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是古代读书人的尽头,荣誉极高,大学生能与之相比吗?下面以制度最完备的明清为背景来完整描述古代科举制度,从而讲明这个问题。

童生与童试

没中秀才的读书人都是童生,来源主要是私塾、家馆和义学。私塾是先生自己办的学校,比如鲁迅小时候在寿镜吾老先生的私塾上学。家馆是有钱人在自己家设的学堂,义塾是家族集体办的学校。

童生要考秀才,这叫小考或者童试,要考三回:县试、府试和院试。县试由本县县令主持,考四场或者五场。府试由知府或者同知主持,考三场。考过才有资格参加院试,院试由提学官(清朝的学政)主持,考两场。

童生至少顺利考完九场才能成为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科举制的开创及意义(当代大学生等同于古代的进士吗)(1)

清代私塾

秀才与岁考科考

秀才就是生员,不但免除徭役,还有点小小地位,比如不归地方官管,犯事了只能交给学校处理。

生员分三种,廪膳生员(廪生)国家管吃管喝,增广生员(增生)没有补贴但地位较高,其它都是附学生员。按照惯例刚入学的新生员都是附学生员,然后考试,成绩好的补充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

成为生员也不是从此天下太平,平时小考不断,由学校教官进行月考和季考(后来流于形式),大考是提学官主持的两种考试:岁考和科考。

岁考主要为了考察学业情况,然后以成绩补充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成绩最差的一等会被剥夺生员资格。

科考主要为了选拔科举生员,以成绩决定是否参加乡试(考举人),所以不是所有生员都能参加乡试,成绩好才有资格,当然,科考的另一个作用和岁考一样,补充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

规矩是三年两考,一次岁考一次科考。

官学有两种,地方上是府、州、县三种学府,中央的叫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

国子监的学生待遇好,地位高,能不用科考直接参加乡试,优秀的也能直接做官。

国子监的学生其实都叫监生,为了区别来源分为两种,贡生和监生。

贡生是地方学府送到中央学府的,好像上贡,故名贡生。地方学校有额定数量送生员进国子监学习,清朝规定府学每年送一人,州学三年送两人,县学两人送一人,这叫岁贡。如果遇到国家庆典或者皇帝登基,那年的岁贡生就叫恩贡生,其实数量没变,就改个名。优秀的额外特别选入国子监,叫拔贡。每三年选成绩优异的地方生员进入国子监,叫优贡,这种和拔贡一样,但人数比拔贡多。举人没考中,有一定名额选入副榜进国子监,叫副贡。这五种统称五贡,直接当官也算是正经仕途。

还有一种特殊贡生叫例贡,花钱捐的,很受鄙视,只有凭实力中举才能洗去羞耻。《儒林外史》中周进花钱成为监生后先中举人,后中进士,算是修成正果,他就是例贡。

监生是国子监的特招生,不是地方学府送上来的。一般都是朝廷恩赏的,父辈是高官或者为国捐躯,可以让儿子入监读书,通常一个名额。

科举制的开创及意义(当代大学生等同于古代的进士吗)(2)

清代科举考试系统简表

举人与乡试

正式的科举考试从乡试(考举人)开始,童试、岁考和科考只是热身。

参加乡试的人有两种来源:国子监生(所有学生)和府州县学的优秀生员。生员在科考中连过三场,成绩优异才能参加乡试,而国子监的学生可以直接参加乡试。

乡试在省城举行,也考三场,考中就是举人。

每个省的录取人数不同,明清时候江浙一代的省份有上百名,剩下的大多九十名左右,个别只有四十名。乡试是有复试的,清朝到京复试,不然不能参加会试。

这就是秋闱,第一名是解元。唐伯虎就是解元。

科举制的开创及意义(当代大学生等同于古代的进士吗)(3)

贡院是参加乡试的地方

贡士与会试

考中举人,第二年春天去京城参加春闱,也就是会试。

会试考三场,由内阁或各部大员主持,考中就是贡士。

会试录取人数少则一百,多则四百,一般都在两百三百,考中的贡士都能参加殿试。

会试第一名是会元,其它都是贡士,然后集体进入下一个环节,殿试。

科举制的开创及意义(当代大学生等同于古代的进士吗)(4)

进士与殿试

殿试由皇帝本人主持,只给贡士们重新排名,并不淘汰。

考完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全是天子门生。

殿试考完后还要举行朝考,考得好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次等的分任主事、中书或者知县。

科举制的开创及意义(当代大学生等同于古代的进士吗)(5)

光绪二十年的皇榜

进士和大学生的比较

清代要参加乡试的人有百万,但只允许八万人参加,实际参加人数约为十万,也就是说,生员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才能去考举人,而每科取举人约千人,百分之一的比例,高考能与之相比吗?

2018年高考录取比例超过百分之八十。

清朝举人录取比例是百分之一,和所有生员相比,比例是千分之一,竞争激烈不激烈?

所以从录取概率来讲,大学生不但比不了进士,就连举人也远远不如,充其量就是个秀才,从小学到高中全是童生阶段。

有人说现在学生科目多知识广,古人远远不如,其实不能这么比。把古人放到今天也会学数理化,把现在的学生放到古代也要读四书五经,你敢保证现在的学生在古代能考中举人进士?难易只看比例,每年从十万考生中选一千个中举,能中是很厉害的。

从结果来看,大学生毕业一般就是当普通职员,而考中进士起码能当个七品知县,考中举人也能当官,可比性在哪?现在别说大学生,博士毕业要当县长也不可能。

科举中的小知识

1、明清两代,必须要在府、州、县或者国子监就学才能参加科考,自由人是不可以的。

2、进士原本只是科举中的一个科目,最早从隋朝开始,此科最难考取,也最为尊贵,所以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科目,以至于大家眼里科举只有两科,进士科和诸科(其它一切科目都是诸科),而进士也成为获取功名者的代名词。

3、进士死记硬背不行,主要看写作,所以最难。唐朝进士主要考诗赋,写不出一手好诗是混不下去的,所以王维考了个进士科的状元。宋代重点转到经义论策,明清开始写八股文,反正全是创作,死脑筋是写不出来好东西的,考到老都没戏。

4、八股文范围只限定于四书五经。

5、进士的最高荣誉是连中三元: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历史上大约有二十位左右连中三元的文武状元,其中还有两人连中六元,就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全部第一,这两个天才幸运儿是明代的黄观和清代的钱棨

6、科举在东南很兴盛,由此出了很多有名的读书世家。苏州潘氏,据家族内部统计,中过一百零九个秀才,举人、副榜和优贡三十一人,进士八人,其中潘世恩是状元,潘世璜和潘祖荫是探花,比一门三探花的小李飞刀还厉害。江苏昆山徐家三兄弟是大儒顾炎武的外甥,徐乾学中探花,徐秉义中探花,徐元文中状元。

7、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进士中排名靠前的那批人学问水平其实都差不多,谁得状元很看运气。清代陕西第一名臣王杰,会试第三,乾隆想在北方立个状元,看他字也不错,殿试时选为第一。清代张謇是帝师翁同龢光绪强力推荐,直接拔为状元,走了后门。

8、历代状元依靠学问毫无争议得第一的要数明代杨慎。身为大学士杨廷和的儿子,他凭借深厚的学问拿下第一,没人怀疑他走后门。杨慎读书多写书多,著作有四百多部,以学问名垂青史。

9、正科会试之外,还有恩科和制科取士。遇到皇帝过生日或者别的庆典,除了大赦天下还可能会再开一科,这就是恩科。制科是为选拔特殊人才而专门增加的临时考试,比如博学宏词科。

(鬼山枫语原创,欢迎关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