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暴露年龄的话题。

笔友,本来的意思大概是喜欢写文章的人经常在一起交流文章,探讨一些人文的、哲学的、社会的、心理的等等内容的问题而成为朋友,也就是“以文会友”的意思。

但更多的时候,笔友其实就是未见过面而与之友好地继续通信的人。讲直接点就是非网络时代的交友APP。

笔友能好到什么程度(那些年交过的笔友)(1)

给笔友写信成为那时最好的减压方式

交笔友的往事,基本发生在上世纪80末90初的中学、大学校园里。在那个还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没有微信的年代,交笔友之风在校园每个角落里或公开或隐秘地盛行开来。

笔友能好到什么程度(那些年交过的笔友)(2)

菁菁校园

著名词作者方文山写过的一首歌词写出了笔友的真实状态:

笔友【方文山】

千里姻缘 一线牵

注定认识的朋友 要远一点

距离产生 想象的空间

千变万变 想象她的脸

彼此通信 交往两三年

房间抽屉 塞满了她的信笺

透过文字了解 有局限

如果方便 她想见一面

该不该 跟笔友见面

对方会不会 长得很抱歉

会不会 出现尴尬的场面

看到她的脸 噢~我的天

想不想 跟笔友见面

或是先要张照片 较保险

日思又夜念 期待着触电

却脸色大变 噢~我的天

笔友能好到什么程度(那些年交过的笔友)(3)

交笔友是消耗朦胧而勃发的青春的荷尔的主要渠道。朦胧而勃发的青春荷尔蒙让少男少女们总是掩藏不住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躁动和渴望。学校老师管得严、父母盯得紧,更重要的是羞涩,不敢早恋的少年们,通过交笔友消耗这些泛滥的荷尔蒙是最好的途径。所以,那些交往时间长、信件往来频繁的,绝大多数是异性笔友。至少开始交往时候是这样,交往的时间久了,也有的慢慢变成“官方”意义上的笔友。但不多。

正因为这种青春荷尔蒙的刺激,交笔友的一般“套路”就像方文山在歌词里写的,三五个来回之后,就开始向对方讨要相片。如果满意,就继续信来信往,进而互送小礼物,都是一些自己做的小手工、明信片之类的。如果不满意,呵呵,基本上慢慢没了联系。至于见面,有,但很少,至少我知道的很少。

笔友能好到什么程度(那些年交过的笔友)(4)

青春,怎么摆都好看

交笔友最“正当”的借口是缓解学业压力。少年不知愁滋味,但考试成绩、老师的眼神、父母的责骂还是实实在在地形成一种压力,让他们迫切希望找到一个无障碍的交流对象。远在天边、陌生的笔友无疑是最无拘无束、最安全、最懂自己的交流对象。记得我的第一个笔友是初中时候,我的一篇小作文被编进了市教育局的优秀作文选集里,没多久竟然收到市里另一个学校的女同学寄来的信。至今还记得,女同学在信里倾诉了作文总写不好,问我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我也真心实意地回了信,讲了我写作文的一些心得。后来,就这么你来我往地写了好几年,一直从初中写到高中,直到高三时才慢慢没了联系。

笔友能好到什么程度(那些年交过的笔友)(5)

图片来自网络

交笔友很多时候其实也是跟风而已。少年是很容易盲从的群体,很多时候,交笔友也是跟风的结果。当周围的人都在交笔友,课余时间都在眉飞色舞地谈论着和笔友交流的事情,如果没有笔友,感觉无法融入圈子。记得高中的时候,上午第二节课下课后的课间时间总是最让人期待,因为这是传达室分发信件的时间。每当这时候,老师一走出教室,立马有同学“哧溜”窜到传达室,捧回一沓信件,大家立刻一拥而上,找寻着自己的信件。如果有自己的,则喜滋滋如吮蜜糖,反之则黯黯然。

笔友能好到什么程度(那些年交过的笔友)(6)

交笔友也有一些“荒唐”的往事。比如“转让”笔友。一些人通过杂志、报纸刊登交友信息后,来信的笔友比较多。记得有一个同学在一本当时发行量很大中学生报刊上刊登信息之后,最多时候每天能收到上百封信,他一个人回不了那么多信,就从中筛选一些自己比较中意的人回信,剩下的就“转让”给周围的同学、朋友回信,这就是是笔友转让。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被“转让”的笔友很多也正常和回信的人书信往来,毕竟大家图的就是交友的愉悦,不在乎指定的哪个人。

笔友能好到什么程度(那些年交过的笔友)(7)

图文无关

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笔友就成了历史名词。先是被各类网络给淹没了。先是网络聊天室,接着是人人网、校内网,然后是qq,到微信出来后,平信已基本没人使用了(广告除外),以前的笔友要么断了联系,要么转到微信,笔友正式被朋友圈所替代。

但是,那毕竟是一段岁月的痕迹,曾经的笔友们,你们都还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