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重庆3月26日电(记者陈青冰、李爱斌)近日,春日渐暖,在重庆市大足区铁山镇的棠香冬虾养殖基地里,一批批膘肥体壮、色泽美丽的小龙虾,钻进地笼,从稻田来到岸上。

在人们传统印象中,夏季才是小龙虾端上餐桌的时节。但是对于棠香冬虾养殖基地而言,冬春反而是他们最繁忙的时候。

每天早上凌晨4点,与基地合作的养殖户们就在门口排起了长龙。一列又一列的卡车,把小龙虾从铁山镇送上飞机。当天下午,这些龙虾便可抵达南京、宁波、上海等城市。

“我们养殖的小龙虾特色是‘夏育苗、秋冬生长、冬春上市’,错开全国小龙虾大规模集中供应的时间。这样的“时间差”不仅可以填补小龙虾在冬春市场的空白,同时也能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韩永琴说。

本地上市的小龙虾(渝西小龙虾打出)(1)

韩永琴正在挑选小龙虾。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养虾十年,韩永琴过去一直都忽视了西南地区在冬季的温度优势,未曾想过小龙虾也可以打“反季牌”。2019年创建冬虾养殖基地后,韩永琴和她的团队特地在水温、水质、饲料等方面下功夫,让小龙虾可以成功越冬,比其它产区提前45天左右上市。

如今,韩永琴不仅将自己的养殖面积从原来的500亩扩大到4000亩,同时也带动了周边200多家养殖户一起养殖小龙虾,为他们提供技术和销售渠道,助力小龙虾成为渝西地区的一个产业名片。

小龙虾数量增多的同时,小龙虾价格也翻了一番。“春节期间,我们的小龙虾供不应求,龙虾卖到了150元一斤。”韩永琴说,4月结束,今年基地的总产值预计可以达到4500多万。

本地上市的小龙虾(渝西小龙虾打出)(2)

养殖基地里的小龙虾。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作为基地里的一名配送司机,44岁的脱贫户刘达全起初只是为了方便照顾生病的父母,才开始在家门口的基地里兼职工作。工作一年多后,他看到了冬虾的机遇,变成了基地里的一名正式员工。

最近,刘达全特意把他的微信名从“刘达全土鸡蛋”,改成“刘达全大足冬虾”。 对于他来说,冬虾现在不仅是铁山的名片,也是他自己的名片。

“以前我都是在城市里打零工,收入也不稳定。现在我每个月的收入有7000多元,同时也在学习财务、销售等知识。”刘达全表示,他觉得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可能。(完)

来源: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