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林下栽培技术

1。林地准备

(1)林地选择

根据栀子的生态习性选择合适的栽培区域是栀子生产的重要内容。栀子生于海拔10 -1500m处的旷野、丘陵、山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中。根据栀子的生态习性及适于生长的土壤特点,选择生态环境优良、林分郁闭度0.3 -0.5、林地坡度不大于25°的向阳坡,土壤为疏松透气、富含腐殖质的壤土,土层厚度在40cm以上,附近有水源及交通便利的林地。

(2)林地区划

根据设计规划要求进行栽培地的区划。区划时还应因地制宜,并在满足栀子生长的前提下尽量地尽其力、节约用地。

(3)林地地被物清理

由于栀子喜光并耐一定的荫蔽,所以林地的高大灌木应予以保留,但林下的灌木、残桩等要进行清除,使林分郁闭度在0.3-0.5。若乔木过于稀疏,郁闭度达不到要求,可以进行遮阴。若树林郁闭度过高,则可适当间伐林木,以满足栀子对光照的要求。

(4)土壤整理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透气、土壤富含有机质、水源丰富、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块作为栽植地。栽植前要深翻土壤30 - 40cm,每亩圃地施腐熟有机肥500 - 1000kg、过磷酸钙10 -15kg,使肥料和土壤拌和均匀。育苗时可作苗床,一般筑成高20 - 25cm、宽1.0-1. 2m的苗床,苗床之间开好排水沟。育苗前一周要对土壤进行消毒,预防土壤中的病虫害发生,一般用2%的硫酸亚铁或3%的生石灰水溶液进行土壤消毒,有条件的也可用高温消毒的方式进行土壤消毒。

(5)设置喷灌系统

栀子喜空气湿润,但土壤又不能长期积水,不然容易烂根。在栀子生产地预埋设喷灌系统,有利于在干旱季节对栀子进行水分补充。另外,夏季高温时可利用雾化喷头在栀子的叶片上及周围空气中喷水,有保持空气湿润及降温的作用。喷灌系统的供水管网面积和栀子栽植地面积相三致,合理规划喷灌系统管线布置,选择适宜的喷头,充分发挥灌溉系统的补水功能。

栀子如何种植(栀子林下栽培技术)(1)

2.种苗准备

(1)播种育苗

①种子处理 果实采集尽量在优质的母树上进行,采集果实大、肉质厚,充分成熟的果实。将采集的鲜果连壳晒至半干留用,播前拨开果皮,取出种子,浸泡在清水中24h,揉搓后去掉漂浮在水中的杂物及不饱满种粒,将饱满种粒捞出沥干水分,以备消毒、催芽和播种。播种前可对种子消毒及催芽,常用的方法是将种子放入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种2h,捞出种子,用清水冲洗两遍,滤干水后再将种子放入 35℃左右温水中24h,之后取出种子滤干水即可播种。

②播种时间 栀子适宜播种的时间是春季,在南方一般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种比较适合,这个时候播种,当年生苗木可出圃。

③播种方法 梔子可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进行育苗。播种量一般为每亩2-3kg。播种时种子要撒放均匀,撒种后要覆一层薄土,以不见种子为度。温度偏低的早春进行播种时可覆盖稻草或薄膜进行保温、保湿。播种后要对苗圃地进行均匀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积水。

栀子如何种植(栀子林下栽培技术)(2)

(2)扦插育苗

①扦插时间 栀子扦插育苗可以选择在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上旬)及秋季(10月至11月上旬)进行,这个时间段的温度适宜栀子扦插,能够保证栀子扦插的成功率。一般春季扦插所育苗木当年即可出圃,秋季扦插所育苗木需翌年方可出圃。

②插穗选择及处理 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优质高产、观赏价值高的母树,一般采集1-2 年生、粗0.6-1cm的枝条,最好是根颈部或者主干上的萌蘖枝。制穗时要选择枝条中下部,去除梢部未木质化的部分,截成10- 15cm长。一般枝条上截口平,离上芽0.5 -1cm,下截口呈 45°斜面。每个插穗上要有2-3个健康的芽点,插穗上部可带1-2片叶,若叶片过大,则可剪去一半,然后每50枝捆成一把。为了促进插穗成活,可用生根剂进行处理。

③扦插方法 扦插时可按株行距10cmx15cm进行扦插,扦插前可用小木棍打引孔,然后将插穗插入引孔内,深度为插穗的1/3 - 1/2,压紧插穗四周土壤。扦插后要浇透水,保持苗床湿润,但不能积水。为了保持空气湿度,可以往四周空中喷水或盖薄膜,阳光大时可结合盖遮阳网。一般扦插后60天可生根发芽。

(3)压条育苗

压条可在“清明”前后或梅雨季节进行。选3 年生母株上一年生健壮枝条,将其拉到地面,刻伤枝条上的人士部位,如能在刻伤部位蘸200mg/kg氨乙酸粉剂,再盖土压实,则更容易生根。1个月左右生根后即可与母株分离,到第二年春天带土移栽。

栀子如何种植(栀子林下栽培技术)(3)

3.林下种植

移植前先准备好种植地并做好清理工作,,然后按1m x1.5m的株行距进行挖穴,种植穴规格要求40cmx40cmx30cm.底平壁直。种植前可在穴底施加有机肥或复合肥,并与土混拌均匀,保证土壤肥力。

移植比较适合的时间是春季或秋季。若温度稍高,可在阴天或傍晚进行栽植。移植前可对栀子幼苗进行适度修剪,去除部分枝叶,以减少苗木水分的消耗。可裸根移植或带土球移植。裸根移植时要用黄泥浆蘸根,以保护根系,避免根系失水严重。种植时要保证苗木根系舒展,压实土壤,使土壤与根系紧密接触,栽植深度一般与原土痕持平或深3-5cm。种植后要浇足定根水,以保证苗木成活。

4.生长期管理

(1)水分管理

根据栀子不同发育期的需水规律及气候条件、土壤水分供应状况,适时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良好的通气状况。

在栀子的营养生长期,在夏季干旱高温时每天浇水2-3次,一般在9:00 之前或17:00之后进行,确保栀子幼苗对水分的生理需求。在花果期可适当减少浇水次数,但要确保花果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春、秋季可每5 -10天浇水一次。在雨季时要注意排水,防止地面积水,避免涝害。

(2)施肥管理

每年的12月至翌年 2月可对梔子进行施肥,此次施肥以有机肥或长效的复合肥为主,以满足栀子生长对肥料的需求。5-6月,栀子的开花期,可以在阴天或早、晚,用0.15%硼砂加0.2%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洒叶面,以提高栀子的开花和坐果率。采果后,可每株施加腐熟的有机肥1-2kg、硼磷肥0.3kg,促进恢复树势,增强植株越冬抗寒的能力。

(3)株形管理

栀子移植成活一段时间后,可在离地20 - 25cm处剪截主干。待夏梢抽发,每株可选生长健壮、分布均匀的主枝留3-4个。到翌年夏梢抽发后,在每个主枝上培育出3-4个副枝,逐步将树冠培育成饱满的圆冠状。定植后的两年内,应对主干、主枝进行抹芽、除萌,剪除下部萌蘗及花芽,第三年可适当 留取花果。为方便果实采收,栀子树高应控制在2. 0m以下。

待栀子植株成形以后,每年的修剪工作主要是疏除不良枝(包括病虫枝、交叉枝、枯枝、平行枝、下垂枝、徒长枝、逆枝等),使植株内部枝条分布均匀、内疏外密,以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栀子如何种植(栀子林下栽培技术)(4)

(4)病虫 草害防治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一是农业防治。栽植时选择无病虫的健壮苗木,及时防除田间杂草以减少虫源,增施有机肥,合理配施氮、磷、钾肥,合理修剪枝叶等。二是化学防治。严格控制用药安全间隔期,冬季喷施石硫合剂 400倍液,可有效减少翌年病虫害发生;开花结果后至幼果期,可喷施1次啶虫脒,防治蚜虫、象甲等害虫。

①主要病害防治 栀子主要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煤污病、根腐病、黄化病等,病害全年都可能发生,严重时植株落叶、落果或枯死。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发生期施用多菌灵、退菌特等可有效地防治病害。

褐斑病:是栀子培育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主要为害梔子的叶片和嫩果。叶片病害起于叶尖和边缘,受害后,叶片开始由绿变黄,接着变为褐色,最终导致落叶和落果现象。主要防治方式为:在发病初期喷洒1:1: 100的波尔多液或50%的硫菌灵 1000 - 15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

炭疽病:防治可用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锌600 - 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 800 -1000倍液喷洒,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煤污病:发生与分泌蜜露的昆虫关系密切,喷药防治蚜虫、介壳虫等是减少发病的主要措施。防治时适期喷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80%敌敌畏 1500倍液。防治介壳虫还可用松脂合剂、石油乳剂等10 - 20倍液。据广东的试验,在喷洒杀虫剂时加入紫药水10 000倍液防效较好。对于寄生菌引起的煤污病,可喷用代森铵500 - 800倍液或灭菌丹400倍液。在植物休眠期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

根腐病:防治可用杀菌剂噁霉灵进行全面叶面喷施。对于病害比较严重的植株,配合使用药液进行灌根,间隔3-5天连续喷施和灌根 2-3次,即可控制病害不再蔓延。缓苗期叶面喷施功能液肥和灌施生根剂,可促进作物尽快生根,恢复生长。

黄化病:由多种原因引起,故须采取不同措施进行防治。缺肥引起的黄化病,根据所缺元素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缺氮时单纯叶黄,新叶小而脆;缺钾时老叶由绿色变成褐色;缺磷时老叶呈紫红或暗红色。对以上诸种情况,可追施腐熟的人粪尿或饼肥。缺镁时黄化病由老叶开始逐渐向新叶发展,叶脉仍呈绿色,严重时叶片脱落死亡,可喷洒0. 7% -0. 8%硼镁肥防治。缺铁时症状表现在新叶上,开始时叶片呈淡黄色或白色,叶脉仍是绿色,严重时叶脉也呈黄色或白色,最终叶片会干枯而死,可喷洒0. 2% -0. 5%的硫酸亚铁溶液进行防治。浇水过多、受冻等,也会引起黄叶现象,所以在养护过程中要特别加以注意。

②主要虫害防治 主要虫害有栀子翼蛾、栀子尖蛾、介壳虫、蚜虫、茶小蓑蛾等。

栀子翼蛾:主要为害枝条和树干,严重时可以导致树木死亡。同时对花蕾和果实也有严重影响,导致落花、落果,降低产量。主要防治方法:加强管理,对于受害枝条及时剪除、烧毁;在繁殖期应采用药物控制,5月和8月各喷施1次栀子专用杀虫剂DP-1号3000倍液,以杀灭成虫和卵粒。

栀字尖蛾:会对栀子树的根部造成危害,主要通过农业方式防治,即加强管理,去除杂草,合理施肥松土,增强透风采光。

介壳虫:虫背部表面附有一层蜡质,一般药物无法穿透,可用吡虫啉类或其改 良剂进行喷雾灭杀。每周一次,一般需要2-3次才能灭杀彻底。

蚜虫:会对栀子的枝梢、叶片及主干造成严重影响。防治时要铲除四周杂草,喷洒氧化乐果消灭寄主上的蚜虫,减少虫源。化学防治可用1. 8%阿维菌素3500倍液,或480g/L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大面积发生时,使用50%杀螟松乳剂 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剂3000倍液,或40%吡虫啉 1500 - 2000倍液等。尽量选用低毒、高效、残留少的药剂,并多种药剂轮换使用,防止蚜虫产生抗药性。

茶小蓑蛾:又名车袋虫、皮袋虫等,被害的栀子叶片呈很多圆形的孔洞。成虫在化蛹前先吐一长丝,一端粘在梔子的枝或叶片上,使护囊悬垂在树丛中,再吐丝闭囊曰。一般在3月气温较暖后开始活动,7-8月为害严重。少量时可人工摘除,危害严重时可采用药剂防治,可在幼虫幼龄期喷90%敌百虫 800 - 1000倍液或80%敌敌畏 1000 - 1500倍液。另外,结合修剪,将虫口较多、被害严重的树枝剪去,集中烧毁。

③除草 除草的原则是“除早、除小、除了”。在栀子的幼苗期应尽量采用人工除草。待栀子幼苗长大成熟后可结合化学除草的方式进行清除杂草,一般根据杂草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选择性除草剂对杂草进行清除,也可结合松土进行人工除草。

5.采收及采后加工处理

(1)栀子采收

栀子果实成熟期一般在霜降后立冬前,采收期一般在立冬之后15天内。若采收过早,尚未完全成熟,果皮青绿色,果实不饱满,则果实色素含量低,加工率偏低,影响产量和质量;若采摘过迟,则果过熟,干燥困难,加工时易腐烂变质,不易保存,影响产品质,而且也不利于树体养分积累和安全越冬。因此,适时采摘是保证果实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一般在果皮由青转红至红黄色时,选择晴天或阴天采收为佳,加工出的产品质量好且加工率高。

(2)采后加工

栀子鲜果加工方法有烘干法和晒干法。加工时,要剔除果柄及其他杂物,于汽锅炉上熏蒸3min或在沸水中煮至七八成熟,取出晒干或烘干。一般分2次干燥,中间回潮 1-2天,才能使果实均匀干燥,以免发霉变质,降低产品质量,影响利用价值。经过烘干的梔子果实水分≤ 8. 5%,筛选分级后方可包装入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