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中学,这八个字是融入其血液的一种精神——

南洋校训:自主、求实、俭朴、好学

随着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的打造,经过整体改扩建,南洋中学的师生们新学期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乔迁之喜。位于龙华中路的新校门最醒目处,一排青葱的黄杨树修剪成八个字——“自主、求实、俭朴、好学”。这八个字,正是这所百年老校的校训。作为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中学,对于南洋师生而言,这八个字是融入其血液的一种精神。用植物作为校训的呈现载体,正是象征着其蓬勃的生命力和活力。

华附校训厚德笃学(校训南洋中学)(1)

“俭朴”校训传承至今

走进南洋中学大气现代的新校园,只见教学楼的走廊变宽了、教室更敞亮了、师生的活动空间更充足了。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校长和书记的办公室略显局促——六位校领导依旧一间办公室,配备的全是最普通的办公设备。

华附校训厚德笃学(校训南洋中学)(2)

“这正是校训精神的一种传承,在南洋,俭朴已经成为一种低碳生活的习惯。”南洋中学党委书记陈宏观说,1900年,老校长王培孙接办育材书塾,后改名为南洋中学。当时正是国难深重之际,学校因为学生减少而非常窘迫,王培孙提出俭朴办校,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尽管当时的校门是不起眼的篱笆墙,但学校却建成了远东地区名盛一时的图书馆和科学馆。作为一所中学,当时它的图书馆藏书就有十余万册,成为了远东第一大中学图书馆。

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老校长十分重视实验及其馆舍设备的建设。1950届校友杨渤海回忆说,1930年,科学馆建成,计费25400元,其规模和设备,就连当时资金雄厚的教会学校也望尘莫及。以生物实验室为例,建馆初期就有2000倍显微镜一架,后来陆续增至十余架。

把每一分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最令校友们感动的是,老校长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学校的软硬件改造和聘请师资上,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头顶瓜皮绒线帽,身穿布衣,粗茶淡饭;他减免优秀的贫寒子弟的学杂费,甚至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同吃同住,少时几人,多时十余人。

华附校训厚德笃学(校训南洋中学)(3)

第44届校友樊尚德在回忆录中写道,“20世纪40年代,我和一位教育界前辈一同前往王校长家拜访。在大同坊的这条普通里弄的一幢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里,王校长住在二楼。走进他的书房兼卧室,环顾四周:房间的面积不大,约二十平方米,室内陈设简朴,几只书橱书架,上面堆满了各类书籍,写字台上也堆放了许多报纸杂志,床边放着衣柜衣箱。后来,王校长又迁居到离校不远的大木桥路俞家宅,住房为几间简陋的农舍,屋前有个院子,围有竹篱,种些花卉杂树,一派田园风光。另有两位家境清寒正在南洋中学攻读的同学,与他住在一起,依先生为生。”

陈宏观说,“秉承俭朴这一优良传统,今年的新校园建设中资金投入最大、质量水平最高的就是教学楼。”

华附校训厚德笃学(校训南洋中学)(4)

鼓励学生自治、自爱、自主、自强

在教育上,王培孙倡导“自主、求实”的学风:学校不设学监、舍监;教师自订章程,自编教材;鼓励学生自治、自爱、自主、自强。在校友们看来,能发挥学生自动、自治与自学的精神,是母校教育特点中最值得称道的。

华附校训厚德笃学(校训南洋中学)(5)

代校长顾因明说:“南中招生章程载明,凡来学之士必须具有自治能力,克勤于学,方与此间环境适合。”有人把这种管理思想谓之“无为而治”。据20届校友回忆,当时学校管理人员只有一位校长、一位总务主任、一位会计,一位庶务和一位书记,而学生却有四五百人,靠什么管理学生?靠自觉性。

课余时间,同学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体育等社团活动,不但放松精神,锻炼身体,有的同学后来还成为文艺、体育方面的专家。

自主还体现在教材的选择上。学校自选文科教材,在英文方面,多选用原版名著,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等。在国文方面,选用比较多样,如初二选用《古文观止》,初三选用《战国策》等。

华附校训厚德笃学(校训南洋中学)(6)

“强调实践学习,是南洋中学的办学特点。”据顾国彪院士回忆,老校长王培孙将其一生的积蓄捐献出来,建立了上海最好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

按照“注重动脑、动手的结合,注重实验、实践的结合”的自主传统,目前的南洋中学是上海市自主研发教具最有成果的学校之一。进入新世纪,学校教师多人连续获得全国自制教具大赛一等奖,物理特级教师奚天敬教育基地也为徐汇区培养了一批自制教具的教师人才,学校承办的“南洋杯”物理教师实验操作比赛已成为徐汇、黄浦等五区联动的项目。

2004届校友丁慧回忆,母校全年的各项活动都由学生安排,搞得有声有色。“自主求实、创新进取,乃我们南洋师生魂之所系。”

华附校训厚德笃学(校训南洋中学)(7)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