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有两个矛盾的范畴。一个是“整体”和“部分”,一个是“分析”和“综合”。套路上的说辞就是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反作用于“整体”。“分析”是“综合”的来源,“综合”是“分析”的结果。

看了上边的描述,你是否感觉有点索然无趣呢?是的,我高中就是这种感受。

从鹿角和鹿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隔了三年才觉得明白了)(1)

为了应付考试,必须硬着头皮背诵这些形式感很强的语句。

可我一不理解,二不认同,而且更重要的就是不认同。

说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从鹿角和鹿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隔了三年才觉得明白了)(2)

我很庆幸当时日子还好过,直接选择忽略它们,不去思考它们,否则我的牛角尖之路就要早了两年。

来自牛角尖的思想挣扎

对于爱钻牛角尖的人来说,最大的痛苦就是一件事情明白了一点,却没完全搞懂

从鹿角和鹿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隔了三年才觉得明白了)(3)

因为他会有很大的执拗要把这些东西搞懂,如果搞不懂,他就不安心,他一旦不安心,就更想把这些东西搞懂,如此反复,陷入到一种无尽的苦恼,直到思考令身心憔悴,疲惫地睡去,得到些许喘息。

从鹿角和鹿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隔了三年才觉得明白了)(4)

之后就祈祷醒来的时候恍然大悟,或者彻底忘记。

一旦浮光掠影,记忆里还有一些残枝,又会不安心,又会执拗,又会纠结,再次陷入循环。

从鹿角和鹿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隔了三年才觉得明白了)(5)

问题在于,需要一个起因,让人想去搞懂一件事,这样牛角尖才钻得起来

我钻的就是“整体”和“部分”的牛角尖,至于最开始为什么要钻,我已经记不起来了。

当时我就觉得“整体”决定“部分”是靠不住的,变得非常纠结。

“整体”怎么会决定“部分”呢?就像我今天想做什么,国家怎么能决定的了呢?

可“整体”决定“部分”的例子确实存在。

从鹿角和鹿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隔了三年才觉得明白了)(6)

比如说,车子和轮胎,车子就规定了轮胎必须要符合尺寸和设计,否则轮胎造歪了,就没有什么用啊

可我也清晰地感受到,轮胎也可以放飞自我啊,一个造轮胎的,也可以异想天开,造出一个不符合尺寸规定的轮胎啊。

那车子有一个轮胎不跟脚,就没办法正常驾驶使用,就不能成为车子了。

什么情况啊,轮胎决定了车子,“部分”决定“整体”了?[看]

好吧,我纠结住了。为了解除困惑,我一有时间就去学校图书馆阅读各种哲学书籍,只要是挨着边儿的,我就读读看,瞧瞧有没有一部书可以说清楚。

从鹿角和鹿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隔了三年才觉得明白了)(7)

到后来我绝望了。这些书籍都是一个套路,用一个新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概念,而对于这个新的概念不做任何解释

幸运的是,我当时手头缺钱花,找份兼职打工去了,没再思考这个问题,时间久了,我的注意力就从纠结里走出来了。

生活经历,让你不自觉地改变

毕业后,我工作了一年,和普通打工人一样,在租房和公司间做笔直的迁徙。那个时候的生活教会了我一件事,甜苦自知,别人不会知道,也不会管你。

别看媒体上讲国家层面怎么怎么样,说的都是国事,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还是要靠自己

那个阶段,我就觉得,“整体”和“部分”是分离的状态

一年后,我裸辞考研,准备考试花费了半年,考研失败,继续找工作又是半年。

新工作干了有半年了,每天上班的2个小时车程令我总是感觉很累。

在地铁里挤人堆,在地铁里站着睡觉

这样的生活,帮助我树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观念,带给你改变的只有你自己,自己要照顾好自己。

从鹿角和鹿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隔了三年才觉得明白了)(8)

那段日子,网上还有很多炫富的事情爆料出来,我开始还很不平,很愤怒,后来我发现自己麻木了一切看淡,随你的便

不好听的说法就是,我认命了

说好听的说法就是,我承认现实了。

承认现实,接受平凡,承认不公,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不公平,平凡,现实骨感,本身就是一条重要的客观规律

公交车上的开悟

从鹿角和鹿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隔了三年才觉得明白了)(9)

有一天加班很晚了,在公交车上我非常疲惫,脑袋斜靠在窗户上,一会儿闭眼休息,一会儿瞧两眼窗外(黑洞洞的,也没啥可瞧的)。

精神忽然感觉有点迷离,有一种很朦胧的感觉,然后我就莫名其妙想到了当年的纠结——“整体”决定“部分”这种说法对不对。

我现在感觉,有时候你莫名其妙想起来某些事情,可以归结为潜意识的活动,如果你恰到时机地莫名其妙地想起来某些事情,很可能就是上帝的指示了[捂脸]。

这一次,我有了一个明确的思路。

我肯定一个论断:一开始没有“整体”的概念,只有“部分”的概念,决定“部分”的就是它自己,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我敢做出这样的肯定,是过去的经历教育给我的。

接下来,进一步思考,当“部分”多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它们可以像陌生人那样擦肩而过,从你的世界溜过,也可以停下来聊几句,也可以一起发生一些故事,还可以彼此干一架。

无论干架,还是合作,都注定会令一些“部分”形成一个集体。

强势的“部分”驱使弱小的“部分”发生改变,适应强者,或者一些弱小的“部分”一起消灭了强势的“部分”。

从鹿角和鹿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隔了三年才觉得明白了)(10)

如果最终来到了一个平和的状态,那么这些“部分”就会组合成一个集体,这就是“整体”。

从这种思考上看,“整体”是所有“部分”在彼此关系的调整中演变过来的。所谓“整体”决定“部分”的说法,省略了“部分”构成“整体”的过程,而且还是一种简单的概括。

“整体”决定“部分”更具体的来讲,指的是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后,所有“部分”关系的总和对“部分”的影响作用,超过了“部分”对自身的决定作用

思维的拓展

我敢肯定,当你对某个事情正思如泉涌的时候,往往有更大的概率搞定别的难题

在想明白“整体”和“部分”的问题后,我又想到了“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一直是作为方法论来讲的,既然是“方法论”,就意味着只是一种思维模式,而不是具体的步骤

我一直搞不懂,分析中带着综合,综合中带着分析,既要分析又要综合,到底是什么意思?

程序开发的工作帮助我理解了这个问题。

程序中最经典的算法就是递归。由大问题到小问题层层分解,就是递;用下一层小问题的答案,得到上一层问题的解,就是归

对应看来,递就是“分析”归就是“综合”

从鹿角和鹿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隔了三年才觉得明白了)(11)

“分析”中为什么要带着“综合”呢?同一层级问题可能有关联,你必须拿到问题A的答案后,才能知道如何对问题B进行分解,此时就会出现,你要想分析问题B,那么你就要用综合的手段拿到问题A的答案。

“综合”中为什么要带着“分析”呢?问题A可能分解成问题B和问题C,而问题C可能继续分解成问题D和问题E,虽然你拿到了问题B的解,但如果你想用综合的方法得到问题A的答案是不合适的,因为你还有没有得到问题C的答案,于是你又要对问题C进行分解。这不就是“综合”中带着“分析”的情况嘛。

更进一步,“分析”和“综合”为什么会杂糅在一起呢?

仔细去品味一下,原因就在于问题之间具备关联,问题的解决是分部分完成的

结语

有些东西,你必须要等候一段时间才能得以理解

以前我觉得这是一句屁话,因为不理解很可能是这个人阅读理解不行。

实际上,理解力的发展并不是靠阅读训练出来的,还需要经验

超越理解力去思考,非但得不到知识,反而是徒增烦恼。你要的钥匙未必就在眼前,也可能在于别的地方。正因为如此,认识的发展才具备了艰辛和魅力。

放下一段时间,干点别的,经历点别的,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