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县有什么好的地方(多年前我的梦想)(1)

多年前我的梦想:啥时候可以去禹县呀!‖老家许昌

文‖王德才

上世纪70年代,对生活在农村的我来说,进城,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我的家乡在禹州城北10多公里远的一个村子里。在童年的记忆里,除了去姥娘家、姑奶家走亲戚,我哪里也没去过,哪怕是我心目中离得最近的城市——禹县。

那时候,生产队经常在晚上开群众大会,会场就在养牛的饲养室里。队长领着读报纸,我们小伙伴就躺在里屋喂牛的麦秸堆上听大人们说“瞎话儿”,什么鬼故事、长工智斗地主啦等等,很多。不过,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进城的故事。有个我叫丑爷的饲养员讲,那城里可大了。

“有多大?比咱公社还大?”有个小伙伴不服气地插嘴道。

“恁小孩家懂个啥?紧走慢走,一天出不了汉口,你说大不大?”丑爷提高了嗓门,那神情就像是对牛弹琴一样。

禹县有什么好的地方(多年前我的梦想)(2)

我仰起脑袋费劲想,离俺村12里的姑奶家算是我去过的最远地方了,父亲用架子车拉着我去走亲戚,上午去,下午半晌就到家了,这一天都走不出的汉口究竟有多大?我实在想不出来。

我有个小伙伴,姑姑是郑州的。那时候,每年夏天收完麦子生产队交公粮,都有郑州的大卡车直接开到我们的打麦场上装粮食。他家人给人家司机说说好话,他就能坐上汽车去郑州姑姑家玩一个假期。

回来后,他经常被我们一群小伙伴围着讲郑州的高楼大厦、大马路、二七纪念塔、动物园等,让我们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全然不顾他那洋洋得意的神情,心里直羡慕人家咋就有个城里的好亲戚呢?

城市,好像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遥远,我幼小的心里对进城有了一种莫名的期盼。

禹县有什么好的地方(多年前我的梦想)(3)

然而,第一次进城带给我的却不是快乐。

小时候,我腿上长了个毒疮,在大队卫生室治不好,父亲就用架子车拉着我到禹县医院去看。

进了城,我只记得在马路西边有个院子,临街有个不大的木门。进到屋里见了个女医生,父亲刚把我放到地上,我拔腿就往外跑,因为我知道在这里不是吃药就是打针,不是苦就是疼。可毕竟太小,刚跑出大门不远,就被父亲追了回去。现在回想,那地方应该是现在老公疗医院的地方,那时候好像叫一门诊。

第二次进城留给我的记忆是贫穷。

那时候,生产队粮食产量低,分到家的不够吃。那是一个冬天,父亲和邻居木哥一人拉着一辆架子车,进城去籴红薯干儿,我也坐着车子去了,让我去的任务好像就是看车。半夜出发,走到城里天还不亮。只记得走的是北关的漫水桥,到了一个后来才知道叫广场的地方,人们点起几堆火围着取暖,别的就不记得了。

1983年,我到禹县一高上学,这才真正算是进了城,有机会仔细看看县城的模样了。

那时的禹县城,基本都在护城河以内,就连一高西边、北关制药厂对面、现在迎宾路一带,都是大片的庄稼地。

几条街既不直,也没硬化,一到雨天泥泞不堪。街道两边都是高低不齐的老瓦房,那黑皴皴的瓦垄上长出的一簇簇瓦松,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只有两、三层高的红石楼、百货大楼和国营旅社算是最高的楼房了。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有了更多的机会进城。在城里,我第一次住市委招待所,第一次喝鲜啤酒,第一次吃羊肉烩面,而南大街新建的四层高的南大旅馆成了县城最高的大楼。

再后来,我也去过许昌、郑州,觉得城市确实比农村好。但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内心里从没有哪怕一丝一毫到城里生活的奢望。

1999年,看到身边许多人都到城里买房,妻子就同我商量:“要不咱也在县城里买个房子?”

“咱家在农村,工作单位离家两公里,到城里买房子,舍近求远跑城里住,图个啥?”我觉得这纯粹是瞎想。

禹县有什么好的地方(多年前我的梦想)(4)

可拗不过妻子,我只好东借西凑,买了一套二手房,没想到很快就用上了。一年后,妻子工作调整,来到了离禹州城很近的一个单位上班。过了两年,我也调到别的地方工作,回老家反倒没有回城方便了。于是,我们便正式把家搬到了县城。没想到原来觉得离我很远的城市,竟真地成了我的家,感觉变得真快。

前几年,儿子大学研究生毕业,留在了南方大城市工作。妻子有点后悔地说:“咱是不是让儿子到外省上大学选择错了?这一出去就跑野了,不回来了,咋办?”

“男孩子嘛,跑远就跑远点吧!有人不是说,咱这一辈儿是从农村打拼到了城市,就不兴他们这一辈儿从小城市打拼到大城市?”我劝妻子说。

是啊,当年,我那遥不可及的进城梦想,随着我在城市安家而尘埃落定。现在,看看禹州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再看看全国城市翻天覆地地巨大发展,还有什么梦想是实现不了的呢?

禹县有什么好的地方(多年前我的梦想)(5)

(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 王德才,男,1965年生,大专毕业,现在禹州市颍川街道办事处工作。业余从事过新闻报道,文字散见于《故事会》、《故事家》等报刊。过知天命,常忆往事。

“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