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新茗泡松萝——松萝茶小史

汪鹤年

郑板桥活了七十三岁,在古代可算是位高寿之人。有人认为这和他喜欢喝茶有关。他不仅爱喝茶,一生中还做过许多茶联、茶诗,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一首与茶有关的《题画》诗:“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在这位书画大家的心目中,这松萝茶的魅力可见一斑。

松溪湛卢茗茶(一壶新茗泡松萝)(1)

松溪湛卢茗茶(一壶新茗泡松萝)(2)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创于明代中期的松萝茶是绿茶类的历史名茶,起源于安徽休宁县新安江上游的松萝山。松萝山地处安徽休宁县休歙边界的黄山余脉,山上长满松萝,因此叫松萝山。此茶因系一位结庵松萝山,法号大方的僧人所创制,故以松萝为名。

松萝山茶园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之间,山势险峻,石壁悬空,峰峦耸秀,松萝交映。山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常年云雾弥漫,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为杂有风化成片状碎石的乌沙土,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山上所长茶树称“松萝种”,树势较大,叶片肥厚,芽叶壮实,浓绿柔嫩,茸毛显露,是加工松萝茶的上好原料。早在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便认为优越的生长环境是松萝茶品质优异的原因之一:“茶以松萝为胜,亦缘松萝山秀异之故。山在休宁之北,高百六十仞,峰峦攒簇,山半石壁且百仞,茶柯皆生土石交错之间,故清而不瘠,清则气香,不瘠则味腴。而制法复精,故胜。若他处产者,非托根石罅即沙土上矣,宜罕有及者。”

松溪湛卢茗茶(一壶新茗泡松萝)(3)

松萝山茶园

制法独特则是松萝茶名声卓著的另一因素,甚至可视之为第一要素。在焙制这种茶时,不仅有以松烧炭,以竹制帘等种种制约,而且特别讲究烘焙技巧。因此,色绿、香高、味浓也就成为此茶的典型特征。这种茶,叶片厚,叶脉细,茶形壮实,条索紧卷匀壮,色泽润绿;香气高爽,滋味浓郁,带有橄榄香味。冲泡后,汤色绿明,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古人曾有“松萝香气盖龙井”之誉。

松萝茶的命名及问世时间

从制作方法来看,松萝茶可视之为虎丘茶的延续。

明人冯时可《滇行纪略》便有如此一说:“徽州松萝旧亦无闻,偶虎丘一僧往松萝庵,如虎丘法焙制,遂见嗜于天下。”

冯时可撰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前后的《茶录》还留下了这样一段记述:“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徽之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也。是茶,比天池茶稍粗,而气甚香,味更清。然于虎丘,能称仲,不能伯也”。也就是说,曾在虎丘长时间居住的虎丘山僧大方,后来到松萝山结庵时,运用在虎丘学到的炒茶技法,焙制出一种新茶,人们叫它松萝茶。由于嗜者甚众,其在市场上的价格一路看涨。当然,其与虎丘茶相比,毕竟稍逊一筹。

从冯时可的这段记述来看,松萝茶尽管脱胎于虎丘茶,但其与虎丘茶最大的不同是,其茶芽的品质并不具备惟一性,也就是说并不一定来自松萝山,而是来自“诸山”。倒是其独特的焙制方法,成为左右茶叶质量的关键。

那么,松萝茶究竟面世于何时呢?文中仅有“近出”二字,大方和尚的生平我们又无从得知,而《茶录》的撰著时间我们也仅仅知道大约撰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前后。不过,综合其他的相关史料,我们又似乎可以断定,松萝茶的面世时间大约在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

乾隆三十六年《歙县志》“食货志下·物产”就明确提到:“茶概曰‘松萝’,松萝,休山也。明隆庆间,僧大方住此,制作精妙,郡邑师之,因有此号。”

不久,明代徐渭(公元1521—1593年)所辑的《刻徐文长先生秘集》中,已将松萝茶列为当时三十种名茶之一。

许次纾撰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的《茶疏》也将其列为与虎丘、龙井等并称的名茶:“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秾郁,并可与岕雁行。”

可见,说松萝茶创始于明隆庆年间是较为可信的。

松溪湛卢茗茶(一壶新茗泡松萝)(4)

松萝茶创始于明隆庆年间

优良的品质得力于独特的焙制方法

松萝茶的品质得到明代文人普遍的认同,但对其品位的评价却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明黄龙德《茶说》认为松萝茶应是茶中极品:“茶贵甘润,不贵苦涩,惟松萝、虎丘所产者极佳,他产皆不及也。”

明人龙膺在为罗廪《茶解》作跋时还透露,他自己竟有一种非松萝不饮的癖好:“茗必松萝始御,弗继,则以天池、顾渚需次焉。”如果实在喝不上松萝茶,则只好以求其次了,即以天池茶和顾渚茶替代。

袁宏道(公元1568~1610年)《龙井》一文中又说它“味在龙井之上,天池之下”。

谢肇淛却认为它比天池茶要好,应与龙井并列。明谢肇淛(公元1567~1624年)《西吴枝乘》便有此一说:“余尝品茗,以武夷、虎丘第一,淡而远也。松萝、龙井英(“英”字似为误入)次之,香而艳也。天池又次之,常而不厌也。”但其作为茶之上品似无疑问,他所撰写的《五杂俎》就说:“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

不过,也有人不以为然,明熊明遇(公元1580年—1650年)《罗岕茶记》便认为松萝茶够不上上品,理由是:“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而香味过重的松萝,自然被排除在外了。

李日华(公元1565—1635年)《紫桃轩杂缀》甚至认为松萝茶尚未能脱去俗气:“松萝极精者方堪入供,亦浓辣有余,甘芳不足,恰如多财贾人,纵复蕴藉,不免作蒜酪气。”

但无论怎么说,松萝茶品质较优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却是实情,不然你就无法解释时人的一些造假行为了。或许,《续茶经》引明吴从先(约生于明嘉靖年间,卒于明崇祯末)《茗说》中对松萝茶的评价及时人以假乱真的客观记述,可作为最好的注脚:“松萝,予土产也,色如梨花,香如豆蕊,饮如嚼雪。种愈佳,则色愈白,即经宿无茶痕,固足美也。秋露白片子,更轻清若空,但香大惹人,难久贮,非富家不能藏耳。真者其妙若此,略混他地一片,色遂作恶,不可观矣。然松萝地如掌,所产几许,而求者四方云至,安得不以他混耶?”由于品质超凡,求者云至,造假自难以避免,不然,人们就不会有“略混他地一片,色遂作恶”的忧虑了。

至于以劣充优者更大有人在。明黄龙德《茶说》就记述这样的事实:“其余杭浙等产,皆冒虎丘、天池之名,宣池等产,尽假松萝之号。”他还特别告诉人们辨别真假的方法:“真松萝出自僧大方所制,烹之色若绿筠,香若兰蕙,味若甘露,虽经日而色香味竟如初烹而终不易。若泛时少顷而昏黑者,即为宣池伪品矣,试者不可不辨。”

当然,也有人并非有意造假,而是想学到松萝茶的制作工夫以谋厚利,但由于学艺不精,难免会露出马脚。《续茶经》引明陈继儒(公元1558~1639年)《太平清话》便反映出这种客观事实:“武夷屴崱,紫帽、龙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干濯用耳。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既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盖制茶者,不过土著数僧耳。语三吴之法,转转相效,旧态毕露。”

明文震亨(公元1585~1645年)《长物志》认为其真者甚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原料有限,二是制法不精:“松萝,十数亩外,皆非真松萝茶,山中亦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手焙者,更妙。真者在洞山之下,天池之上,新安人最重之。两都曲中亦尚此,以易于烹煮,且香烈故耳。”

可见,除了茶之产地要正宗外,精湛的焙制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明人闻龙该书撰于1630年前后的《茶笺》就较详地记述了其焙制技巧:“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唯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黄,香味俱减。余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其要领便是:在采摘时,要取嫩叶,且掐尖去蒂;炒制时,要注意采取风扇、拣剔、补火等制作工艺,尤其是在焙制时要用扇子散热,以保持茶叶的鲜绿。直至今日,屯绿的炒制方法,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并发展完善的。

明谢肇淛《五杂俎》也曾亲往松萝山请教过松萝茶的采制技巧,而其要领便是取材务精:“余尝过松萝,遇一制茶僧,询其法,曰:‘茶之香原不甚相远,惟焙者火候极难调耳。’茶叶尖者太嫩而蒂多老,至火候匀时,尖者已焦而蒂尚未熟。二者杂之,茶安得佳?松萝茶制者,每叶皆剪去其尖蒂,但留中段,故茶皆一色,而功力烦矣,宜其价之高也。”显然,之所以在茶材到手后要掐尖去蒂,便是力求做到火候适到好处,避免生焦不匀。

松溪湛卢茗茶(一壶新茗泡松萝)(5)

采摘松萝茶

当然,除了这些固定的采焙工序,焙茶师傅炒焙揉挼的手法亦是焙制好茶的关键。明代龙膺为罗廪《茶解》所作书跋就透露出这样的细节:“家孝廉兄有茶圃,在桃花源西岩,幽奇别一天地,琪花珍羽莫能辨识其名。所产茶,实用蒸法如岕茶,弗知有炒焙揉挼之法。予理鄣日,始游松萝山,亲见方长老制茶法甚具,予手书茶僧卷赠之,归而传其法。”所谓“归而传其法”指的便是从大方长老那里学到的“炒焙揉挼之法”。

明罗廪《茶解》还特别介绍了松萝茶更为独特的焙制方法:“松萝茶出休宁松萝山,僧大方所创造。其法,将茶摘去筋脉,银铫炒制。今各山悉仿其法,真伪亦难辨别。”这段弥足珍贵的史料,专门提到大方炒制松萝茶时,用的是银锅。从当代科学的视角看,是因为银离子可以很好地保持茶叶的鲜绿,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或许,这正是大方和尚制作松萝茶的一大秘密吧。可惜,这种“专利”由于为其他山场所盗用,时人已很难区别真品与赝品。

令人称奇的药用功效

除了香高味浓的口感外,松萝茶还有一个最引人关注的特点就是其药用价值甚高。据说它有消积滞、消火、下气、降痰等功效。

对于松萝茶的药用价值,古医书中多有记载。清代著名医家张璐《本经逢原》云:“徽州松萝,专于化食。”《梁氏集验》中还记述了一种用松萝茶治顽疮的验方:“治顽疮不收口,或触秽不收口,上好松萝茶一撮,先水漱口,将茶叶嚼烂,敷疮上一夜,次日揭下,再用好人参细末拦油胭脂涂在疮上,二三日即愈。”

松萝茶防病去疾的功效,还被文人写入一些笔记小说。

在清王椷《秋灯丛话》一书中,便记载了一个“松萝茶能解猪首毒”的故事:“北贾某贸易江南,喜食猪首,兼数人之量。有精于歧黄者见之,问其仆,曰:‘每餐如是,已十余年矣。’医者曰:‘病将作,凡药不能治也。’俟其归,尾之北上,将以为奇货。久之无恙。后细询前仆,曰:‘主人食后,必满饮松萝数瓯。’医爽然曰:‘此毒惟松萝可解。’怅然而返。”因某商人长期喜食猪头肉,且有暴食之癖,这位医生便断定他可能会大病一场,而且非他莫治。谁料,某商人偏偏每饭后必饮松萝茶数杯,故能得以久而无恙。

清代青城子宋永岳《亦复如是》一书中“松萝茶”条,还记述了他于嘉庆九年耳闻的一件松萝茶出处不凡及饮茶消食的趣事:“松萝茶,人皆以为美矣。以予所闻徐友云先生事,知松萝茶自有真也。先生讳焕龙,以制艺名家。尝至徽州,慕婺源松萝茶,因迂道至山寺询茶产处。僧引至山后,但见古松蟠屈石壁上,高且五、六丈,不见所谓茶也。僧指示曰:“茶在松桠,系鸟衔茶子堕松桠而生,如‘桑寄生’然。名曰‘松萝’,取茑与女萝施于松上意也。”复叩其摘采之法,僧以杖叩松根石罅而呼曰:‘老友何在!’即有二、三巨猿跃至,饲以果,猿次第升木采撷下。先生当乞品尝,僧曰:‘且待膳后。’及进膳,僧问常馔几瓯,先生曰‘二’。僧曰:‘今日须倍之。’时先生年近七旬,勉强进一,语僧曰:‘不能加矣。’僧方命侍者烹茶,饮之,浓烈芬芳迥异于行远者。少顷腹馁,殊不安适。僧曰:‘腹空耶?衲早备午膳矣。’啖之倍于常日,僧曰:‘此茶功效消积滞、除胀闷,平时不宜常饮。此先时之所以劝加餐也。’”这种几近神化的笔墨,不仅写出了松萝茶出处的不同凡响,而且将其消积滞、除胀闷的功效彰显无遗。

不断发展壮大的松萝家族

与其他江南名茶相比,松萝茶问世的时间不长,但凭着其优良的品质,却能后来居上,并迅速发展成为江南名茶的主流品种,其“家族”不断壮大。

早在明末清初,松萝茶就已有诸多品目,如绿雪芽、翠屏等即是代表性品目。《续茶经》引《随见录》即云:“宣城有绿雪芽,亦松萝一类。又有翠屏等名色。”

到了清代,松萝茶的家族成员竟达到二十多种。康熙《徽州府志》卷六“食货志·物产”就曾亮出过这样一份“松萝家族”的较详细名单:“茶产于松罗,而松罗茶乃绝少。其名则有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其不及号者为片茶八种。近岁茶名,细者有雀舌、莲心、金芽;次者为芽下白、为走林、为罗公;又其次者为开园、为软枝、为大方制。名号多端,实皆松罗种也。”

当然,鱼目混珠者也不在少数。如休宁琅源山的僧人,就曾仿松萝茶制法,这种所谓的琅源松萝,也曾十分抢手。因有利可图,一些僧人竟弃佛还俗,专门经营茶叶去了。因无法满足一些士大夫阶层对松萝茶的需求,当地掌管松萝茶的官员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任假松萝茶的泛滥。清康熙三十二年《休宁县志》便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史实:“邑之镇山曰松萝,远麓为榔源,多种茶,僧得吴人郭第制法,遂托松萝,名噪一时,茶因踊贵。僧贾利还俗,人去名存。士客索名松萝,司牧无以应,徒使市恣伪售。”这是由于,松萝为炒青制法,质量明显优于唐宋时的蒸青制法,故各茶区争相仿效,并借用松萝茶名。

因托名者众,松萝茶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其价格也就一路走低。清初叶梦珠(生于明崇祯时)《阅世编》对其价格的变化就有这样的记录:“徽茶之托名松萝者,于诸茶中犹称佳品。顺治初,每斤价一两,后减至八钱,五六钱,今上好者不过二三钱。他若苏茶、峒山岕,历来价色高下,不甚悬绝。”也就是说,像峒山岕这种名品,因货真价实,其价格悬殊不大,而造假者众的松萝茶价格却一日贱于一日。

但托名者众的现实却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在清代直到民国时期几乎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清乾隆二十二年《婺源县志》“地产志”载:“茶,常品为多。其云松萝茶者称佳品。须得地气,又加人工,未易为也。松萝山在休邑,借名耳。”也就是说,久享盛名的婺源绿茶,也曾借用松萝茶名,称婺源松萝。歙县茶因系仿松萝制法,也概名松萝茶。例如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可称为“最上品”,也称作松萝茶。民国《歙县志》“食货志·物产”有载云:“然其时(指明代)仅西北诸山及城太涵山产茶。明人记载,以函紫为最上品,谓太函,及紫霞山也。降至清季,销输国外,遂广种植。……其制而售诸国内者,有毛峰、顶谷、大方、雨前、烘青等目。”而且,到了清代,为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歙县还扩大了茶叶的种植。至于当时在国内销售的借名松萝者,则有毛峰、顶谷、大方、雨前、烘青等品目。

实际上,到后来,借名松萝茶的不正常状态已成为一种合法的现象。在这种情势下,松萝茶已成为一个相当宽泛的品牌概念,起码在宁国府属各县,所产茶叶均以松萝为名。《续茶经》引《通志》就有“宁国府属宣、泾、宁、旌、太诸县,各山俱产松萝”的记述。松萝茶的采制技术甚至扩展到浙、赣、闽、鄂等省。现今名茶中,如产于浙江的淳安鸠坑茶、建德苞茶;产于安徽的黄山毛峰便都深深地打着松萝茶的印记。

松溪湛卢茗茶(一壶新茗泡松萝)(6)

小壶小杯品松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