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1-30

佛教真实故事100例(230-沩山灵佑-体用兼得)(1)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上一节课最后讲到了沩山灵佑。沩山灵佑大师,他在湖南省的长沙宁乡县开创了“会昌法难”以后,中国南方第一个复兴禅宗的基地。他开创的“沩仰宗”就是禅宗五家七宗时代的开始——第一宗。

我的课呢,有的时候题目和课的内容不能完全对上,比如上一课,讲了裴休,但是有半课讲到了沩山灵佑,好几课就是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我写稿子的时候呢,列的是个提纲,自己大概估计的内容和讲课时间就给大家讲,但是呢,提纲就有这种缺点,就是讲高兴起来会越讲越快,讲着…….讲着……就讲飞了,等绕回来的时候,时间和我原定的稿子的时间就对不上了,题目和内容有的时候能对上一半。嗯……不过,能听到我的这堂课的,那这已经快到二百节了……这个“通史”,应该都是真爱,就,都是“真爱”同学,既然都是真爱就无所谓了……互相伤害呗,就跟大家说一下,为什么我的题目和我的内容,有的时候不太完全对得上。

北宋僧史——赞宁,他在《宋高僧传》里提到过沩山灵佑,他少年时的好友,前面的课里讲过——就是,鼓励沩山灵佑去百丈山投奔百丈怀海的,天台国清寺的两位大神,对,肯定是两位大神……不是大师——就是,寒山和拾得。这两位都是被视为有神异的僧人,“佛教诗词”课里讲过这两个人,叫:和合二仙。后面的课,讲禅宗北派的临济宗——义玄的时候,也会讲到一个神异僧人,就是他的合作者——普化禅师,沩山灵佑和普化禅师是一个时代著名的神僧。他本身就有很多神异故事,据说,沩山灵佑大师在临终前,整个沩山,泉水都枯了;所有的鸟都在叫,草木一夜之间就白了。

神僧,这种概念,在中国佛教史上,他只要出了,出一个就会掀起一次信仰的高潮……出一个就会掀起一次信仰的狂潮。从弥天释道安大师的师父佛图澄开始,神僧,他总是能掀起群众信仰的热情。但是,真正造就沩山成为禅宗南方复兴第一个基地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是神僧,虽然他是神僧,掀起了信仰高潮,但是,真正让他兴起……沩山兴起的原因,还是历史。我们在前课,一直在说禅宗兴起的核心根源是什么?是流民。而大规模的僧团和僧团基地兴起的原因,是:流民加上流僧。

没有痛苦就没有宗教——对于个人是,对于一个时代也是。先是公元844年发生的“会昌法难”诞生了大量的流僧,天下各地都有遣散的僧人等待着归复——各地的僧人全取消了……庙全取消了,所以,要有所归复;而另一方面呢,就是……马上三十年后要发生的黄巢大起义,公元874年的。在黄巢大起义之前,那,民生已经是不断恶化了,对吧,不是忽然一天就起义的。民生的恶化是有一个持续的阶段的,这个持续的阶段,就不断迫使农民变成流民,开始向僧侣队伍中流动。

沩山禅宗基地一旦复兴,它立刻就壮大了。这种流民聚集,但是,是禅众加流民的这种自食其力的生产和生活模式,虽然有很多流民,但他们自食其力了,这对维护地方稳定是有好处的。沩山禅宗基地的扩张,从灵佑开始,通过他的嗣法弟子四处铺开了。僧史《祖堂集》记载,沩山灵佑的嗣法弟子有五个人,大体分布在江西、安徽、福建三个省。其中,最重要、最著名的,是在江西宜春,古代叫“袁州”,仰山传禅的慧寂影响最大。所以,后世就把这师徒两个人——沩山灵佑和仰山慧寂合起来,他们代表的禅系,称之为:沩仰宗。晚唐以后,“五家七宗”的第一个宗——沩仰宗,就正式崛起了。

慧寂大师,他是韶州怀化人,韶州怀化就是今天的广东省广州市。他俗家姓叶(叶问的“叶”),十七岁的时候,父母要给他娶亲,但他决心很坚决,自断两指——自己切了两个手指头,供于父母之前,以谢养育之恩。父母看拦不住他了,那就任他出家,慧寂大师就在广东的南华禅寺出家了。僧史这一段,其实是写错了,当时他出家的时候不叫“南华寺”,因为南华寺是宋太祖赐的号。仰山慧寂就在当时广东的宝林寺出家了。

但是,他在南华寺待的时间很短,出家的第二年,慧寂就以沙弥的身份开始行走四方,行脚天下。可以说,那时候出家人有一个求学的好习惯,就是行脚天下,但是,前提是——他是出家人,他已经受过具足戒。什么意思呢?出家人,出家是有两个阶段的,要受两个戒:第一个戒叫“沙弥戒”;第二个戒叫“比丘戒”。沙弥戒,就是从小出家,沙弥戒又叫“小戒”;比丘戒,又叫“具足戒”,或者“大戒”。你只有受了“大戒”,你才算正式的僧人,即,和尚,你才能行脚天下。但是,慧寂大师,他没有受具足戒,出家第二年,只是以沙弥戒的身份,就开始行脚天下了,这点很奇怪的。

而且,仰山慧寂大师,他行脚……哦,当时没有仰山(的名号),他就叫“慧寂”,他的目标很明确,出来行脚天下直奔大沩山灵佑门下——就,他(对)这个师父……很会挑。为什么呢?第一,沩山灵佑是百丈禅师的嫡传——马祖之下,百丈嫡传,他叫“法统正宗”,就,法统很正;第二,前面的课说了,灵佑大师在沩山传禅的时候“言佛者天下以为称首”——就是,当时沩山灵佑已经是天下佛门领袖了。所以,慧寂从南华禅寺出来,就直奔沩山,到了沩山跟随灵佑大师大概十五年左右的时间。

仰山慧寂,他一出世就是很轰动的那种天才僧人。据说啊,“年三十五,领众出世住”——就是,三十五岁,他就可以独立出道了啊;“前后诸州、府、节、察、刺史等相续十一礼为师”——就是说,他三十五岁,自己出世,单独做主持,马上就收了一堆部级、副部级、司局级的干部做徒弟,以致于当时禅林有一句话叫:终止仰山。什么意思?他在仰山一传禅——“终止仰山”,到他就到头儿了。并且,仰山慧寂,接机立物为禅宗标准。什么意思?就是他日常跟师徒的这种对接,跟施主的这种接机,已经成为禅宗的标准。后世对仰山慧寂有一个更高级的评价,叫作“仰山小释迦”……小释迦。

仰山慧寂禅师,出生于公元815年,世寿77岁;他的卒年没有定,一说,是中和三年,一说是大顺二年,谥号叫:智通禅师。

沩仰宗,两位宗师就介绍了——沩山灵佑和仰山慧寂。

沩仰宗,它作为禅宗“五家七宗”中第一个出现的宗派,它也第一个消失,法脉一直不昌。这跟这个宗派的传法形式和宗风有关。法脉兴不兴旺,即,弟子兴不兴旺,不光跟传法形式有关,也跟宗风有关。“宗风”,就是这个门派的特色。禅宗的“宗”,它第一重,就重在宗风,就好像我们说:佛教教派第一重,重在什么呢?重在判教——我们跟别人有什么区别?我们好在哪儿?比被人好在哪儿?我们的重点是什么……禅宗也一样,重在宗风。

前面的课,讲赵州禅就专门讲过它的宗风——四个字:不道(不说);无依。不道、无依是赵州禅的宗风。那,关于沩仰的宗风呢?沩仰宗的一家的宗风,根据灯录不同,就,《景德传灯录》啊、《五灯会》啊……“灯录”不同,它记载不一样,而且比较乱。为什么?这是因为,师徒俩——沩山和仰山之间,在“认识论”上是有差距的,是不一样的。但是,大体上来说,沩仰宗是属于华严宗学理向禅宗延伸出去的,它属于华严宗理论体系,这跟禅宗其他宗派不一样的——它是从教入禅。

禅宗几大宗派,他们的理论核心体系,依托的经书是不一致的,这是个专业的问题啊。比如,我们谈到这个沩仰宗,它就属于华严理论向禅宗延伸;而临济宗,它重视的是《金刚经》;法眼宗,重视的是《首楞严经》……不同的宗派,依托的核心经书不同。既然,沩仰宗,它是华严教理向禅宗延伸出来的,那么,我们前面讲过华严宗,在三十多课的时候,华严宗的义理里,最重视的是什么呢?最重视的是“理事关系”,即,“理”和“事”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在华严宗里,经常最常用两组概念来表达“理”、“事”之间的关系,即,“理”和“事”之间的关系:一组概念叫“体”、“用”;一组概念叫“圆”、“融”。就,这两组关系是华严来描述“理”、“事”关系常用的——“体”、“用”、“圆”、“融”……这不用解释了。

沩山和仰山之间的差别,就出现在这两组概念中。虽然同属于华严教理的延伸,但沩山灵佑——师父,他重视的是“理”、“事”关系里,“体”与“用”这组关系在日常里的应用;而仰山慧寂——徒弟,他重视的是“理”、“事”关系之中,华严的“圆融观”在日常里的应用。大家听懂了吗?“体用”和“圆融”,师徒俩各执一端。因此,沩仰宗风,如果要概括的话啊,他们虽然比较杂乱,如果一定要概括沩仰宗宗风的话,就是:“体用”和“圆融”。

这里展开讲一下沩仰宗风。因为,沩仰宗以后很少会有人会讲,这个“宗”是个小宗,这里简单说一下。先说师父的宗风——就是,沩山灵佑,他的禅观,是什么呢?体用兼得,不可偏废——这八个字。这是沩山灵佑禅观的唯一主张和唯一特点——他始终就这八个字,他没有其他主张,这是他唯一的——“体用兼得,不可偏废”,或者叫“体用兼备,不可偏废”。这个禅观贯彻始终,可以说……我们可以说,这是沩山禅的家风,因为,沩仰宗,它的禅观有点冲突嘛,所以,就把它拆分成“沩山禅”和“仰山禅”,就不合在一起。如果合在一起,就是“体用”和“圆融”。这里先拆开讲“沩山禅”,“沩山禅”——师父的禅风是“体用兼得,不可偏废”。

什么叫“体用兼得,不可偏废”呢?佛教教理,讲义理的时候,可以说,有一个常用的方法,叫什么?叫“举例子”。就,我给你讲义理,你讲不懂,对吗?我给你举个例子,然后,你如理作意,对吧。禅宗讲义理的方法——这是佛教讲义理的方法——禅宗讲意义的方法,其实也叫举例子。但,他这个举例子,有个很文的说法,叫“参公案”。

什么叫“参公案”呢?所谓“参公案”,它就是——“公案”,历史上发生过的真事儿,所谓“参公案”呢,它就是“宗教四框架”里“佛教文学”的部分——讲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发生的故事,当然,其中有很多发挥的部分,也不能说百分之百真实,但这个事儿一定是有的,是根据历史上有的一个真事儿,通过佛教文学给它写成一个故事,其中有所发挥。其中,发挥的那个部分,或者说,发生这个事儿……故事的本身,它虽然这个故事是在“佛教四框架”的文学里,但是,它要阐发的义理就在佛教哲学这个框架里。所以,这就是禅宗讲义理的方法之一……禅宗讲义理的方法有好几个啊,参公案只是一种,后面还有“参话头”……各种各样的。下面就来看一下沩仰宗的这个公案,就是“体用兼得”的公案——什么叫“体用兼得”。

故事是这样的——“公案”就是故事:一次“普请摘茶”——什么叫普请摘茶呢?佛教里经常谈这个……“一次普请干什么……普请干什么……”——普,普通的“普”;请,请你的“请”——普请。“普请”是一个佛教里的专门用词,它是由当年,百丈怀海大师创立的农禅的一种规则——就是,所有的僧人一块儿劳动……集体劳动,即,大家都来劳动,客气地说,就叫“普请”——普请摘茶、普请扫地、普请收拾屋子……诸如此类,总之,“普请”的事儿一定是一个集体劳动,比如说,普请摘茶。你不能说:普请吃饭,对吧。普请吃饭,那就不叫“普请”了……这就又扯远了……

总之,就是有一次大家集体劳动去摘茶。师父灵佑和徒弟慧寂就不好好劳动,不好好干活。慧寂就问灵佑——徒弟问师父,跟他说话,但是,师父呢,灵佑只听见徒弟在说话,他看不见徒弟在哪儿……看不见慧寂在哪儿,然后,灵佑就说:只闻汝声,不见子身,请现身见——就是说,我看不见你,你出来。慧寂就把茶树摇动。师云:只得其用,不得其体——就是,师父说:你站出来吧,让我看看你。徒弟就摇这个树。师父就说:你这么做呢,只得了用,没有得体。这是它(这段公案)的前半段。

于是,慧寂就反问灵佑——徒弟就反问师父说:那,和尚什么是体呢?师沉默不语。其实,这个“沉默不语”就是回答。慧寂就说——徒弟就说,说:和尚只得其体,未得其用。唉,徒弟反过来刺师父,说:师父,你只得了体,没有得用。师父不是说:你只得了用,没得体嘛……他反过来就说:师父,你也一样,对吧,你说我没得体,你是只得了体。【《景德传灯录》卷九载:“普请摘茶。师谓仰山日:终日摘茶,只闻子声,不见子形。请现本形相见。仰山撼茶树。师云: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仰山云:未审和尚如何?师良久。仰山云:和尚只得其体,不得其用。】

这个公案,它的整个风格是一个赵州禅风格。为什么呢?赵州禅是生活禅——就是说,在生活中一件事情让你来得悟,这就是赵州禅风格。“公案”……“参公案”,它一般是没有定解的——“公案”不是有定解的,说每个“公案”有个标准答案?不一定啊。个人参个人的公案,个人悟个人的。因为这个公案涉及到——就,刚才讲的这个“只得体,未得用”,或者“只得用,未得体”的公案,涉及到华严宗教理里的一对“体用”关系,它是一个复杂的义学问题,同学们没有这段基础,所以,我就给大家简单展开一下,理论上是不拆公案的啊。

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徒弟慧寂问的,就是,他问师父灵佑“什么是体”?因为,师父先说:你摇那棵树,那叫作“得用不得体”,对吧,你“得用不得体”。那么,什么是体呢?“体无定相不可言说”。就是说,当徒弟反问师父“什么是体”的时候,师父就沉默了,为什么?因为他没法儿说——“体无定相不可言说”。所以,他就没法儿回答。说明什么?说明——第一,灵佑知道什么是体,他知道什么是体;第二,他知道这事儿没法说,他又没法确定说出他这个体。所以,因为“体无定相”嘛,所以“无法说”。那,这就是后来,徒弟慧寂说的:你,和尚,你得体不得用。为什么说你得体不得用?你知道这个体——知道这个体有什么用呢?因为你不得用——你没法儿跟我说。为什么这么说嘛?因为“用必有相”,必须言说。什么意思?你只要是“用”必然是有“相”的,你“体”是“无定相”的,但你“用”必然“有相”。“用”既然必须“有相”,必须言说,那我问你“什么是体”的时候,你只沉默告诉我有什么用呢?你说嘛……你说不出来。

所以,“体”和“用”,慧寂指出他的师父——灵佑,说:你是矛盾的,因为,你认为——所谓说,灵佑的禅观叫“体用兼得”……既然你“体用兼得”,但你为什么没法同时说出来,对吧?你要不然就表现出来“体”。你却不得“用”——你没法兼得呀。这不就是师父——沩山灵佑,你自己禅观的一大矛盾吗?你的禅观不是叫作“体用兼得”吗?不是“不可偏废”吗?那你自己为什么偏废了?对吧,你只表现了“体”,你这个“体”却没有“用”给我!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