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前三十五年,杭州丝绸产业由恢复走向发展,并逐步向现代化迈进杭州丝绸的生产方式,也由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生产,逐步转变为机械化、机电一体化和局部自动化,生产规模也从小型分散的小作坊、小染坊逐步走上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杭州丝绸业发展历史文化背景?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杭州丝绸业发展历史文化背景(杭州丝绸行业六十余年回眸)

杭州丝绸业发展历史文化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前三十五年,杭州丝绸产业由恢复走向发展,并逐步向现代化迈进。杭州丝绸的生产方式,也由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生产,逐步转变为机械化、机电一体化和局部自动化,生产规模也从小型分散的小作坊、小染坊逐步走上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

至1985年,杭州市丝绸产业已从原先的180多家小工厂、小作坊、小染厂,发展成为多家行业门类齐全、加工能力配套、生产销售结合的市属大、中型现代化工业企业。企业计有: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福华丝绸厂、都锦生丝织厂、幸福丝织厂、震旦丝织厂、天成丝织厂、红雷丝织厂、云裳丝织厂、九豫丝织厂、红峰丝织厂、春光丝织厂、红霞丝织厂、永安丝织厂、杭州绸厂、西湖绸厂、雄伟绸厂、杭州丝绸印染厂、杭州丝绸炼染厂、杭州纺织机械厂、杭州丝绸机械厂、杭州新华丝厂、杭州东升丝厂等22家全民所有制企业;春雷丝织厂、天水丝织厂、潮鸣丝织厂、经编丝织厂、红旗丝织厂、朝阳丝织厂、杭州丝线厂、杭州丝绒厂、杭州东风丝绸印染厂、杭州友谊机械厂等10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此外,还有浙江省丝绸公司所属在杭丝绸企业:杭州富强丝织厂、杭州胜利丝织试样厂、杭州缫丝厂、杭州丝织腰带厂等。

从1985年至今近三十年间,杭州丝绸行业跌宕起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属国有(集体)丝绸企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步实现由“生产加工型”到“生产经营型”的转换。

1985年起,国有(集体)企业领导体制从原来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改为厂长负责制。即厂长对生产经营工作全面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职工实行民主管理。为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统一领导,部分有条件的企业还实施厂长(经理)、党委书记由一人担任,实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职务“一肩挑”。

为加快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国家对企业逐步扩大经营自主权,不再统一规定企业职工的工资调整,实施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简称“工效挂钩”),普遍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并对企业内的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和分配等三项制度提出了改革方向。

1986年初,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振兴杭州丝绸、纺织工业”的决定,提出重振“丝绸之府”雄风,并于1986年3月15日发出关于扶持丝绸、纺织工业生产的十条决定,对丝绸、纺织行业采取免征调节税、部分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和浮动作价、增加单项津贴、全面推行岗位工资制等优惠政策,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市属丝绸企业1987年外销真丝绸产品3640万米,与上年同比增长97%;创汇实际结算8500万美元,同比增长41.76%;实现利润7200万元,同比增长28%;职工人均年工资性收入1450元,同比增长27%。

1987年6月,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委员会在杭州成立。同年9月,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杭州市下城区在丝绸工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创办了杭州丝绸市场,后经中央和省、市有关职能部门批准,改名为“杭州中国丝绸城”,丝绸市场的创办,架起了丝绸生产和丝绸贸易的桥梁,为丝绸行业开设了“通往海内外的丝绸窗口”。

随着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不少丝绸企业在开展横向经济联系的同时,还结合对外开放,兴办中外合资企业。自1985年杭州丝绸印染厂率先在深圳经济特区参股创办中外合资华丝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后,杭州市丝绸工业公司及所属企业,先后在深圳、厦门等地,兴办起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在深圳除华丝公司外,还有深杭、恒兴、杭丝、天莉、红蕾、明都、锦达、金福、环华等制衣、时装公司;在厦门办有乐合丝绸有限公司。1989年6月,杭州东风丝绸印染厂与港商合资,在杭州创办金翅雀丝绸时装有限公司,随后又有20多家市属丝绸企业与国外、境外有关商家合资,开办中外合资企业。

1989年7月,杭州西湖绸厂率先实行“企业内部全方位配套改革”,企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被时任杭州市市长称为“杭州工业企业改革的先行者”。

经杭州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杭州市丝绸工业公司于1992年9月,正式更名为杭州丝绸工业总公司。

到1993年,丝绸行业普遍推行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由此前的固定工改为劳动合同制,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企业的中层以上干部实行聘任制;企业内部分配上,多数企业采取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承包制,打破了在这些方面存在的“职业终身制”、“职务终身制”和收益分配上的“吃大锅饭”等弊端。

为进一步振兴杭州丝绸,原杭州市丝绸工业公司经多方调研和论证,于1989年下半年提出了对行业内部结构实施“四大调整”的构想。即:丝绸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的调整,产品和原料结构的调整,丝织装备结构的调整和开发,人才结构的调整和开发。期望通过调整,使杭州丝绸行业的产业结构大体合理,茧丝原料的自给能力有所增强,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丝织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和人才的数量、素质等,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993年3月,由原杭州东风丝绸印染总厂等组建成立的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浙江省首家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其后该公司股票于1996年在深圳股票交易所上市,成为我国丝绸业首家上市公司。

通过四年多的努力,市公司“四大调整”目标初步得到体现,行业内部结构逐步有所改善,致使1993年杭州丝绸产业取得了较好业绩。其中:工业总产值达312900万元,主要产品产量桑蚕丝达746.5吨、绸缎9890.49万米、印染绸13665万米,全年实现利润11318万元,上缴税金8276万元。

1994年初,由于国际生丝库存锐减,刺激国内生丝价格猛涨,吨/丝价格涨幅一度超过30%,而绸缎及其制品的价格却反而回落,出现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价格倒挂;另一方面,国内外绸缎及服装市场疲软,需求减少,致使产品大量积压,加之美国及欧共体等主要丝绸消费国经济复苏缓慢,对丝绸产品进口实行配额限制,使丝绸行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与此同时,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大量涌现,与国有(集体)丝绸企业在茧丝原料、销售市场、人才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而国有(集体)丝绸企业长期运行于计划经济轨道,经营机制不活,产品更新迟缓,自身社会负担沉重,许多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致使相当一部分国有(集体)丝绸企业生产难以正常运行,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至1994年底,杭州市属丝绸行业实现利税同比降幅高达60%,继而1995、1996又连续两年出现了全行业亏损。

1995年10月,杭州市政府决定,杭州丝绸工业总公司改制为杭州丝绸控股(集团)公司。

为扭亏解困,市属丝绸行业在此前进行“四大调整”的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发展规模经济、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企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对一部分丝绸企业进行合并或兼并,并压缩生产规模,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同时,盘活企业存量资产,结合市区旧城改造,“退城进郊,移地生产”,即部分企业由市区迁往市郊或城乡结合部位,腾出原有厂区地块开发商贸用房或兴办第三产业,实行“优二兴三”。如杭州都锦生丝织厂在三墩工业园区投资1亿元人民币新建生产基地,把旧厂区改造租赁作鞋城、超市等,用以兴办第三产业;杭州福华丝绸厂在三堡工业城投资5000万元移作生产基地,把市区旧厂房改造成杭州环北小商品市场;杭州天成丝织厂在城北大关路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丝织、服装综合生产基地,旧厂房用于城市改造等等。这些地块通过转让,为行业筹措了大量资金,分别被用于企业移地生产搬迁、弥补技改投入的不足、破产企业的债务偿还及支付各类补偿费用等,在当时缓解了市属丝绸企业面临的困境。

为拓宽销售渠道,改变以往重外销、轻内销的经营思想,市丝绸控股(集团)公司提出积极调整丝绸产品结构,压缩桑蚕丝产品,增加国内市场畅销的合纤丝产品,并开展丝绸产品创名牌活动,培育了“喜得宝”、“凯地”、“永达兰”等一批中国丝绸行业的知名品牌。通过一系列的扭亏解困工作,终于使1997年全行业实现利润692万元,上交税金4426万元,初步遏止了连年亏损、效益急剧滑坡的局面,维持了丝绸行业的基本稳定。

与此同时,杭州市属丝绸企业按照优势互补、发展规模经济、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企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对部分丝绸企业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合并和兼并。1995年2月,杭州绸厂并入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7月,杭州友谊服装厂并入杭州时装厂;11月,杭州九豫丝织厂并入杭州丝织总厂;12月,杭州红峰丝织厂并入杭州红雷丝织厂。1996年3月,杭州第二丝绸服装总厂并入杭州丝绸印染厂。1997年4月,杭州云裳丝织厂并入杭州丝织总厂;5月,杭州丝绸印染厂和杭州丝绸炼染厂联合组建为杭州喜得宝集团有限公司;11月,杭州天成丝织厂并入杭州幸福丝织厂,联合组建为杭州天成幸福工贸公司。1998年,杭州春光丝织厂并入杭州都锦生丝织厂;12月,杭州春雷丝织厂并入杭州西湖丝绸有限公司。1999年,杭州震旦丝织厂并入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十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其中关于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指导方针,对传统产业中的国有企业影响尤为深刻。决定中提出,要把握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总原则。随后召开的杭州市委工作会议提出:要立足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加快战略性调整和改革步伐,使国有资本以不同形式从一般竞争性行业,特别是丝绸、纺织、食品等过渡竞争的行业中以参股、合作、转让等不同形式逐步有序退出,向重点产业集中,确保其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至此,杭州国有(集体)丝绸产业由过去的支柱产业,继而调整、改造,直至逐步地有序退出。

截止1999年底,杭州市市属国有、集体丝绸企业还保留有: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杭州福华丝绸厂、杭州都锦生丝织厂、杭州幸福丝织厂、杭州丝织总厂、杭州红雷丝织厂、杭州西湖春雷丝绸有限公司、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喜得宝集团公司、杭州纺织机械总厂、杭州丝绸机械厂、杭州新华丝厂、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杭州时装厂等14家。

自1996年10月杭州西湖绸厂与港商全面合资,成立杭州西湖达利工业公司后,1998年8月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从2000年5月起,杭州纺织机械总厂、杭州福华丝绸厂、杭州喜得宝集团公司、杭州丝绸机械厂、杭州都锦生丝织厂、杭州时装厂等国有、集体企业也先后改制、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此外,杭州东升丝厂因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于1997年12月批准破产。为加快战略性调整和改革步伐,2000年10月,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对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杭州红雷丝织厂、杭州天成幸福工贸公司、杭州丝织总厂实施政策性破产。2001年12月,又对杭州新华丝厂实施破产。而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国有股,经部分转让浙江华龙实业公司、四川泰港生物科技公司后,最后的资产凯地印染厂也被达利国际集团收购。至2001年底,杭州市市属丝绸企业的国有(集体)资产宣告全部退出。

为进一步加快杭州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部分市属中小企业分批实施党群职能、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属地管理。根据市委《关于部分市属中小企业分批实施属地管理的通知》(2001年7月5日),和杭州市委、市政府于《关于调整市级工业国有资产营运体系和市属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通知》(2002年7月10日),撤销了杭州丝绸控股(集团)公司,原隶属于杭州丝绸控股(集团)公司管理的23个企业进行分流,其中9个企业分别分流至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管理,7个企业归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管理,6个企业委托管理,1个企业派工作组管理。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杭州市的丝绸产业基本上都是国有(集体)企业,八十年代起逐步出现的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发展壮大,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已形成一定规模,同时也开始出现一些境(国)外公司投资的合资和外资企业。在国有(集体)丝绸企业逐步有序退出的同时,这些合资(外资)企业、县(市)属及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原国有(集体)转制企业、破产重组企业就成了杭州丝绸产业的生力军,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把杭州丝绸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与此相呼应,杭州丝绸产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创办丝绸服装生产企业。1984年3月,杭州市政府发出“千家万户办服装”的号召,杭州东升丝厂率先筹建服装车间,形成年产服装10万件(套)的加工能力。1987年8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服装行业归口纺织工业部门管理的指示精神,杭州市政府将以生产丝绸服装为主的原属市二轻工业总公司管理的杭州时装厂、友谊服装厂、春晓服装厂、大华服装厂(春晓、大华后合并为杭州第二丝绸服装厂),以及原属市商业局管理的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划归杭州市丝绸工业公司管理。这五家厂虽然规模不大,但均属建厂较早、加工能力较强的专业服装企业,他们的加入,为发展丝绸服装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1989年,原杭州市丝绸工业公司在调整产业结构时提出“抓服装、带印染、促织造”的方针,市属丝绸企业大多先后办起服装分厂(车间)和中外合资丝绸服装企业,计有金翅雀、喜得宝、正大、浙高、金项链、奥格斯、天远、永安、梦真发、杭隆等30余家。省丝绸公司及其所属企业也纷纷建办起许多中外合资丝绸服装企业,如华天杭、华开、华谊、华联、华宇、华隆、华励、华富等等。到1993年末,杭州市内丝绸服装产量已达820万件(套),而全市各区、县(市)的服装企业已达74家,年产服装6016万件(套)。此后,杭州丝绸服装、服饰企业遍地开花,一些民营及合资企业,他们拥有较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并且有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因此发展速度很快。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达利(中国)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以凯喜雅、万事利、金富春、喜得宝为代表的丝绸女装企业,以蓝色倾情、江南布衣、秋水伊人为代表的杭派女装企业,以及一大批小型作坊式的服装加工企业,共同开创了杭州丝绸女装的新天地,丝绸女装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2001年,杭州市提出了打造“女装之都”的战略决策。2001年11月9日,市政府发出关于成立杭州市女装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同年12月25日,市政府召开女装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制定和实施杭州女装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确立了女装产业作为杭州都市工业的战略地位,由此拉开杭州女装发展的帷幕。在政府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杭州女装企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同年,举世瞩目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当身着富有中国特色的丝绸服饰的各国领导人亮相后,迅速在海内外掀起一股“唐装热”,杭州余杭区因生产APEC会议唐装面料而享誉海内外,2002年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首批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之一。中国丝绸协会鉴于杭州余杭区在发展丝绸生产中的历史地位及在发展创新中的贡献,于2002年10月16日授予杭州余杭区为“中国丝绸织造基地”称号。

2002年,杭州市政府为奠定和扩展服装产业充足、良好的生存发展基础和空间,分别在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干区规划、建设杭州(萧山)和江干女装块状功能区。其中萧山女装块状功能区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电子商务、展示交易、国内外交流等系统功能于一体。引进多家品牌企业和国际一流的服装生产流水线,年生产能力达700万件(套),同时引进了大批先进的服装生产及配套设备。而江干女装块状功能区,则以四季青服装研究发展中心为主题,荟萃国内知名企业和品牌,为中小服装企业提供“孵化器”。

与此同时,从2002年起,杭州市政府在已经自发形成的江干区四季青服装集散地,和下城区武林路服装街区的基础上,实施治理整顿改造工程,构筑管理完善、特色突出的杭州女装品牌展示窗口和产品销售平台。四季青服装特色街结合解放路延伸、拓宽工程改造,经过整治,街区形象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之一。武林路时尚女装街更以打造“中国女装第一街”为目标,各种前卫、典雅、另类风格和杭装、海派、广货、台装、韩潮等款式的服装服饰商品云集于此。成为集购物、休闲、旅游和娱乐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2003年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期间,首次推出了中国“六大绸都”。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中国丝绸协会授予杭州、苏州、嘉兴、无锡、湖州、吴江六大丝绸产业城市“中国绸都”的荣誉称号。2005年4月,中国丝绸协会又命名四川南充为“中国绸都”,这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中国绸都”。

2005年11月4日,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立足城市特色,发挥优势互补,以丝绸与女装结合为突破口,“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是我市推进和谐创业的重要举措,是构筑产业优势的具体载体,也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意见对“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落实等20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杭州丝绸女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为加快实施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发展战略,杭州市政府将淳安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优质茧基地。

2005年12月,浙江华鼎集团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后的融资款主要用于产能扩张及增设零售店,兴建家纺生产基地,建造大纺织城,发展品牌时装零售业务,锐意成为国际先进的面料开发及制造商。

2006年2月14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的若干意见》精神,市政府决定,将原“杭州市女装发展领导小组”调整并充实为“杭州市丝绸与女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同年3月24日,将原“杭州市女装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整并充实为“杭州市丝绸与女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的战略决策,2006年3月初,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杭州市丝绸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金富春丝绸化纤有限公司、杭州喜得宝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丝联实业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经友好协商,一致同意作为发起单位,共同筹建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其宗旨是:努力贯彻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提升杭州丝绸行业的市场地位;协调行业内制丝、织造、印染、制衣、丝绸机械等不同产品企业之间的关系,减少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协调丝绸企业与女装企业的关系,对丝绸与女装的结合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外交流考察、对内培训互助,提升杭州丝绸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及国际影响力,重铸杭州丝绸的辉煌。

2006年4月17日,杭州市经济委员会以杭经法规[2006]125号文作出《关于同意成立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的批复》;2006年4月19日,杭州市民政局以杭民发[2006]83号文件作出《关于准予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注册登记的批复》。2006年4月20日下午,在浙江西子宾馆召开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首届会员大会,宣告了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的诞生,并确定了“协调、建言、研讨、拓展”的工作方针。

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成立后,针对2006年上半年茧丝价格暴涨暴跌对行业带来的冲击与损害,适时组织召开“丝价走势讨论会”。会议沟通了当前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交流了茧丝绸市场的信息与价格趋势,提出了一些稳定丝价的建议和看法。行业内24家制丝、织造、印染、服装企业、纺机及会展公司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探讨的问题在业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06年7月,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与杭州市丝绸与女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出版《中国丝绸诗歌选》。《中国丝绸诗歌选》共收集自先秦、汉、唐、宋以来及近代至今诗歌作品160多首,涉及作者近百人,此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丝绸文化的一项空白。

为进一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丝绸文化,突出杭州历史文化特色和优势,提升“丝绸之府”的文化品位,2006年上半年,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和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一道创意开展“中国丝绸日”活动,得到了中国丝绸协会的认同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7年7月25日,中国丝绸协会对杭州市丝绸与女装领导小组、杭州城市品牌促进会、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作出了《关于同意举办“中国丝绸日”的批复》。在2007年10月25日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上,中国丝绸协会授予“浙江省杭州市为‘中国丝绸日’举办地匾牌”,标志着“中国丝绸日”的正式诞生。

为响应中国与中亚四国提出的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计划,并为申遗活动提供能够反映丝绸之路沿途各地专家和民众的真实意愿的物质文化档案与非物质文化档案,寻找杭州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碎片,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和达利(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发起,组织文博专家、美术家、丝绸行业的相关专家与企业家以及新闻媒体,于2007年8月,联合举办“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万里行采风活动,活动行程上万公里,总日程为30天。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其间在甘肃敦煌举办丝绸文化交流会,与古丝绸之路上的陕西、甘肃、新疆等业内人士共同探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在新丝绸之路上的合作,达利(中国)在新疆和田捐建了丝绸之路希望小学。协会还沿途采撷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大量史料,撰写了三十多篇、近十万字的采风散记,为进一步研究丝绸之路、研究杭州丝绸历史文化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2006年10月9日,由杭州市委政研室和杭州城市品牌促进会牵头组建的杭州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经杭州市民政局批复正式成立,该中心致力于开展丝绸文化与品牌的交流活动,并为杭州丝绸文化与品牌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2007年,“中国纺织服装信息商务中心”落户杭州,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权威数据库和信息发布平台、纺织服装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纺织服装产品展示和流行趋势发布中心、纺织服装培训教育中心以及纺织服装商务贸易中心,“信息中心”的建立,对扩大杭州女装的交易规模、提升杭州服装产品档次和品牌附加值,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同年10月,中国工商联合会授予杭州“中国女装中心”牌匾,这表明,杭州市委、市政府“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决策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确立了杭州丝绸与女装在业界应有的地位。

鉴于2006、2007年丝绸出口连续两年下降,加之2008年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从紧货币政策,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美、日、欧经济放缓,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等诸多因素,丝绸出口前景不乐观。为充分认识丝绸女装行业面临的严竣形势,探讨新形势下行业发展的思路、方法与对策,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于2008年4月21日召开丝绸女装行业经济形势研讨会,25家会员单位与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参加了研讨。会议形成的纪要,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市政府和市经委的领导专题作了批示。《中商信息•茧丝绸》以“2008年丝绸服装行业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建议”为题进行了转载。丝绸网、女装网、中华服装网、中华纺织网、中国丝绸网、中国工业网、欧中经合组织官方网站等许多网络媒体也都作了专题报道。

2008年,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改制、资产和业务重组,承接了原浙江省丝绸集团的主体主营业务和经营团队,组建了浙江凯喜雅集团,成为一家以丝绸纺织品国际贸易为主业、科工贸结合、国有参股、产权多元的企业集团。

2008年7月5日,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在桐庐召开行业工作座谈会,协会内89家单位的128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杭州市委市政府、市经委领导应邀参加会议。座谈会上,大家分析行业现状,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应对挑战、共度难关的举措,针对行业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提出要增强发展信心,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创新,开拓市场,加强管理,共度发展难关,特别是市领导传达政府已经在酝酿和准备出台的一些对企业的扶持政策,给与会企业以极大的鼓舞。

2008年8月7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把杭州丝绸与女装行业列入十大特色潜力行业。通过培育发展美食、茶楼、疗休养、演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等十大特色行业,作为深化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以推动杭州作为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功能、产品、服务、管理等方面创新发展、领先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2008年10月30日,在萧山举行了达利丝绸工业园开园仪式。新建在达利丝绸工业园区内的“丝绸世界”,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它集博物馆、展览场所与时尚休闲购物区于一体,是一个园林化、生态化、现代化的时尚工业旅游园区。园区内汇集了供游客挑选的各大系列的丝绸产品,为参观者展现一个精采纷呈、美轮美奂的丝绸世界。达利(中国)有限公司首开杭州丝绸工业旅游之先河,为探求旅游与丝绸产业相结合的新路子、特色潜力行业与旅游休闲行业的新融合提供了经验。

2008年11月1日上午,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和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杭州召开,秘书处设在浙江丝绸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杭州,对推动杭州市丝绸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杭州市丝绸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杭州丝绸、女装的知名度和国内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至今,全国丝绸行业共制定出台了国家标准19项、行业标准34项(不包括正在制修订的新项目),其中由在杭丝绸企业、外贸部门、检测机构等作为标准第一起草单位的国家标准就有12项、行业标准有8项,充分体现了杭州在丝绸标准化工作中的领先地位。

2008年11月1日下午,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在达利丝绸工业园承办中国丝绸高峰论坛,探讨中国如何从“丝绸大国”迈向“丝绸强国”的转变。论坛邀请到国家、省、市及纺织工业协会的领导为论坛致词;邀请到中国丝绸协会、杭州市委、市政府、香港理工大学的领导、专家、学者与江苏、山东、四川、浙江等丝绸大省的协会领导、企业家在论坛发表演讲。这次论坛的举行,突出了杭州丝绸的文化与优势,进一步提升了杭州丝绸行业的品牌与形象,论坛分析、探讨迈向‘丝绸强国’的途径与方法,交流产业发展经验,无疑对我国茧丝绸行业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对丝绸产业的提升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008年11月1日晚,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盛装亮相“中国丝绸日•天堂丝绸武林衣秀2008丝绸与女装流行趋势发布会(达利之夜)”,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首次与杭州中国丝绸城管委会、杭州武林路时尚女装街管委会、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杭州汉龙威尔服饰有限公司等联手,实现文化与品牌、企业与行业的“互动联姻”,促进丝绸与女装的有机结合。为增进国内外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体现活动的专业性,发布会还邀请俄罗斯著名服装设计师扎伊采夫和历届杭州籍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演绎了一场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丝绸与女装流行趋势时装秀。

2008年,杭州日报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对杭州巿十个典型进行专题宣传,报道之一为“梦萦丝绸——从最小到最大的达利轨迹”。

2009杭州生活品质•美丽生活行业点评活动由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主办,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杭州市纺织行业协会、杭州市服装行业协会、杭州市化妆品行业协会、杭州市美发美容行业协会、杭州杭派女装商会、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等结成杭州美丽行业组群,并由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负责牵头,组织开展每年一次的杭州生活品质美丽行业点评活动。

2009杭州美丽行业生活品质点评共产生16个入选对象,其中与丝绸行业相关的年度现象、年度区块、年度活动、年度人物、年度产品就有8个。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参与并组织的“中国丝绸高峰论坛”等三项活动入选2009杭州生活品质美丽行业点评年度活动并获奖;协会与市发展研究中心创意的“中国丝绸日”活动,荣获2009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年度活动奖,费建明会长获年度人物奖。

2009年3月,由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牵头,整合组建了杭州市丝绸女装展览有限公司,全案负责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展览会的招商、招展工作。新组建的展览公司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办展原则,吸引了来自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95家企业参展,创境外参展商数量历届之最,更有来自美国、法国、德国、台湾、香港等地的知名设计师慕名而来,主动报名参与流行趋势发布。通过探索与实践,初步成功搭建了国内外丝绸与女装产业的展示平台、销售平台、商务平台。

为拉动内需、扩大销售、推进行业平稳增长,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还与展览公司、杭州丝绸城商会一起组织丝绸品牌企业巡回展销,赴西安参加第十三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赴上海参加跨国采购交易会、赴北京参加2009年杭州市名优特产品展销会、赴银川参加首届中国西部服装服饰艺术节等,通过“流动展销”链接国内重要城市,将杭州的丝绸产品推向全国,扩大杭州丝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增进产业交流,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还与展览公司组织会员企业赴韩国首尔参加“2009东大门时装庆典”商务活动,与韩国的面料、服装商进行一对一的商务洽谈活动。

2009年5月,杭州丝绸与女装产业组成新联盟。该联盟的成立既是杭州丝绸女装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种探索,通过党政、知识、行业、媒体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发挥各自的作用,结合杭州丝绸产业发展的实际,从产业研究、品牌推广、市场拓展、国际交流、人才发现、创业创新、产业宣传、形象推广8个方面开展各项工作,培育多层架构、网状联结、功能融合、优势互补的社会新创业主题,从而寻求产业与文化有效结合的一种方法,形成合力推动产业发展。

2009年6月5日,为总结行业内企业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有效措施与积累的成功经验,更好地促进行业平稳发展,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在淳安召开杭州市丝绸行业企业“过冬”经验交流会,协会内40多家会员企业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杭州金富春丝绸化纤有限公司、杭州商辂丝绸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作了经验介绍,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他们应对危机采取的有效措施与积累的成功经验,给与会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2009年9月,杭州市委、市政府表彰20位首届品质杭商,丝绸行业沈爱琴、费建明同时受表彰。

2009年10月,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承办了“2009中国国际丝绸论坛”。该论坛以“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为主题,通过演讲、提问和会外广泛交流,加强各国茧丝绸业的沟通与合作,探寻国内外丝绸业发展新趋势和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研究如何扩大本国及全球丝绸消费,探讨推动世界丝绸产业升级的措施及加快国际生丝电子检测标准的推行。论坛得到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丝绸业界行业协会、商业机构及企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出席这次论坛的嘉宾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巴西、法国、英国、东欧与中亚地区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及台湾、香港等14个国家与地区的150多位代表。此后,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又继续承办了2011年和2013年的中国国际丝绸论坛。

2010年1月7日,中国丝绸协会作出《关于同意杭州达利富丝绸染整有限公司建设“中国丝绸文化博览中心”的决定》。

2010年5月11日,台湾纺拓会派员来杭洽谈丝绸设计合作事宜,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组织达利、万事利、金富春、都锦生与华泰五家企业与其对接。6月10日,费建明会长赴台,与台湾纺拓会共同签署《2010年“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展览会”与“台北魅力服装品牌展”合作协议书》,正式展开杭州----台湾两地丝绸女装方面的合作。8月27日~29日,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还与展览有限公司联合组织金富春、凯喜雅服饰等十家丝绸女装企业赴台参加“2010台北魅力服装服饰品牌展”,收获颇丰。

2010年8月19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颁证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代表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申报团队领取了证书。“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是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申报的世遗项目,涵盖了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和江苏苏州、四川成都等3省5市的蚕桑生产的主产区和蚕桑丝织文化保护地。该项目的入选,对于传承和保护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丝绸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蚕桑丝织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地等丝绸生产习俗。杭州福兴丝绸厂的“杭罗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10年8月31日,经综合评选并向社会公示,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2009年度杭州市中介服务业示范企业(机构)”称号,并予以通报表彰。

随着杭州丝绸美誉度的不断提升,一些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丝绸产品打着“杭州丝绸”的名号扰乱市场,侵害了杭州丝绸企业及消费者的利益,使原产地产品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影响。为确立杭州丝绸产品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杭州丝绸的形象和档次,切实维护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杭州市经济委员会委托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负责申报杭州丝绸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9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办发布了杭州丝绸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受理公告(2010年第98号)。2010年11月29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明确“杭州丝绸”地理标志申报主体的函》(杭政函[2010]268号)中确定:市政府决定作为“杭州丝绸”地理标志的申报主体,并委托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作为申报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

2010年11月,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召开第二届会员大会。会议进行了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调整充实了理事会的力量,并确立了新一届协会的工作方针,通过“整合、转型、管理、促进”,进一步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和提升协会的服务功能,力争为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0年12月,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1月8日,协会秘书长任东毛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并接受表彰。

2011年,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和杭州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联手举办“中国丝绸日•‘织锦之秀都锦生’主题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1)杭州都锦生织锦博物馆的改造提升,(2)制作《东方艺术之花——杭州丝绸记忆》旅游纪录片,(3)举行“都锦生休闲旅游购物商圈”的落成典礼。三项活动籍以纪念我国著名民族企业家都锦生先生创始的都锦生织锦诞生90周年。

2011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蚕丝织造技艺(杭州织锦技艺)”和杭州利民服装厂的“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被双双入选。

2011年8月,经中共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委员会批复同意,中共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党支部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也是市经信委系统中第一批审批成立的新社会组织协会党支部。

2011年9月1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11】第138号公告,自即日起批准“杭州丝绸”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由各地质检机构实施保护。“杭州丝绸”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一件正本溯源、传承发扬的大事情。它可以“鉴真伪,分良莠,惩盗名,扬国粹”,弘扬“丝绸之府”及丝绸文化,在杭州丝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11年11月18日,浙江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召开浙江省行业协会经验交流会,参加交流会的有来自杭州、宁波、温州三市行业协会的代表。经杭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推荐,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以《转型升级,服务企业,推进杭州丝绸行业新发展》为题在省行业协会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2011年12月1日晚,一台由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杭州生活品质传媒有限公司、金富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创意的“中国丝绸日•首届‘金富春杯’中华嫁衣创意大赛”在杭州广电中心一号演播厅隆重举行。该大赛创新了杭州丝绸特色服装,丰富和完善了杭州婚恋旅游产品体系,为现代中式婚服开启了一扇拓宽市场的大门,也为中式嫁衣设计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此后,大赛每年举办一届,助推社会各界对中式婚礼服研发、设计的兴致,也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2011年12月,应马来西亚中小型企业国际合作协会邀请,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组团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会展中心参加峇迪(蜡染产品)展的开幕式。马来西亚前首相和马来西亚文化部副部长还向费建明会长赠送纪念册。

2012年1月,万事利集团举办“铭记三十六年”庆典,万事利董事局主席沈爱琴正式将万事利集团的领导权交给女儿屠红燕,为民营企业的交接班作出了良好示范。

2012年3月,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参与杭州市品牌办、市旅委、市文广新局共同组织的“杭州城市旅游及生活文化意大利交流活动”,协会先后在威尼斯、罗马等地作丝绸体验展示,近距离地向意大利人民展示充满魅力的杭州丝绸文化。并赴科莫与欧洲丝绸论坛秘书长、意大利丝绸办公室负责人就两地丝绸产业与文化的合作进行了交流。

2012年5月,杭州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理事会进行换届选举,杭州巿丝绸行业协会会长费建明当选中心理事长,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院长邹奉元当选中心主任。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深化“我们的价值观”,2012年5月,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特邀市委政研室、市城市品牌促进会、市发展研究会、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凯喜雅、万事利集团等丝绸企业负责人以及丝绸界的老前辈,共同组织开展杭州丝绸行业核心价值研讨活动。尝试用有形的词汇来培育无形的价值观,把“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时尚引领,优质名品”作为杭州丝绸行业价值观的表述语,转发各单位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立了具有杭州丝绸产业特色的价值观表达方式,扎实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在此基础上,协会还编撰印制了图文并茂的《杭州丝绸行业价值观研讨成果集》。

2012年8月,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携手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举办“爱在西湖•秀丝绸”系列活动,旨在扩大杭州西湖景区成功申遗影响,宣传杭州丝绸研讨核心价值观的丰硕成果。该活动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之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设计制作,特邀匠人运用传统的蜀绘技艺,精心制作20套美轮美奂的杭州新、老西湖十景艺术旗袍,于2012年9月18日在杭州西湖景区白堤(断桥——平湖秋月)一带,举行了“爱在西湖•秀丝绸”杭州西湖十景艺术旗袍秀摄影大赛。

2012年9月20日,由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文化厅批准成立的浙江省丝绸文化研究会正式揭牌。研究会致力提升中国丝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围绕挖掘和保护传统中华丝绸文化遗产以及创新和发展现代丝绸文化开展工作。

2012年9月,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邀请欧洲丝绸论坛秘书长、意大利丝绸办公室主任圭多•泰塔曼替和欧盟纺织联合会顾问米埃理来杭,拟共同创建“中国•杭州——意大利•科莫丝绸促进联盟”。双方就合作的模式,合作的内容,合作的运行机制等达成了协议。协议包括:交流杭州与科莫的丝绸产业资讯;每年发布中国杭州与意大利科莫丝绸面料的流行趋势与新产品;为双方贸易提供政策咨询,价格咨询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双方的设计师、工程师、技师和学生提供交流、讲学、创作、就业、实习的机会和便利;为双方投资合作、高级定制、品牌加盟、品牌转让等活动提供资讯建议,搭建平台;进行丝绸文化的研究交流;向双方政府提供发展丝绸产业的政策建议等内容。

2012年10月23日,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与湖州市纺织行业协会、嘉兴市丝绸行业协会、嵊州市领带行业协会,共同建立了杭州都市经济圈丝绸行业协会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行业协会这个民间组织,加强区域间的沟通合作和交流,提升产业层次,促进转型升级,推动“杭湖嘉绍”丝绸业结构调整、产业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资本的合理流动、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行业整体实力与竞争力的提高,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杭湖嘉绍”四城市丝绸行业由大向强转变。

2012年11月底,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费建明会长带团赴欧洲签署了《中国杭州•意大利科莫丝绸促进联盟合作协议》,出席在瑞士举行的欧洲丝绸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2012年12月,评估机构浙江禾晨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杭州资信评估公司对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的工作进行了综合评估,经材料审核、考察初评和评估委员会最终评定,以综合评估计分938分的高分,被杭州市民政局评为4A级社会组织。

2013年3月,由杭州中国丝绸城牵头发起,杭州市民政局、杭州市经信委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杭州丝绸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该平台将对拥有杭州中国丝绸城等商业特色街的下城区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也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杭州丝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013年4月3日,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召开协会二届六次理事会,杭州日报专副刊中心、副刊部主任、编辑、记者应邀到会,专题介绍了“绿色传递•拯救民勤”大型社会公益行动情况。经协会理事会讨论,为反哺古丝绸之路的丝绸情结,决定尽我们的绵薄之力,以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的名义出资10万元,在甘肃民勤捐种100亩“杭州丝绸梭梭林”。

2013年5月,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与丝绸女装展览公司随市经信委赴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推介“丝博会”,先后在珀斯的澳大利亚西澳中华总商会,悉尼的中国工商业委员会、澳中经济文化促进会,新西兰奥克兰商会、新西兰中国商会,马来西亚博览国际有限公司等推介2013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进一步扩大杭州丝绸的影响力。

2013年5月,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2014-2015春夏中国丝绸流行趋势研究项目采购公告,首次将此项目以招投标方式确定承办方,杭州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联合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金富春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投标。最终因杭州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拥有政、企、校全面资源而成功中标。中国丝绸流行趋势发布将引领杭州丝绸女装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并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行列。

2013年7月,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组织业内骨干企业随市经信委组团,参加法国巴黎举办的fatex展,五家企业共获得81家各国意向下单企业,其中不乏极具发展潜力的客户,体现了杭州丝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代表团在意大利还促成意大利丝绸协会第一次组团来杭参加中国国际丝绸论坛和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

杭州丝绸的发展,凝聚着杭州世代丝绸人的智慧和汗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丝绸产业历来是杭州的传统产业,有着实力较强的产业基础,具有从种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设计、服装、商贸、会展等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的巨大进步以及消费理念、产业环境、支撑条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杭州丝绸产业迫切需要由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向新型现代模式的转变,进一步提升杭州丝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进一步做大产业、做深文化、做强品牌,以期实现“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杭州”的宏伟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杭州现代丝绸产业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

作者:任东毛 原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