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建筑群,陵寝面积8万余平方米,于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现在是著名的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1)

南京中山陵正门,建于1927年,其建筑平面呈警钟形,具有浑朴、雄壮、美观、坚固多样的建筑风格。摄于民国时期。

1925年3月12日上午9点30分,孙中山先生因胆囊癌在北平(今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与世长辞,举国悲痛。逝世前一天,孙中山提出效仿列宁保留遗体,并要求葬于南京。临终前对宋庆龄、汪精卫等人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2)

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生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摄于1923年。

那些关于中山陵的老照片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3)

周恩来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于1946年5月从重庆飞抵南京。6月谒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4)

中国代表团赴德国参加柏林奥运会之前,前往中山陵谒陵。他们穿着崭新的西服,举止洒脱,踩着轻快的步履,在中山陵的险梯上留下这个珍贵的镜头。摄于1936年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5)

蒋介石及宋美龄等到中山陵谒陵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6)

蒋介石与张学良拜谒中山陵,摄于1930年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7)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携宋美龄等回到曾被日军侵占的南京中山陵进行谒陵大典,摄于1946年5月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8)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回到南京,违背之前承诺,逼杨虎城辞职、赴欧美考察,杨虎城出国前到南京拜谒中山陵。摄于1937年6月

国民党政府为孙中山举行“奉安大典”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9)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10)

国民党政府为孙中山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将孙中山的棺柩从北京移葬到中山陵。孙中山遗体安葬现场。摄于1929年同年6月1日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11)

孙中山先生遗嘱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12)

孙中山的四个印章,其中三个为孙文之印,一个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之印。

中山陵建设阶段的珍贵影像资料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13)

中山陵祭堂是仿古木结构的宫殿式建筑,墙身用花岗石砌成,当中为重檐九脊蓝色琉璃瓦顶,檐下有石制斗和铜质椽子,堂前有廊庑,正面有三个石拱门,每门有镂空花格紫铜门二扇,门楣各有“民族”、“民权”、“民生”阳篆。正面上下檐之间,嵌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直额。图为南京中山陵祭堂模型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14)

南京中山陵设计图案,是建筑师吕彦直为孙中山设计中山陵墓的设计图案。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15)

南京中山陵修筑时的石阶施工工程。中山陵采用苏州之山石做成二百九十级石阶,八个平台。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16)

建造中的南京中山陵祭堂,也称灵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外壁用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有三个拱门,上书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创导的三民主义分书“民族”、“民权”、“民生”。摄于1928年。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17)

南京中山陵陵墓正面施工时情形。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18)

南京中山陵完工后的墓室。中山陵祭堂之后为墓室,半球形,大理石铺砌成,内部空间亦呈穹顶,地下为大理石圹,中央是方型墓穴,下面安葬孙中山之遗体,上置孙中山著中山装之大理石卧像。摄于1937年。

南京中山陵未解之谜 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资料(19)

南京中山陵接近全部完工,摄于1932年。

#南京# #中山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