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喜剧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刚需,数据说明一切。

中秋档票房前三中只有一部新片,也是唯一一部票房过亿的新片。

当孕妇难产时保大保小是谁决定的(哥你好孕妇难产保大保小)(1)

没错,正是豆瓣评分没及格的《哥,你好》。

稍微对开心麻花有所了解的人,在看到《哥,你好》的剧情简介和预告片之后,估计都会在心里默默把期待放到最低。

这又是一个孩子穿越过去撮合父母,试图改变父母命运的故事,活脱脱一个低配版《你好,李焕英》。

只是,马丽魏翔终究不是贾玲沈腾。如果说《你好,李焕英》是一部合格完整的小品,那《哥,你好》的水平,大概就是错别字都没校对的小品初稿。

当孕妇难产时保大保小是谁决定的(哥你好孕妇难产保大保小)(2)

都2002年了,没想到还有编剧试图用“保大保小”当作升华母爱的终极催泪点。

看到妻子马丽选择保小,丈夫魏翔默然同意,穿越回来的儿子常远在一旁哭成泪人的画面,我开始怀疑男主角是不是搞错了穿越年代,他以为自己穿回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实则直接穿回了大清。

你以为常远只能在时间线上随意穿梭,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不仅能穿越时空,还能在特定的环境下穿越实体墙壁,甚至能穿越进妈妈的肚子里,变成小婴儿把脐带绕脖子上自杀。

而且,为了展现母爱的伟大,马丽(也就是常远的母亲)活活把试图自杀的婴儿常远抢救了回来。

这听起来很荒诞,我给大家描述一下电影里是如何具体呈现的。

镜头里是马丽难产的近景,只见她五官痛苦地拧成一团,眼泪和汗水甚至在脸上的洼地处汇聚成了小水潭。

此时画外音响起常远的声音——当然,你看不见常远,此时他正在他妈的肚子里准备上吊自杀呢。

自杀前,常远正进行一番真情告白,突然,只听见画外音话锋一转,大呼妈妈,不要这样!

作为观众,你自然看不到马丽的肚子里正在发生什么,只能看到马丽在常远一浪高过一浪的“不要不要不要”声中,突然挂了。

这一刻,母爱的伟大我没感受到,只觉得自己旁观了一场大型中邪作法现场

当孕妇难产时保大保小是谁决定的(哥你好孕妇难产保大保小)(3)

马丽虽然死了,但她依旧活着。

自己为了生娃死了,还要在鬼门关守几十年,好不容易守到死鬼老公也来找她,她还要一脚把他给踢回人间。

这就是当妈的命运。

活着要为老公孩子去死,死了又要为老公孩子活着。

一辈子当妈,一辈子干活,一辈子不得闲。

你已经很难分清,究竟是因为当妈的命这么苦才得到了如此高的褒奖,还是因为得到了如此高的褒奖当妈的才会这么命苦。

实际上,《哥,你好》一开始并不是以母爱为叙事核心,也不应该拿母爱当主线。最后电影主题变成讴歌母爱,只有一种解释,就是编剧偷懒。

片名中的“哥,你好”这声招呼,其实是老年魏翔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之后对儿子说的话,本片开头呈现的也是常远和魏翔这对父子疏远甚至敌对的关系。

当孕妇难产时保大保小是谁决定的(哥你好孕妇难产保大保小)(4)

当你以为影片之后一定会对父子关系所有深入的时候,故事的重点突然就变成了救妈妈。

当孕妇难产时保大保小是谁决定的(哥你好孕妇难产保大保小)(5)

在救母这条叙事线上,编剧先是刻画了青年马丽的活泼、勇敢、仗义、能干,突然,因为一句“保大保小”,之前这个活生生的人,她所有美好的品质,都被一笔勾销。也就是说,在编剧笔下,常远认为母亲的人生悲剧,完全就是因为“保小”这个动作。编剧对于一个传统女性困境的认识,只能到“保大保小”为止,他对母爱伟大的想象,只停留在生育阶段。

这才是本片真正令人作呕的地方。他打着赞扬母爱的旗号,只是为了遮丑,掩饰自己不会拍中国式扭曲的父子情的真相。

贾玲在《你好,李焕英》里是怎么表达真诚的?

她镜头下的妈妈是真的活过的人。

一个真的活过的人是不可能像片中的马丽那样永远快乐而强大的。她一定会有遗憾,一定会做过很多身不由己的选择。重点是,贾玲对母亲生前的遗憾十分清楚,她可以动用准确且具体的逻辑推理,回到那个时间点,帮助母亲赢得排球队的比赛。

所以我们才会为《你好,李焕英》里双向奔赴的母女情所打动。

当孕妇难产时保大保小是谁决定的(哥你好孕妇难产保大保小)(6)

但在《哥,你好》的剧情设置里,母亲难产死了,在儿子的世界里始终缺席,儿子是和父亲相依为命的。

现在,这个父亲又是老年痴呆,又是跳河寻死,相比早早死去的“白月光”母亲,穿越回过去,重建对父亲的认识,修复和老父亲之间即将坏死的情感纽带,难道不是作为儿子更应该做的事情吗?

但凡编剧有一点点诚意,他不可能不知道,应该和《你好,李焕英》中的母亲对标的,根本不是始终存在于幻想中的母亲,而是真真切切把儿子养大却不懂表达爱的父亲啊。

当孕妇难产时保大保小是谁决定的(哥你好孕妇难产保大保小)(7)

我们的编剧恨不得把母亲和女人吃干抹尽,不放过她们身上任何一点可以煽情的机会。但是有多少商业片敢碰父爱,敢随随便便用父爱煽情?

众所周知,想要赚快钱的商业片一向只敢拍现成的、千百年来一向如此的东西,所有有待论证的、需要探讨的,他们向来避而远之。

所以,拍母爱的性价比远远超出拍父爱。

拍父爱,你需要解释他为何变成一个沉默寡言、颓废无趣的中年人,挖掘他不擅表达的背后又默默做过多少事情,才能说服观众。

但想让大家认同母爱却有无数捷径。

比如,让她在难产的时候选择保小。

她连命都不要了,你怎么还不哭?

这就是开心麻花编剧认知里的“笑中带泪”,从《夏洛特烦恼》到《哥,你好》,每一个涉及妻子/母亲的笑话,都是用女人的自我换来的地狱笑话。

而孩子/丈夫无一不是跪下磕头感恩,然后爬起来,继续心安理得地躺平。

也许要等到我们彻底抛弃下跪式感恩这一套,才能谈真正的家庭喜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