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一句名言流传至今,它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说的是曹魏后期,曹氏大权旁落,司马氏父子两代人翻盘的故事。

司马昭年少的时候经常跟随父亲在战场上征战,可以说司马昭是个有勇有谋之人,但是为人在权利的争斗中,也是丝毫不留情的狠角色。

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封晋公。

司马昭为什么不杀魏帝(34司马昭之心)(1)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要你们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

司马昭为什么不杀魏帝(34司马昭之心)(2)

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

之后司马昭以灭蜀之功,令少帝曹奂再进封他为晋王,封地由十郡增加为二十郡。此时司马昭当皇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他没福消受,当了五个月的晋王就一命呜呼了,这道程序还是由他的儿子司马炎走完。

曹奂成为曹魏的最后一任皇帝,不久司马炎学曹丕当年受汉禅让,也逼着曹奂禅位给他,改国号为大晋,封废帝曹奂为陈留王,三国最终在司马炎手里统一。

司马昭为什么不杀魏帝(34司马昭之心)(3)

司马炎其实是个荷花大少,除了享乐没有特别突出的才能,他之所以能完成三国的统一,实在是他的对手跟他相比更差劲。

孙皓嗜杀残暴,是个十足的恶棍,在他统治孙吴的最后岁月里,不断上演末日的疯狂。他用令人恐怖的刑法统治吴国,使得在他统治的地区内人人自危,同时人人盼望敌国打过来,可以说孙皓此时人心尽失,所以晋军才势如破竹,江东很快被拿下,不可一世的暴君孙皓只好投降,自此三国归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