

明确娘娘庙唯一性 发挥庙宇载体平台作用

南方日报:娘娘庙有哪些独特的历史价值?

戴国伟:冼夫人的历史功绩研究,主要是依据《隋书》《资治通鉴》等正史及《广东通志》《高州府志》等史料记载,同时认真对娘娘庙等与冼夫人有关的历史遗址、遗迹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得到广泛、全面、准确的结论。

娘娘庙作为一个庙宇,在冼夫人文化,特别是冼夫人信俗文化方面,是一个重要载体,有丰厚的历史印记与传承。同时我们要明确一个唯一性。目前娘娘庙是茂名地区乃至我们广东众多冼夫人庙宇当中,唯一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这也是对它的历史价值的肯定。

此外,娘娘庙的历史作用还要与冼夫人的墓城一起讨论。有墓,有庙,自然而然出现拜祭活动,进而形成信俗文化。这里面提到的信俗文化,是以崇奉和颂扬冼夫人的爱国、爱民、立德为核心,以冼夫人庙宇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2014年12月,茂名冼夫人信俗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对冼太庙会、冼夫人诞辰庆典等等纪念活动形式的认可。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娘娘庙独特的历史文化,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戴国伟:近年来,茂名致力打造“山海并茂、好心闻名”的新时代滨海城市——“好心茂名”。底蕴深厚的冼夫人文化成为其历史文化、城市精神的内核,而茂名冼夫人信俗、茂名沉香、茂名年例等等茂名特色文化亦彰显着“好心茂名”的丰富内涵和张力。它们与茂名百年红色革命文化、茂名石油文化、茂名荔枝文化等等茂名的先进文化共同构建了“好心茂名”坚挺的文化自信。而历史悠久的娘娘庙、高州冼太庙等茂名地区的冼夫人文化遗址则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南方日报:今后如何更好发挥娘娘庙的文化作用?

戴国伟:首先,娘娘庙是一个“国保单位”展示窗口,它与同是“国保单位”的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冼夫人墓城)共同给予人们厚重的冼夫人文化视角,在这里还可了解到政府方面的保护工作。

教育方面,娘娘庙也属于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国保”这个价值,要积极引导利用好这个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引导历史文化融入新时代文化,引导冼夫人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结合,做到守正创新,形成适合这个时代需要的、合适的独特文化。

文旅方面,就应该回到景区的工作了,政企合作,搞好民间文化活动,例如文化周、冼夫人诞辰等等活动,鼓励文化繁荣,同时引导提升民间信俗、拜祭等内涵。

■印记

娘娘庙

始建于隋朝,因冼夫人玄孙冯君衡获“矫诬”罪而遭到破坏,宋末元初,黄蔡两族来此地居住后,因“近沐其恩”复建该庙,清、民国时期都曾维修,最近一次维修是2004年,现存建筑形制、结构保留清制。

娘娘庙坐西向东,总面阔222.4米,总进深29.2米,硬山顶,龙船脊,抬梁式梁架结构。头门嵌花岗岩石门夹和一双抱鼓石,二进为拜亭,天井两侧廊庑为三开间,墙体从地面至1米高处用不规则石块垒砌,以上是青砖叠砌。特别是庙宇外墙为隋、唐、宋、明、清时期砖石叠砌而成,有“一墙五代”之称。该庙虽经历代重修,但仍保持原貌,庙里有隋三足石鼎、唐虎头足石香炉和六通清代重建碑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陈隋之际,冼夫人功著德崇被岭南民众供奉为圣母。故里人民亲切地将冼夫人称为“娘娘”,这在东南亚二千多座冼夫人庙中也是唯一的,唯其如此,更彰显冼夫人在故里人民心目中的可亲可敬。2013年3月5日“娘娘庙”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