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进士选官、授官的话题御史写过不少文章,最近在整理史料笔记的时候,发现还是有许多细节的东西没有与各位讲清楚。故而有必要旧事重提,花一点笔墨来讨论这个问题,相信会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认知。

明经和进士哪个好考(从新科进士到实授知县)(1)

新科进士选官的基本套路

大多数读者对于清代进士选官都有一个印象:一甲三名授翰林院修撰(状元)、编修(榜眼、探花),二甲、三甲进士需要参加朝考,合格者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年,此为庶吉士,余则授各部主事或分发外省担任知县。

这个观点大体是不错的,其中一甲三名无须参加朝考直接授予翰林院官,是一种固定的程式,有清一代都是按照这个路子在走的。

然,二甲、三甲未通过朝考的进士授官问题就比较复杂了,绝不是一句“内任主事,外放知县”就能概括的。因为这中间还有一个候选期的问题。

根据《大清会典》卷十一《吏部·文选司·汉缺除选》的记载,顺治时期,二甲一名至五十名授各部主事,五十一名至三甲十名授中书、行人、评事、博士,十一名至二十名授知州,二十一名至五十名授推官,余授知县。

明经和进士哪个好考(从新科进士到实授知县)(2)

顺治时期,清王朝统一中原的战事尚未结束,各省遗留下来的官缺很多,所以这一时期的进士基本上都没有候选期,且任职起点也较高,拿到吏部的官凭后直接就可上任。

顺治晚年,情形略有变动,各省的官缺开始趋于完备。因此朝廷开始停授知州,主要以知县选用。

顺治一朝与康熙初中期,进士选官、授官优势较大,也容易获得实缺。康熙中期以后,新科进士就有了候选期,且候选期的时间从一二年迅速增至七八年。数据统计,康熙晚年新科进士的平均候选期已经达到了8.8年。这就意味着,没有通过朝考的进士,自归入吏部候选队伍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授。

雍正二年,鉴于新科进士的候选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故颁谕将进士分为三班,即内用京官、即用知县、归班选用。

明经和进士哪个好考(从新科进士到实授知县)(3)

内用京官,主要是指各部主事,如果是才具平庸者则补国子监助教、监丞等次要京职;即用知县,候选期短,由吏部尽快补知县实缺。不过即用知县到了嘉庆时期,也丧失了“即用”的优势,到了地方以后还需督抚决定,候选期同样很长;归班选用,是指吏部按照一定的候选班次排队候选,凡是属于这类的进士,均需回籍等候,实授遥遥无期。

进士试用、学习行走制度

前面提到进士有内用京官之制,授各部主事。但这也不是真正的实授,按规定,新科进士均须在各衙门观政,此即为“试用”;雍正八年规定,进士在各部额外主事上学习行走,期限为三年,此即为“学习行走”。

至于即用知县也不一定就是“即用”,雍正时期同样有规定,即用知县到了各省后,需在布政司、按察司衙门学习,期限同样也是三年,期满后如遇知县缺出则委署试用,这个制度后来一直被严格贯彻执行。

明经和进士哪个好考(从新科进士到实授知县)(4)

雍正是个著名的改革派皇帝,他继位不久就大力实行新政,以怡亲王允祥为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查亏空。很多地方州县官,因钱粮亏空被革职治罪,这就遗留下来了很多的官缺,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雍正时期进士外放知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得实缺。

数据显示,雍正一朝进士候选的时间最短,平均下来不到五年,远低于康熙晚年的8.8年,以及乾隆时期的9.1年。

外放各省为知县的进士,除了试用以外,能否实授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保举题补”。事实证明,这些进士到了各省以后,如果得不到督抚的保举题补是很难获得实缺的。

清代督抚保举题补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那些专业、针对性强的职务,比如难以治理的州县、水利工程多的知县缺等,都需要督抚保举。这是因为督抚更了解地方的实际情况,而吏部选出来的人则未必能胜任,故而大行保举题补之制。

明经和进士哪个好考(从新科进士到实授知县)(5)

进士候选期间也能主动出击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得知,多数进士实授官职有一个较为漫长的候补期。这个问题是难以克服的,原因就出在朝廷的官缺太少,萝卜没有拔出来,自然也就没有多余的坑。

进士一旦进入候选期,那么是不是就只能被动等待呢?当然也不是的,制度层面上规定,候补进士一旦进入吏部的铨选程序,是要按照殿试成绩排定先后的。通俗地理解就是二甲进士比三甲进士优先,二甲名次靠前的比名次靠后的优先。所以,殿试成绩始终影响着进士的仕途前程。

明经和进士哪个好考(从新科进士到实授知县)(6)

当然,三甲进士要想获得优先权也不是没有办法。如果获得了朝臣或是督抚的保举,那么很快就可以获得实缺。所以,候选期的进士往往会设法钻营,通过各种关系获得朝臣或督抚的保举。

此外,家里经济条件好的进士,也可以花钱捐上一个“本班前用”或“遇缺先用”的资格,这样就能更容易获得实授。比如道光三十年进士刘毓敏,他花了五百两银子捐了一个“本班前用”,结果于咸丰元年就获得了歙县知县一缺,候选期仅为一年。

再如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汪赞纶,通过海防捐款八百两银子,得到一个“遇缺先用”的资格,四年后实授安徽泾县知县。这样的例子很常见,但前提还是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

明经和进士哪个好考(从新科进士到实授知县)(7)

以上介绍的只是一些正常情况下的进士候补,在一些特殊时期进士选官、授官的时间也会比较短。比如太平天国时期,很多候选进士被临时派遣差事,或在军中效力,或参与洋务,以军功经督抚保举任职知县、知州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